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了解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真珍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8日我和外孙女依依从浦东乘轮渡回到外滩,看了一眼外滩那一幢幢迷人的高楼,让我一发不可收拾地想去了解他们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5月29日我和依依及姐姐再次到上海,这次的目标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我们乘硖石火车站7:31开的T170次车到上海南站后坐地铁1号线到人民广场站下,然后步行通过了整条南京路步行街到外滩参观建筑博览群。</p><p class="ql-block"> 7月11日我和外孙冬冬冒雨乘T 170次再次到上海,从人民广场站步行南京路又到了外滩,从外滩20号和平饭店一直步行到外白渡桥。后因雨越下越大,我们只得提前返家。</p><p class="ql-block"> 7月17日我和姐姐冒着36度的高温第三次到外滩,这次我们从小南门步行至外滩,从中山东二路往南京东路方向步行,着重参观外滩中山东一路上的1号到20号,近期我们准备将第四次到外滩,重点参观外滩中山东一路上的20号至33号。</p><p class="ql-block"> 7月23日是我的第5次也是探索外滩的第4次之旅,我和姐姐又又又又乘T 170次列车前往上海,这次我们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参观外滩21号至33号的建筑博览群,如果时间宽裕过外白渡桥参观苏州河北岸的礼查饭店和上海大厦。如再有时间来得及就继续往前去四行仓库参观。结果只有想不到没有半途而废做不到的姐妹俩圆满完成了预定两个目标。</p> <p class="ql-block">  上海外滩(The Bund)是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之一,漫步于上海黄浦江外滩,这座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的街区,让人不禁驻足。中山东一路直面黄浦江,沿街矗立着中国银行、和平饭店、汇丰银行等历史悠久的建筑,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这片历史的天空。沿黄浦江畔矗立着52栋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其中中山东一路上1号到33号尤为著名,多为20世纪初至1930年代建造的欧式建筑,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p><p class="ql-block"> 外滩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全长约1.5千米,总面积约100.8公顷,东面是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p><p class="ql-block"> 1843年,外滩中段开始建设外商洋行、银行;1844年被划为英国租界;1854年,上海海关大权被英法殖民者控制,外国银行等机构开始聚集,外滩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地区的金融中心;1945年,中国收回租界经营权,“万国建筑”基本成型;2007年,外滩开始综合大改造;2015年被评为首批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  我们每次都从不同的起点看那一幢幢不同国家在上海外滩建筑的万国大厦,对于外滩1号到33号的整理介绍我准备从上海气象信号塔开始。</p> <p class="ql-block">  上海外滩气象信号台是上海市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1884年, 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当时的信号台是直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报告气象。</p> <p class="ql-block">  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塔,信号塔统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塔努布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二楼现为怀旧时光酒吧。</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拍信号塔,真珍拍摄于2025年7月17日。</p> <p class="ql-block">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原麦克倍恩大楼),此地原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后几经易主。</p><p class="ql-block">1913年,麦边决定拆除旧房重建,1916年竣工,名为麦边大楼。1917年,大楼大部分租给亚细亚火油公司,后改称亚细亚大楼。新中国成立后,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后上海冶金设计院等单位入驻。2019年,修缮后的大楼成为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亚细亚大楼是外滩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之一。如今,作为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大楼内集合了东一美术馆、佳士得拍卖行和伊洛斋文化艺术等知名艺术机构,吸引了富邦华一的艺术银行入驻,成为上海文化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  外滩1号大楼外观为折中主义风格,兼有古典样式和新古典主义格调。正立面呈巴洛克式,正门有4根爱奥尼克立柱,门楣以变形的巴洛克涡旋形图案装饰。东、南立面均为横竖三段格式,外墙1、2层用花岗石面砖砌成,3至5层凹进部分为内阳台,围有半圆形铁栏,6、7层又有爱奥尼克立柱。我们7月17日去的时候大楼外正在施工。</p> <p class="ql-block">  外滩1号大楼内部平面呈回字形,中有天井,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里仅有的“回”字形大楼。各层外侧为办公室,大开间、木地板,内侧为走廊,窗高2米,过道用白瓷砖贴面,地面用马赛克铺成。</p><p class="ql-block"> 1号亚细亚大楼是可以进内的,一层是东一艺术书店、二三层是东一美术馆、四层是佳士得艺术中心、六层是伊洛斋艺术空间。</p> <p class="ql-block">  外滩2号是上海总会大楼(华尔道夫酒店)建造于1911年(原建筑),2010年重建,英国文艺复兴风格,长廊和复古电梯是2号大楼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曾是英国侨民俱乐部,后改造为华尔道夫酒店。