<p class="ql-block"> 青春是美好的,对青春的诠释各种各样。有人说,青春像冬梅一样傲然挺立,不惧风雪;有人说青春像彩虹一样绚丽多彩;我要说,我们那代人的青春更像闪电,在天空中爆发出耀眼的光亮,又像雷鸣,轰隆隆响彻云霄无可阻挡。青春的岁月啊,是我们用汗水与泪水交织汇成的美丽画卷;是我们用辛勤劳动,不懈奋斗与友爱互助,共度时艰,铸就的青春华章。每当想起那段难忘的经历和艰苦的岁月,我都会想起好多熟悉的场景和青春往事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刚到农村干农活我一窍不通,种地时刨渣子社员一刨一个准,我一刨差点伤了腿。社员细心告诉我怎么下镐头,果然一下一个准;铲地时人家铲地又干净又又快当,而我草没有铲掉竟把小苗铲掉了,队长手把手教我,功到自然成,后来我不但刨渣子又稳又准,铲地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只要用心没有知青过不去的坎。</p> <p class="ql-block"> 刚下乡时每天挑水对我们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都是难事,水井在村子西头,离青年点大约不止二百米,挑担水中间还得歇两气,晃晃荡荡走不稳当,社员笑我们“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我们不服输,知青面前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一回生,二回熟,慢慢摸索有诀窍,开始我们抓水桶梁,后来慢慢脱开手轻松自如。</p> <p class="ql-block"> 我下乡的黑山盛产高粱,其中有一种叫“大红穂”的品种,脱壳后的高粱米为白色颗粒,吃起来味甘可口,煮饭开锅就能闻到香喷喷的味道。我们冬季用它闷干饭,夏季用它做水饭。夏天锄地回来,把饭用瓦凉的井水投过,吃起来更爽口,不撑得肚子圆不下桌,至今还余味无穷!家里人都随我口味,都爱吃高粱米饭。</p> <p class="ql-block"> 下乡第二年干农活对于我们而言,无论是劳动强度还是农活技艺都不是问题,可以说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蔬菜副食缺乏,伙食搞不好困扰着我们。海州与大家商量开辟菜地,生产自救,大家一呼百应,立即行动,在青年点前种上白菜萝卜和各种蔬菜,随用随取,解决了副食蔬菜匮乏问题。</p> <p class="ql-block"> 村里在知青的帮助下办了电,昏暗的油灯换成了明亮的电灯,村民高兴,知青也愉悦。过去写家书大家凑在油灯下挤成一团写,现在灯火通明自己写自己的,互不干扰。尤其让大家欢喜的是过去我们每月磨面都要去镇上,来回就要半天很耽误事,现在队里有了自己的磨米房,随时随地磨很方便。有电真好!</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乡时是特殊历史时期,形成惯例每当发表毛主席最新指示,知青们立即闻风而动,到队里集合,”宣传最新指示不过夜”,公社组织敲锣打鼓放鞭炮,我们负责书写张贴宣传标语口号,总之声势要大张旗鼓,宣传要深入到位,让社员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每次忙乎完都要到下半夜,我们毫无睡意,兴奋不已!</p> <p class="ql-block"> 农村冬天也没消闲时候,除了倒粪就是打井,挑着装满土块的篮子从井坑里晃晃悠悠往土坡上走,扁担压得肩头生疼的。晚上回去睡觉翻身挑篮子的肩膀都不敢着炕,可是我们没有叫苦喊痛,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第二天又早早来到打井工地,挑起土篮快步如飞。我们的青春在磨砺中成长,青春的意志在劳动中更坚!</p> <p class="ql-block"> 老话讲,入乡随俗。下乡时我们穿戴都很节俭,夏天穿着打满补丁的工作服,脚上清一色的农田鞋,冬季穿戴更与老乡别无二致。狗皮帽子戴在头,棉衣腰间系麻绳,脖上套着毛围巾,脚上穿着大头鞋,抡起镐头一样铿锵有力,冷眼瞧不知道哪个是村民!哪个是知青?老乡们满意的说,这些知青真正与咱们打成一片了</p> <p class="ql-block"> 蓦然回首,岁月成金。多少年以后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知青?可能有人会告诉他:一个特殊的时代给了一代人一段特别的经历,一段特别的人生让他们有了一个历史进程中的个性标记——这就是”知青”。而知青的经历让这代人刻骨铭心,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甚至在许多知青的身上留下深厚的知青情结,尤其是这一代人已逐步退出社会,成为边缘的一代,会更加怀念青春的时光,而这种情结会随着时间推移越发深厚浓重。也许若干年后,回首和总结这段庄重的历史时,人们会将它与知青们的奋斗史相融合,知青不畏艰难,勇敢进击的精神,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汇集成整个时代的璀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