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u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江阴市谱徐巷徐氏文化研究分会</u></p> <p class="ql-block"><b> 无锡荡口古镇是个充满浓厚文化气息、传统建筑风格、家族春秋故事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将荣宇飞的脚步引向荡口古镇深处的徐氏义庄。这座白墙黛瓦的院落静静矗立,木门上斑驳的纹路里,藏着百年慈善的温度。身旁的徐建庭——江阴市华士镇曙新村党委副书记、江阴市谱会徐巷徐氏分会秘书长,指尖抚过门楣上“南洲义庄”的旧刻,轻声道:“这里曾叫南洲义庄,是我们徐氏先祖用善意筑起的港湾。”</b></p> <p class="ql-block"><b> 荣宇飞望着院中错落的厢房,目光落在一块褪色的匾额上,问道:“徐书记,第一代庄主徐养安先生建立义庄时,心里装着的是什么?”徐建庭转身指向西厢房的老照片:“养安公那代人,最先想到的是族里的难处。你看这张光绪年间的账册,记载着救济的细目——给孤寡老人每月发米粮,帮贫家子弟缴学费,甚至为去世的族人备棺木。那时候的义庄,就是族人心底的依靠。”阳光穿过雕花木窗,在账册残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仿佛能看见当年受助者接过救济时感激的眼神。</b></p> <p class="ql-block"><b> 走到东厢房的学堂旧址,徐建庭的语气添了几分欣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这里成了学堂。不光徐姓孩子,奚姓、华姓的娃娃都能来念书。荡口当地徐姓学生小时候就在这屋里背《三字经》,黑板是用锅底灰刷的,桌椅是族人凑的旧木料,但书声从没断过。”荣宇飞注意到墙角的课桌椅,木纹里还留着孩童刻下的歪扭划痕。“解放后,这里成为湖桥小学(曾称荡北小学)的校舍,最多时有9个班级、300多名学生。”徐建庭笑着说,“你学的是机械电子,或许想不到,这古宅里曾走出过工程师、教师,他们总说,是义庄的‘文气’给了他们向上的底气。”</b></p> <p class="ql-block"><b> 谈及最后一代庄主徐南甲,徐建庭的目光变得敬重:“南甲公是清代无锡有名的中医,尤其擅长治疗肾病。他坐诊时,遇到贫病交加的乡亲从不收钱,还常从义庄支钱抓药。有次疫病流行,他守在义庄前厅熬药,自己累倒了也不肯歇息。”荣宇飞轻抚展柜里的药罐,仿佛能闻到当年弥漫在院里的药香,那是医者仁心与义庄善念交织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临别时,荣宇飞站在院中老槐树下,望着“徐氏义庄”的新匾额,轻声说:“从救济族人到普惠乡邻,从慈善机构到育人学堂,这里的善意一直在生长。”徐建庭点头道:“是啊,现在义庄虽不做救济了,但这份‘向善’的根还在。就像你作为预备党员,在学校里帮同学、做志愿,不也是在延续这份初心吗?”</b></p> <p class="ql-block"><b> 夕阳西下,古庄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荣宇飞回头望了一眼那扇斑驳的木门,仿佛看见百年间无数双手在这里传递温暖。他知道,徐氏义庄的故事里藏着最朴素的真理——善意不分时代,只要有人接力,就能照亮更远的路。</b></p> <p class="ql-block"><b> 荣宇飞表示:“徐氏义庄的百年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慈善精神的传承力量。从徐养安公的族内救济,到徐南甲先生的医者仁心,再到义庄变学堂的普惠之举,每一段历史都闪耀着‘向善’的光芒。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接过这份接力棒,把个人成长融入社会担当,用实际行动延续这份跨越时空的善意,让初心在实践中绽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注: 图文由徐建庭供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