上海总会大楼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1864年竣工初代大楼,是英国侨民的社交俱乐部。1909年奠基重建,1911年新楼落成启用。1956年改成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名东风饭店,1989年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入驻于此。2008年开始保护修缮,2011年修缮后成为外滩华尔道夫酒店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有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廊,现为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p> <p class="ql-block">  外滩2号大楼占地1811平方米,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坐西朝东,高26.9米,檐口高度23.7米。建筑风格为英国新古典主义,兼具巴洛克式装饰,横直线条处理得体,给人平衡、匀称、和谐的感觉。正门为主轴线,两侧对称,原门内有女神塑像,已毁。三四层有6根贯通的爱奥尼克柱式,南北两侧室壁凸出,五层上南北两端有塔楼。</p> <p class="ql-block">  外滩2号大楼内部装修精致,木雕细腻,顶上石膏镂花多用花环或花草图案,为典雅的巴洛克式塔顶。酒吧以橡木护壁,有英王詹姆士一世时期的特色;弹子房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王宫中装饰的格调。</p> <p class="ql-block"> 外滩2号大楼曾是远东闻名的上海总会,是在沪英侨最大的俱乐部,也是当时上海著名的交际活动场所,公共租界的许多要事都是在此讨论决定的。1996年,外滩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总会大楼是其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建筑,见证了上海的百年变迁。长达34米的“远东第一长吧台”和百年历史的手动三角电梯是这幢建筑的特色。这里是可以入内参观的,穹顶天幕搭配水晶灯一层和二层的走廊都可选拍照角度。</p> <p class="ql-block">  外滩3号有利大楼建造于1922年,新古典主义与装饰艺术结合。现在是高端商业综合体,入驻品牌如阿玛尼、沪上阿姨等。有利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3号,较有意思的是,这座大楼拥有三个门牌号:面向外滩的门牌是中山东一路3号,石刻牌上是中山东一路4号,位于广东路上的正门门牌则是广东路17号。</p> <p class="ql-block">  外滩3号原联合大楼,办公楼。公和洋行设计,裕昌泰营建厂承建,1913—— 1915年建造,高6层。</p> <p class="ql-block"> 外滩3号有利大楼是外滩面江建筑中最先采用钢结构框架的建筑,是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项目,落成时被《远东时报》称为“最值得关注的建筑设计进步之一”。有利大楼是上海市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建筑,新文艺复兴风格,立面作三段式处理,东北转角设巴洛克式塔亭。檐口、壁柱、券部等也采用巴洛克装饰。现在的外滩3号最早不叫这个名,而是外滩4号。有利大厦是可以进内参观的,一层是大堂艺廊、三层沪申画廊、二四五六七层是餐。</p> <p class="ql-block">  视频中是1号亚细亚大楼、2号上海总会大厦、3号有利大楼。外滩没有4号,原来的4号就是现在的3号。</p> <p class="ql-block">  外滩5号日清大楼(海运大楼)建造于1925年,日本近代西洋风格。曾为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现为恒丰银行,里面有高级餐厅和艺术空间。</p> <p class="ql-block">在外滩5号这里可以拍到外白渡桥北岸的上海大厦。</p> <p class="ql-block">  外滩5号日清大楼1925年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6层钢筋水泥结构,具有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特征,现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使用。</p> <p class="ql-block">  外滩3号就是原来的外滩4号。也就是说,现在外滩没有实质上的外滩4号。</p> <p class="ql-block">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建造于1897年(原址),现建筑为1906年重建。哥特复兴风格,中国第一家华资银行旧址,现为高端餐饮场所。</p> <p class="ql-block">  外滩6号原中国通商银行。马礼逊洋行格兰顿建筑师设计,砖木结构,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哥特复兴式风格。立面原为青、红砖镶砌的清水墙,各层窗洞自上而下分别用尖券、平券、弧形券、半圆券。1919年通和洋行进行翻建。</p> <p class="ql-block">  外滩6号大楼1906年拆旧建新,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装饰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现为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使用。</p> <p class="ql-block">  外滩7号原为电报大楼(大北电报公司)建造于1908年,法国古典主义 。中国最早的国际通信机构之一,现为泰国盘谷银行。</p> <p class="ql-block">  外滩7号泰国盘谷银行,通和洋行设计,砖木结构,1906—— 1907年建造。1917年由新瑞和洋行翻建。法国晚期文艺复兴式,立面三段划分,入口及两侧顶端方穹顶采用巴洛克装饰。</p> <p class="ql-block">  外滩7号电报大楼原是旗昌洋行产业,后归电报总局使用,以古典式柱子装饰窗框,顶层有洛可可艺术风格屋顶。</p> <p class="ql-block">  外滩8号是外滩7号和9号中间的一条小弄堂,称为8弄。我们走到了这里姐姐心心念念的外孙女的单位赫然出现,就是9号轮船招商局大楼。</p> <p class="ql-block">  外滩9号轮船招商局大楼,建造于1901年,维多利亚哥特式 。中国近代航运业发源地,现为招商局集团使用。</p> <p class="ql-block">  外滩9号港监大楼:东向外滩为主立面,大门两侧有罗马拱券型落地长窗,2、3层有内阳台,现为招商局(集团)上海分公司使用。</p> <p class="ql-block">  外滩9号原法国邮轮公司大楼,中法实业公司设计,潘荣记营造厂𠄘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7—— 1939年建造。现代风格,形体简洁,顶部作台阶式造型。入口高两层,高台阶,门洞框上贴黑色磨光花岗岩。建国后曾名"浦江大楼"。2002年修缮后立面有改变,强调竖线条构图。 </p> <p class="ql-block">  轮船招商局的对面有一头巨大的铜牛,牛旁有卫兵日夜守护,我们问了警卫员,这么热的夏天,一岗站多久,他说白天一小时轮换,晚上二小时换岗,真的好辛苦哦!但这头牛值得如此被守护。</p><p class="ql-block"> 外滩的铜牛雕塑正式名称为“外滩金融牛”是仿照纽约华尔街铜牛(Charging Bull)设计的,于2010年5月15日正式落户上海外滩金融广场。它的设立是为了象征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并寄寓对金融市场“牛市”繁荣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  上海外滩铜牛是由纽约华尔街铜牛的原作者、意大利裔美国雕塑家阿图罗·迪·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设计。迪·莫迪卡在1989年创作了华尔街铜牛,作为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乐观象征。 上海铜牛与华尔街铜牛造型相似,但姿态略有不同:华尔街铜牛呈冲锋状,体现“进取”;而上海铜牛头部略低,后腿蹲踞,更显“稳健”。</p><p class="ql-block">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铜牛被放置在外滩中山东一路15号附近,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  铜牛选址外滩具有历史意义,这里曾是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源地,聚集过大量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铜牛代表“牛市”与金融繁荣,呼应上海打造全球金融中心的目标。与华尔街铜牛形成东西方金融文化的对话,体现上海开放与国际化的定位。纽约铜牛最初是艺术家“非法放置”的,后因公众喜爱保留;上海铜牛则是官方委托项目。有传言称上海铜牛“牛头朝西”暗指对华尔街的挑战,但官方未证实此类解读。铜牛现为外滩热门打卡点,尤其在金融从业者和游客中受欢迎,常被触摸以求“沾牛市运气”。</p> <p class="ql-block">  外滩10号-12号汇丰大楼:1923年建成,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主体高五层,中央部分高七层,现为浦东发展银行使用。</p> <p class="ql-block">  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现浦东发展银行)建造于1923年,新古典主义,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 。穹顶壁画描绘了20世纪初全球金融中心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外滩12号线的门面特别宽,是不是外滩10号、11号都被12号所属?所以现在没有外滩10号和11号的实质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上海外滩浦东发展银行(原汇丰银行大楼)门口的两尊铜狮是外滩的标志性文物之一,它们名为“史提芬”(Stephen)和“施迪”(Stitt),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一只张着嘴的叫Stephen(史蒂芬),得名于时任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总经理A. G. Stephen。 闭口的叫Stitt (施迪)取名自当时汇丰银行香港总行总经理(施迪),它们寓意着银行最重要的两项业务——吐、纳资金。</p> <p class="ql-block">  这对铜狮在英国铸造,运到上海后原版模具就地销毁,因而极具唯一性和珍贵性,也就是说全世界只有两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两尊铜狮于1923年由英国雕塑家亨利·普尔(Henry Poole)设计,由上海著名的J. L. Mott Iron Works铸造,与当时伦敦汇丰银行总部门口的铜狮为“同款”。 </span>原来的铜狮于1966年作为文物被收藏,现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浦发银行门口摆放的是1997年入主该大楼后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狮子在西方文化中代表权威与守护,汇丰银行放置铜狮既象征金融帝国的稳固,也寓意镇守财富。汇丰银行时期(1923-1955): 铜狮最初安放在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今浦东发展银行总部)门前,成为上海金融业的象征之一。1955-199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汇丰撤出,大楼先后被用作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部。铜狮一度被移至上海历史博物馆(现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存放。1997年回归外滩,在外滩建筑群修复工程中,铜狮被重新安放回原址(现浦东发展银行门口),成为外滩历史风貌的一部分。那天我们请教了浦发银行的保安员,他说,大门两边的铜狮确实是仿制品,真正原版铜狮保存在上海历史博物馆。我们在摸狮子时就当是原版真狮子吧!</p> <p class="ql-block">  “摸狮子求财”,民间传说触摸铜狮的爪子或鼻子能带来财运,因此铜狮的爪子和鼻子被游客摸得锃亮。“上海版守护神”老上海有“外滩铜狮镇江(黄浦江)”的说法,认为它们保佑金融业繁荣。 </p><p class="ql-block"> 香港汇丰总部门前也有一对类似铜狮(复制品),但上海这对是原版,更具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两尊铜狮仍矗立在浦东发展银行门口,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一部分,见证了上海从远东金融中心到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百年变迁。它们不仅是外滩的打卡地标,更是上海金融史的重要符号</p> <p class="ql-block">  上海浦发银行是可以进入内部参观的,我们一进入银行大厅,就被大厅里金壁辉𤾗的壁画震撼了,壁画一共分三层,上层取自古希腊神话,描绘了太阳神和月亮神陪伴“丰收女神”的场景;第二层是黄道十二宫星座图;第三层展现了当时汇丰银行设在上海、香港、伦敦等八个城市的分行,“上海”壁画中的航海女神及海关大楼元素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壁画由英国画师出稿,意大利工匠采用昂贵的威尼斯马赛克工艺制作,用硬币大小的不规则彩色马赛克镶拼而成,面积超200平方,画面气势恢宏、色彩鲜艳、手法细腻。</p> <p class="ql-block">  上海浦发银行大厅内的意大利爱奥尼柱式大理石柱,营业大厅共有78根柱子,其中南北两侧的4根意大利爱奥尼柱式大理石柱最为珍贵。它们直径1米,高7米,通体实心,每根重约7吨,由一整块意大利大理石雕琢而成,无任何拼接。