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蝉鸣危树,酷热难熬,连续十多天的高温炙烤下,躲在家里喝茶闲坐是我最惬意的消暑方式了。品茗之余,飘忽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书架里那本红色的下乡日记上,刹那间又勾起了我对五十年前一段往事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有句十分响亮的口号,叫做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我却在下乡两年后应征入伍了。临行前,乡亲们纷纷前来送行。挥手告别之际,郭奔大叔突然走上前来把我拉到一旁,悄声对我说道:红建,你要走了,上次你给我买火柴的那两毛钱到现在我还没给你,我……看着大叔那满脸愧疚的样子,我连忙打断他:奔叔,那点小事又算什么,您就别挂在心上了,多多保重,以后我还会回来看您的。</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什么煤油、肥皂、火柴等等都要凭票供应,而且还经常断货。于是村里人会时不时地托我们回城时替他们买些紧俏物品——我们在城里总是还有些门路吧。郭庄地处平原,自然条件还算可以,但那时的一个工值也仅仅两毛钱多一点,家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记得那年春上,我到大队分管知青口的副支书家里汇报工作(我是知青组长),看到他家的堂屋里有一些发了霉的红薯干,就好奇的问支书是怎么回事,支书说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了,这些是刚从镇上买回来的。我又问咋不买些好的呢?谁知支书的回答竟使我瞬间泪目:发霉了孩子们会吃得少些!我知道支书家有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在支书的能力范围内,只要能使孩子们的碗里有吃的,别的就考虑不了那么多了。郭奔大叔的家境与支书家也差不多,那时他还不到50岁,生活的艰辛早早的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淺不一的沟痕,像是在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苍桑。他是一位种田好手,为人忠厚纯朴。但在城乡二元结构割裂的年代里,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频繁的政治运动、低下的生产效率和短缺的物资供应,使得像郭奔这样的农民们历经磨难。他们隐忍、坚强,吃苦耐劳,有着海桑般顽强的生命力。在祖祖辈辈留下的那片土地上,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免强维持着自己和家庭最低的生存需求,同时又上交公粮养活了全国人民!我感到他们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沉默的尊严感,令人肃然起敬!这也使得我在下乡的日子里逐步地认识了农村、农民。如果说这是一种收获的话,仅此就足足地影响了我一生!</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时常听到一种声音:当初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学生为什么要上山下乡?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就没有别的路可走?“蓄势涵机,千均必待时发;寻踪觅理,一瞬自有渠成”。这么宏大的叙事还真是得放到更为恢弘的历史背景中来探究。</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的成立,终结了国家延续百年的战乱,百废待兴。政治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也促使大批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突然降临的和平环境,使得战后的婴儿出生率一路攀升,而这一代人到文革开始时恰逢初、高中毕业。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以及接下来苏联援建的100多项重点工程,使得我国欠下了“老大哥”巨额的债务和人情。但在这之后发生的关乎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与“老大哥”掀了桌子,于是就出现了我们与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同时硬刚的严峻局面。屋漏偏逢连夜雨,之后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让老蒋在台湾看到了反攻大陆的绝佳时机而蠢蠢欲动;我国的援越抗美斗争也使得美国气急败坏地叫嚣要对我沿海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印度也在苏联的挑唆下,在我国藏南地区频频制造事端。一时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在这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最坏处打算,做出了沿海军工企业内迁四川、贵州等地的战略决策。这场耗资巨大的“三线建设”工程,花费了两千多亿元的财政收入且又不能及时产生经济效益,不能扩大再生产,不能产生新的就业岗位。文革开始后,大学停止招生,教师去了“五七干校”。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我们又“恰逢其时”的初、高中毕业了。文革前两年还好办,我们有“活”干:成立战斗队、全国大串联、批斗走资派……可等到六八年全国山河实现"一片红"以后,我们无事可做了——无学可上,无工可务,成了在城里吃闲饭的人,整整一千七百万呐,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出路在何方?</p><p class="ql-block"> 这时,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伟人大手一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于是我们响应号召,背起行囊,敲锣打鼓的下乡去了。</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这场历经十多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实属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无奈选择。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並无意谈论这场运动的是非功过,而是从客观的事实出发来还原历史的真相。作为亲历者,我们为国家承担了应有的历史使命,个人和家庭也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家不会忘记也从来不曾忘记。想想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世世代代都在土窝里刨食的乡亲们,我们有什么苦不能承受,又有什么委屈不能释怀呢?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使命,父辈们为了一雪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我以我血荐轩辕",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我们则用滚烫的青春年华,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挥洒汗水,为共和国的大厦增砖添瓦砥砺前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时代的重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使得我们的子孙后代从此岁月不再蹉跎,尽可在舒适的教室里发奋学习,理应感到无比的荣光与自豪,此生今世无憾矣!</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致敬千千万万的一代知青和广阔天地里的父老乡亲!</p> <p class="ql-block">当年兴修水利,用架子车去山上拉石头时,我在干店里写下的日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