</p><p class="ql-block"> 目前世界上仅有6根这样完整的大理石柱,2根在巴黎卢浮宫,另外4根就在上海外滩12号,它们本身不承重,纯粹用于装饰,彰显出建筑的尊贵与奢华。</p> <p class="ql-block">  浦发银行大厅内是银行的工作区,储户休息沙发中间摆放着大门外铜狮子的缩小版。左侧的闭着嘴巴。</p> <p class="ql-block">  右边的嘴巴大开。这个区域一般是不能拍照的。有个储户正在与银行保安沟通时,我立马拍下了可爱的小狮子。</p> <p class="ql-block">银行内的大厅的天花板和吊灯都很豪华。</p> <p class="ql-block">  外滩13号江海关大楼,采用简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融合了希腊古典式和近代建筑风格,与汇丰银行大楼共同构成外滩建筑天际线构图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大楼分东、西两部分,东部面对黄浦江,主体建筑为8层,上面有3层高的四面钟楼,钟楼顶部离地面76.2米;西部直达四川中路,高5层。外墙用金山石砌就,东立面大门由4根粗壮的多立克柱子支撑,庄重有力。</p> <p class="ql-block">  外滩13号海关大楼1927年落成,是当时外滩最高建筑,楼内贯通三层中央大厅,顶部东侧有巴洛克式塔亭,有亚洲第一大钟。江海关大楼的入口大厅藻井以彩色马赛克相拼的帆影海事图案为饰,甚为精美,建筑上部具有装饰艺术派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外滩13号江海关大楼(现上海海关)建造于1927年,折衷主义,钟楼仿伦敦大本钟,钟声为《东方红》旋律,曾是上海最高建筑。海关大钟由英国Whitchurch公司设计制造,总造价为5000多两白银,1927年制成,同年8月从伦敦运到上海,原包装木箱连同大钟共重6.25吨,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p><p class="ql-block"> 钟楼分机芯房、铜钟座、旗杆台三层。机芯房内成百上千个齿轮互相咬合,钢丝绳下面连着三个巨大的钟摆,分别负责走时、报刻和敲正点,最大的钟摆重达1吨多。</p><p class="ql-block"> 1928年元旦敲响第一声,逢刻“奏威斯敏斯特乐曲”,1966年改为《东方红》,1986年又恢复《威斯敏斯特》乐曲,1997年停奏,2003年再次恢复播放《东方红》报时音乐。</p><p class="ql-block"> 江海关大楼见证了上海从近代开埠到现代都市的变迁,以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主的历程,是中国近代海关主权的象征,铭刻了上海从殖民屈辱到主权回归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其高耸的钟楼和悠扬的钟声,成为了上海城市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也是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给城市带来了生活立体感节奏和旅游景致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  外滩14号总工会大楼,汉口路10号,原交通银行大楼。鸿达建筑工程师设计,馥记营造厂承建,1948-1949年建造。高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带有晚期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强调竖线条构图,中轴对称,顶部加高两层作塔状造型。装饰简洁,底层及入口用黑色大理石饰面。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总工会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外滩14号原交通银行大楼,1948年竣工,是上海解放前外滩最后建成的一幢楼,由鸿达洋行设计,正面和侧面以垂直线条突出立体感。这幢大楼是可以入内参观的,需预约,参观时间,周二至周五9: 0O—— 17:00,周末</p><p class="ql-block">9:00—— 21:00。</p> <p class="ql-block"> 这幢"外滩国际"大楼我没找到门牌号码,而其南侧是14号上海总工会大楼,北邻15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查明白这到底是属于几号。我想大概应该属于15号吧?</p> <p class="ql-block">  外滩15号华俄道胜大楼,外墙以釉面砖与花岗石镶嵌,大门左右有4扇券窗,2、3层有6根爱奥尼克立柱,现为上海外汇交易中心使用。</p> <p class="ql-block">  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现外汇交易中心)建造于1902年,新古典主义风格。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现为外汇交易中心。1928年归中央银行后改称中央大楼。倍高洋行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承建,混合结构,1900-1902年建造,是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砖贴面、电梯和卫生设备的建筑。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现为招商银行)建造于1924年,日本近代西洋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装饰艺术风格,立面简洁,线条流畅,曾为台湾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17号,原字林大楼,办公楼。德和洋行设计,茂生洋行承建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1921-1924年建。巴洛克风格。立面一层中间饰多立克式柱和大理石门额,立面中部简洁,檐部下饰8座男性阿特兰特雕像承托,上部设多立克式双性柱廊,屋顶两角有一对巴洛克式塔亭。</p> <p class="ql-block">  外滩17号字林大楼近现代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结合,顶部南北两侧建有塔楼,曾是字林洋行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德罗洋行承建,1921—— 1923年建造;五层钢框架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划分,底部基座为花岗岩砌筑,水平凹槽线条;中部设一对贯通三层的爱奥尼式巨柱,两侧一对锵𥦬楣为希腊式檐饰;上部有简洁的檐口线脚。现在是高端商业艺术中心,入驻品牌如卡地亚、米其林餐厅。</p> <p class="ql-block">  外滩18号大楼是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屋顶建有花园。</p> <p class="ql-block">  外滩18号里面有久事美术馆的展览,可以进楼参观,我们进到6楼,参观需购58元的门票,我们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观看了。三到七层是餐饮。</p> <p class="ql-block">  外滩 19号原汇中饭店大楼,现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1908年建成)举办万国禁烟大会(1909年)的建筑。 文艺复兴式风格,横、竖三段式手法处理明显,设有高大钟楼。这大楼是上海最早安装电梯的建筑,1911年孙中山先生曾在此演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p> <p class="ql-block">  外滩19号的汇中饭店,现在是和平饭店的南楼,我问了大门口的保安大哥,他介绍说,我们的物业管理与和平饭店是一体的。</p> <p class="ql-block">  汇中饭店在南京路的南端与之相对的和平饭店中间隔着大名鼎鼎的南京路,现在归属于和平饭店,那就是说南京东路是和平饭店内的一条马路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和平饭店南楼在南京路上的门牌号:"南京东路23号"。我沿着和平饭店的南楼转了一圈也沒有找到中山东一路的19号门牌号。</p> <p class="ql-block">  后来拨开绿叶,我们才拍到了外滩19号的牌子:"bund 19 "!这19号的号码牌隐退得好巧妙哦!"bund "即"外滩"之意。然而我转过身却在对面和平饭店的朝向外滩的东南方向看到了"中山东一路19号"的门牌号。</p> <p class="ql-block">  和平饭店朝向东边外滩的大门旁有中山东一路20号的门牌,而朝东南方向有门牌号中山东一路19号。和平饭店在南京东路上的门牌号从东往西有22号、20号(中间正大门旁)还有34号,和平商厦门牌号为62号……?我实在是想不明白了,就先后请教了和平饭店的门童小伙,他说,2就是和平饭店的门牌号码就是20号!其他号码是南京东路按建筑所编的号码,南侧单号,北侧双号,你听明白了吗?反正我虽然亲眼目睹那些号码却仍然一知半解。</p> <p class="ql-block">  外滩20号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建造于1929年,装饰艺术派(Art Deco),绿色金字塔铜顶,曾为远东最高楼。和平饭店在南京东路上的门牌号码是从南京东路22号到南京东路62号,朝向外滩的中山东一路上有2个号牌,中山东一路19号和中山东一路20号。上海和平饭店(Peace Hotel)是外滩最具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之一,被誉为“远东第一楼”,承载着上海近一个世纪的传奇故事。外滩20号,坐拥黄浦江与陆家嘴天际线的绝佳视野。1956年至今两楼合并为“和平饭店”,成为新中国外交重要场所,周恩来、尼克松等政要曾在此会晤。2010年:费尔蒙酒店集团(Fairmont)接手管理,耗资5亿元修复,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升级设施。</p> <p class="ql-block">  外滩20号沙逊大厦装饰艺术化的浪漫新古典主义风格,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北楼)与装饰艺术风格(南楼),绿色铜制三角形屋顶是其鲜明标志。 </p><p class="ql-block"> 和平饭店是中国首家世界著名酒店(LHW成员),上海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楼(原华懋饭店)是英籍犹太富商维克多·沙逊 (Sir Victor Sassoon),属沙逊洋行产业。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设计,耗资248万两白银,曾是上海最高建筑(77米,12层)。 </p><p class="ql-block"> 1930年接待过卓别林、萧伯纳、马歇尔将军等名流,顶层沙逊私人套房可俯瞰全城,九国特色套房(中、英、法、美等)彰显奢华。中山东一路20号的门牌在沙逊房间正下方的朝东的大门旁,那个朝东向着外滩的阳台是当年沙逊的房间,现在你想住也能入住,住一晚的费用只需88888元。</p> <p class="ql-block">  和平饭店的八角厅彩色玻璃穹顶(仿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p> <p class="ql-block">  和平饭店中间大门内的中央大厅的雕塑是一只白色和平鸽,白鸽通常象征着和平 。上海和平饭店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建筑,白鸽雕塑契合了饭店名字所传达的和平寓意,也传递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期许 。白和平鸽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也常代表纯洁、希望等积极的情感与意象,为饭店增添了一份典雅且富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艺术氛围。 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团成立于1980年,世界最老爵士乐队之一(平均年龄超80岁),曾为克林顿演奏。 </p><p class="ql-block"> 和平博物馆:展示饭店文物,如老菜单、名人签名照等。 </p><p class="ql-block"> 九国套房保留1930年代印度、英国、中国等主题装潢。</p><p class="ql-block"> 电影《阮玲玉》《听风者》《小时代》等均在此拍摄。 </p><p class="ql-block"> 沙逊因风水忌讳,故意,让大楼的尖顶比隔壁中国银行低60厘米。 (这低的60厘米另有说法的,在介绍中国银行大楼时再说)</p><p class="ql-block"> 传闻地下有通往黄浦江的密道(实际为防空洞)。</p> <p class="ql-block"> 在龙凤厅品尝本帮菜(周恩来最爱的八宝鸭)。到华懋阁露台享用外滩夜景下午茶。听一场老年爵士乐(每晚6:30-9:30)。 历史套房约5000元/晚起,普通房2000元+/晚。有朝东面向黄浦江有阳台的沙逊套房88888元/晚。</p><p class="ql-block"> 白和平鸽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也常代表纯洁、希望等积极的情感与意象,为饭店增添了一份典雅且富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艺术氛围。和平饭店不仅是奢华酒店,更是上海滩百年风云的“活化石”。然我们每次路过都会进去参观一番,但每次门卫总是会客气地询问:请问在哪个餐厅用餐?我们也总是不卑不亢地说,我们只是想借用一下卫生间。</p> <p class="ql-block">  这个建筑是上海和平饭店朝向南京路的第三扇大门内的装饰雕塑,其风格为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 装饰艺术风格强调几何线条、对称布局与豪华材质运用,这里的拱顶、几何图案地毯、金属装饰灯具等,展现出复古优雅又富有现代感的美学,既传承历史韵味,也彰显奢华精致,是上海近代建筑艺术与历史文化融合的体现,承载着上海的城市记忆与独特风情 。我请教了饭店里的服务员,他介绍说,这个雕塑是一位艺术家在和平饭店办展时的一个作品,表达的是和平饭店顶上的绿色大帽子的形象,展览结束后赠送给了和平饭店。</p> <p class="ql-block">  外滩20号和平饭店隔一条窄弄堂旁就是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外滩21号和22号不在中山东一路上(22号在中山东二路)。中国银行大楼临外滩一侧的主楼高十七层,裙楼八层,建筑总高度为76.7米。</p><p class="ql-block"> 中国银行大楼由陆谦受等设计,1937年建成。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平正冲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屋顶采用绿色四方攒尖顶,沿口有仿石质斗拱装饰,外墙东、西立面用平整花岗石装饰,立面还装饰有变形的钱币型镂空,,窗框等具有中国元素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建造于1937年,中西合璧(顶部为中式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  中国银行大楼是外滩面江建筑群中唯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也是上海外滩众多银行大厦中,唯一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出资、自己主持联合设计、自己建造的大楼。</p> <p class="ql-block">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由中国建筑师陆谦和公和洋行共同完成,中西合璧风格,现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使用。</p><p class="ql-block"> 中国银行与沙逊大厦的“高度之争”是外滩建筑史上很有名的一段故事!当时沙逊大厦(现在的和平饭店北楼)是外滩的地标之一,由英籍犹太人沙逊家族建造,1929年建成时高度约77米,顶部的绿色穹顶是外滩的标志性景观。而中国银行大楼(外滩23号)1934年动工建造时,沙逊家族以“遮挡沙逊大厦光线”为由,强硬要求中国银行大楼的高度不能超过沙逊大厦的穹顶。为了既不直接违背当时的不平等条款,又能体现民族尊严,中国银行的设计者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大楼主体高度略低于沙逊大厦的穹顶,但在楼顶中央加建了一个四方形的琉璃瓦攒尖顶“亭子”。这个“亭子”看似是装饰性的民族风格建筑元素,实际让整栋楼的总高度达到了83.8米,悄悄超过了沙逊大厦——既守住了民族气节,又用智慧化解了冲突,成为外滩建筑中一段充满巧思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中国银行进门就有高高的台阶,营业大厅在台阶上面吗?我们想今天我们的任务还很重,就不上去咯。</p> <p class="ql-block">  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现工商银行)建造于1924年,新古典主义。将日本元素和希腊复兴风格融为一体,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p> <p class="ql-block">  外滩 24号工商银行大楼建筑风格独特,曾为多家银行使用,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办公地点。</p> <p class="ql-block">外滩24号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外滩支行,26号是扬子大楼,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而外滩25号并不存在,从建筑分布来看,24号与26号是相邻的。</p> <p class="ql-block">  外滩26号扬子大楼(现农业银行 )折衷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外滩26号扬子保险大楼1916年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使用。</p> <p class="ql-block">  外滩27号怡和洋行大楼1922年竣工,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现为美国罗斯福家族旗下的罗斯福公馆。罗斯福大楼是外滩历史建筑群中的重要地标之一,原名怡和洋行大楼,现为罗斯福公馆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由英资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投资兴建,是外滩建筑群中较晚建成的大楼之一。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由英国建筑师思九生(Stewardson & Spence)设计,外观庄重对称,采用花岗岩立面,顶部设有穹顶和旗杆。</p> <p class="ql-block">  怡和洋行是19世纪远东最大的英资贸易公司,大楼曾是其中国总部,见证了上海近代贸易的繁荣。大楼地上6层,地下1层,内部设有豪华的旋转楼梯、大理石地面和精美的浮雕装饰。入口处高大的罗马柱和拱门是标志性元素。顶部的穹顶设计,曾是外滩天际线的醒目标志;内部保留了许多原始装饰细节,如铜制门把手、马赛克地砖等。</p> <p class="ql-block">  2008年,美国罗斯福家族旗下基金获得该建筑使用权,改造为高端商业综合体,命名为 “罗斯福公馆”(Roosevelt Mansion)。 主要业态:罗斯福酒窖,知名葡萄酒俱乐部和餐厅;高级定制沙龙、艺术展览空间;米其林餐厅和奢华活动场地(如婚礼、品牌发布会)。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注入了现代奢华元素,成为外滩社交地标之一。顶楼露台可俯瞰黄浦江和陆家嘴天际线;建筑内部的历史照片展,展示外滩变迁。 </p><p class="ql-block"> 怡和洋行大楼在1949年后曾长期作为上海市外贸局办公楼使用,2000年后经保护性修缮重新开放。 罗斯福公馆内的酒窖收藏了数千瓶稀有葡萄酒,吸引全球藏家。这座建筑完美体现了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的特色,融合了历史、商业与时尚,是了解上海近代史和现代都市文化的窗口。六层的上海久事美术馆有展出。</p> <p class="ql-block">  外滩28号格林邮船大楼(现上海清算所)建造时于1922年,格林邮船大楼位于上海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8号与北京东路2号交汇处,大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钢砼结构,地上7层(局部8层),总建筑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整体呈现以新古典主义为基调的折衷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外滩28号大楼东部临外滩面窄,东西方向长,设计引入邮船形象理念,东侧屋顶塔楼象征邮船指挥塔,东高西低的格局使建筑宛如一艘邮船。底层外立面为浅灰色花岗石毛石墙面,以上各层多为水刷石外饰面,仿石效果逼真。入口设计:东入口用爱奥尼柱式做成古典式组合,顶部退台成塔状造型;朝向北京路的三个入口双侧采用朴素的塔司干柱式。内部装饰:各层走廊采用马赛克地坪,主要办公室为拼花木地板,用硬质栎木或柚木装潢。601房间木墙裙为历史原物,木墙裙和壁炉中间有五幅精美的木雕,暗示着当时格林邮船公司的标志和业务到达范围。</p> <p class="ql-block">  外滩28号大楼于1922年由英资怡泰轮船公司委托公和洋行设计建成,因公司得到格林轮船公司在华代理权且轮船都冠以“格林”字样,故又称格林邮船公司,大楼也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1945-1950年,外滩28号曾为“美国总领馆”驻地。1951年至1996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此办公,这里建成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播控中心。2013年起,由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p><p class="ql-block"> 1994年2月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1996年1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外滩建筑群中少数完整保留原始功能的建筑,其邮船意象设计开创了上海建筑象征主义先河,2011年修缮工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被评价为“工业遗产功能活化典范”。</p> <p class="ql-block">  外滩29号东方汇理大楼1914年建成,古典主义风格,立面构图精美,现为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使用。</p> <p class="ql-block">  外滩29号东方汇理银行大楼(现光大银行)带有巴洛克装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钢砼与砖木混合结构。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建筑立面以正门为主轴线,两边对称,基座层采用苏州花岗石贴面,主入口用抛光的青岛花岗石塔司干式圆柱支撑额坊等,拱壁成壁龛式,额坊上有卷涡状山花, </p> <p class="ql-block">  1899年,东方汇理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 1911年买下外滩29号房产,拆除旧楼后重建新楼,1914年建成并开业。1955年,中法工商银行正式停业,大楼交由市房管局管理。1956年,大楼改名“东方大楼”,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1986年进行建筑改造装修。1995年,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通过置换搬入东方大楼,开启了大楼重新回归银行业功能的新篇章。1996年,大楼作为外滩近代建筑群之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方汇理大楼是上海少见的既遵循法国古典主义原则又带有鲜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是外滩万国建筑群中唯一一幢由法国人出资建造的大楼,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  29号光大银行是一家私人企业,可以入内休息参观,宽敞的大厅里摆放着舒适的沙发,空调凉爽宜人,不办业务也可以在这里休息刷手机,但不能随便拍照,我跟门卫说,你家大楼很气派,特别是那门楣非常漂亮,我能朝着外面拍张照吗?他说,你只要不拍到人就拍吧。</p> <p class="ql-block">这个门楣很厚重漂亮哦!</p> <p class="ql-block">外滩29号是光大银行,外滩没有30号和31号的建筑。32号是半岛酒店。</p> <p class="ql-block">  外滩32号上海半岛酒店由香港嘉道理集团投资兴建,于2009年开业。酒店建筑风格为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将古典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外观宏伟壮观,内部装饰奢华精美。</p> <p class="ql-block">  外滩32号半岛酒店,是外滩70年来第一座新建大楼,与外滩整体风格融合。我们进入优雅的半岛酒店,观摩了钢琴伴奏下宽敞的大厅里惬意的下午茶,隔着橱窗观望了几万几十万的精美珠宝首饰,亲眼目睹了服装师给贵夫人量身定制高端服装。我们从朝黄浦江的大门走到了朝西的大门,门童客气地为我们拉开门,指引我们进入中山东一路33号现称为外滩源1号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  外滩32号其原址为1849年落成的英国领事馆所在地,后英国领事馆搬迁,该地块被重新开发建设成上海半岛酒店。</p> <p class="ql-block"> 外滩33号,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的西南角,坐落着一处特别的历史遗迹——中山东一路33号,这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上海英式花园草坪的典范。这座建筑,正是英国领事馆的旧址,如今被完好地保留,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外滩33号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带有外廊式特征,砖木结构,四坡顶铺设中式小青瓦,是中国最早使用水泥的建筑之一。主楼两层,中间设天井,底层有五孔券廊,二层为罗马瓶式栏杆阳台。官邸为维多利亚罗马式风格,科林斯柱饰非常罕见。外滩 33号英国领事馆1873年建成,英国文艺复兴风格,是外滩建筑群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现为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使用。始建于1849年,最初为英国领事馆办公楼,后升级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2010年完成修缮和建设并投入使用,现定名“外滩源壹号”,主要承接国际级的艺术文化展览。</p> <p class="ql-block">  上海外滩33号(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是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历史建筑,也是外滩唯一一座19世纪的建筑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价值。英国领事馆始建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是上海最早的领事馆建筑,标志着外滩近代建筑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1870年12月,领事馆1号楼因火灾烧毁,仅抢救出部分地契。1872年由英国建筑师格罗斯曼和鲍伊斯设计重建,1873年竣工,即现存建筑现为1号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82年(一说1871年)在主楼北侧增建领事官邸现为2号楼,风格相近但装饰更华丽。</p><p class="ql-block"> 1966年英国领事馆关闭后,曾作为上海政府机关用房,2003年由新黄浦集团修缮并更名为“外滩源壹号”,现为高端社交场所。</p> <p class="ql-block">  外滩 33号英国领事馆1873年建成,英国文艺复兴风格,是外滩建筑群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现为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使用。始建于1849年,最初为英国领事馆办公楼,后升级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2010年完成修缮和建设并投入使用,现定名“外滩源壹号”,主要承接国际级的艺术文化展览。外滩33号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带有外廊式特征,砖木结构,四坡顶铺设中式小青瓦,是中国最早使用水泥的建筑之一。主楼两层,中间设天井,底层有五孔券廊,二层为罗马瓶式栏杆阳台。官邸为维多利亚罗马式风格,科林斯柱饰罕见。</p> <p class="ql-block">  外滩33号拥有外滩唯一的英式大草坪,27棵古树环绕,包括一棵200年树龄的广玉兰。 1994年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96年随外滩建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外滩源壹号”,包含金融俱乐部、高端宴会厅、艺术展厅等,花园区域开放供公众参观。</p><p class="ql-block"> 作为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起点,见证了上海开埠和近代城市发展。其建筑融合中西元素(如西式结构搭配中式瓦片),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外滩33号不仅是上海重要的历史地标,也是融合古典与现代的典范,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建筑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故,源自近代上海租界内的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19世纪中后期,外滩公园作为租界内的公共花园,曾对华人实行歧视性规定,虽无明确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牌,但通过门票限制、身份核查等方式禁止华人进入(除少数洋行雇员等特殊情况),这种种族隔离政策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而外滩33号的原英国领事馆花园,是领事馆附属的私人园林,主要供领事馆人员使用,并非面向公众的公园,因此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历史事件无关。不过,这两处场所都位于外滩区域,且都反映了近代租界时期的殖民历史背景,常被人们关联提及。</p> <p class="ql-block">  今天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走过了外滩20号到33号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从33号英式花园出来,就来到了外白渡桥,走向第二个目标:浦江饭店(礼查饭店)和上海大厦(百老汇大厦)。因为篇幅已经达到上限,外白渡桥、四行仓库……准备下回再叙。</p> <p class="ql-block">  姐妹俩在苏州河畔的最佳拍摄点请人给我们俩与外白渡桥及浦东新区合个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外滩从1号到33号编号有33个,但有编号有建筑只有24幢,加上"外汇国际"有大楼没有号码一共有25幢大楼。其中有9个号码是有号无建筑的:4号、8号、10号、11号、21号、</p><p class="ql-block">22号、25号、30号、31号。经过了4+ 1次的探索总算弄明白了外滩的万国大厦,在信息化的时代我的做法是不是很傻[调皮][偷笑]</p> <p class="ql-block"> 真珍拍摄、查阅、整理</p><p class="ql-block"> 于2025年7月24日</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到33号建筑名称:</p><p class="ql-block">1号、亚细亚大楼(原麦克倍恩大楼)</p><p class="ql-block">2号、上海总会大楼(原华尔道夫酒店)</p><p class="ql-block">3号、有利大厦(原联合大楼)</p><p class="ql-block">5号、日清大楼(原海运大楼)</p><p class="ql-block">6号、中国通商银行</p><p class="ql-block">7号、泰国盘谷银行(原电报大楼,大北电报公司)</p><p class="ql-block">9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原港监大楼)</p><p class="ql-block">12号、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原汇丰银行大楼)</p><p class="ql-block">13号、上海海关大楼(原江海关大楼)</p><p class="ql-block">14号、上海市总工会大楼(原交通银行大楼)</p><p class="ql-block">无号、外汇国际</p><p class="ql-block">15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原华俄道胜大楼)</p><p class="ql-block">16号、招商银行大楼(原台湾银行大楼)</p><p class="ql-block">17号、友邦大厦(原字林大厦)</p><p class="ql-block">18号、麦加利银行大厦</p><p class="ql-block">19号、和平饭店南楼(原江中饭店大楼)</p><p class="ql-block">20号、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酒店)</p><p class="ql-block">23号、中国银行大厦</p><p class="ql-block">24号、中国工商银行大楼(原横滨正金银行大楼)</p><p class="ql-block">26号、中国农业银行大楼(原扬子大楼)</p><p class="ql-block">27号、怡和洋行大楼(罗斯福公馆)</p><p class="ql-block">28号、中国光大银行(格林邮船大楼)</p><p class="ql-block">29号、中国光大银行(东方汇理)</p><p class="ql-block">32号、上海半岛酒店</p><p class="ql-block">33号、上海机关事务管理局(原英国领事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