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科隆大教堂

快乐的小飞鸟

<p class="ql-block">在这之前,我并没有来过科隆,但通过照片和电视早已认识此景。所以当远远的看见它时,我知道科隆到了。贝斯特拉停泊的码头超棒,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参观这座曾经是世界第一高的大教堂(1880-1884)。</p> <p class="ql-block">霍亨索伦桥是去大教堂的必经之路,桥栏杆上满满的“爱情锁”,已成了科隆的另一张名片。</p> <p class="ql-block">站在科隆大教堂面前时,我才知道除了双塔,整座教堂外部竟还有1.1万的小尖塔烘托,真让我惊讶!除了这点,它的建造历时也让我惊讶,竟跨越了六个多世纪,达到了632年!</p> <p class="ql-block">我幻想着从空中俯瞰,应该能看到一大片石林吧?</p> <p class="ql-block">让我大开眼界又充满幻想的,除了错落有致的上万座尖顶,还有内外立面装饰雕刻的繁复与雕像的众多,宏伟又细腻。难怪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围着外立面欣赏、赞叹的同时,我也有个疑问:它为啥黑乎乎的?</p> <p class="ql-block">步入教堂,第一个抓住我眼球的,当然是那些高耸挺立的哥特式廊柱与穹顶。站在中堂中央,升腾感扑面而来,我忍不住拍了竖版的,又拍了横向的画面。只可惜步入时不是最佳时段,没法看到万道光束洒满大厅的绚丽与壮观。</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抓住我眼球的,是教堂四壁的彩色玻璃。它们绝大多数是中世纪的原配,能保存得如此完整,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因为二战时期,虽然因盟军将大教堂作为了飞行座标,使得主体结构没有被破坏,但大教堂还是遭受了14次重型炸药和70多枚燃烧弹的严重轰炸。创造这一奇迹的是无名英雄,他们在战前就将这些中世纪的宝贝折了下来,保存在了科隆以外的偏远地区。</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自上而下彩玻画面分为三部分。导游介绍,上层为建筑纹饰,中层是圣经场景,下层为帝王主教像。我没有读过圣经,很难记住所画的故事,但并不妨碍欣赏它们的美丽。根据导游的解说,经仔细分辨我发现它们真的只用了4种颜色:金、红、蓝、绿。据说每一种都代表一个寓意。金色代表人类共有一个天堂,寓意光明和永恒;红色寓意着爱;蓝色寓意着信仰:绿色代表希望和未来。在我眼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万多平米的玻璃彩绘,真像是光与信仰的交响诗。</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21世纪配上的彩玻,说实话,我没明白设计师想告诉我们什么?</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抓住我眼球的是地面这幅马赛克彩绘。我蹲着看,退到远处看,拍下来放大了看……太精细了!这可是我平生看过的最精致的马赛克彩绘。我好想完美地拍下分享给大家,可无论我如何调整角度、耐心等待,都无法等到完全无人的时刻,也拍不出完整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第四个抓住我眼球的是这个巨大的管风琴。虽然眼前的它不是我见过的最大的管风琴,而且它仅有部分音管是中世纪的遗存,同时我也没有听到它奏出的美妙音律,可它与合唱团的故事,让我了解到除宗教外,大教堂对德国音乐史的演绎及拓展。科隆大教堂的合唱团,不仅是宗教音乐的守护者,也是德国文化遗产的象征,肯定有不少人都曾听过他们的天籁之音。</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目不暇接的当然还是大教堂里的珍宝。可由于历史知识的匮乏和时间的急促,实在不可能在一次的参观中记住所有的看点,只能尽我所能记一点是一点啦。</p><p class="ql-block">这是在一根橡木上雕出的“格罗十字架”,也可以称其为“十字架上的基督”。他也诞生于中世纪,他的出现不但升华了写实主义与神学情感的表达,也为后世基督教“受难像”艺术提供了范本。</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教堂的另一个珍藏。这个双层金棺里,安葬着见证耶稣降生的三智者的圣骸。它原本存放在意大利的米兰,罗马帝国时期,教皇腓特烈一世将其作为战利品带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金棺精致无比,据说上面镶嵌有4100颗宝石。在现场时真没关注这一说法的真假,回来将照片放大了看,才真看到了它们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这个黑色的主讲坛,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品。瞧那些精美无比的小雕像,个个华丽脱俗。它也躲过了二战炮火,原汁原味地保存至今。千万别以为这些黑色的石头是天然大理石,它们真实的身份是比利时的黑色石灰岩,打磨高度抛光后呈现出了大理石般的深邃光泽。</p> <p class="ql-block">整座教堂共有大小礼拜堂11个,每一个都收藏着不同时期的雕刻、绘画。</p> <p class="ql-block">主礼拜堂里的这幅绘画,出自出生于科隆的世界著名画家之手,可惜我没能记住他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每一幅作品都令我驻足,让我赞叹它们的精美、细腻。同时每一幅作品又让我尴尬,因为我实在无法记忆下每幅作品作者的名字,那些名字实在是太绕舌啦。但我尽力跟紧导游的脚步,努力拍摄下他讲解的每一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间礼拜堂的三面都装饰着从14-16世纪的雕刻作品,幅幅精美生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用金粉绘制的画,时光让它变得沧桑。</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里的珍宝实在是太多了,它还建有博物馆,收藏着与大教堂有关的各种珍宝,参观需额外付费。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攀爬509级台阶,可以登上钟塔,观看到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钟(24吨),并可腑瞰整个科隆城。我放弃了这项挑战,因为对于“70后”这任务已超出了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值。</p> <p class="ql-block">至于它为啥黑乎乎?答案与我猜得差不多,空气污染是原凶。硫酸雨腐蚀,表面形成了硫酸钙;主材砂岩孔隙多、质地较软,极易吸附污染物;烟囱排放的煤烟颗粒黏附在湿润的砂岩表面,与硫酸钙混合后形成难以清除的黑色沉积层。另外“二战炮火”也是推手之一,轰炸引发的大火产生高温烟尘,进一步熏黑了教堂外墙,导致部分石材因高温发生矿物变质。</p><p class="ql-block">为啥不清洗?答案也有二个:一无法彻底清洗。黑色结壳已与石材深层结合,强力清洗会损伤脆弱的砂岩表面;二主动保留历史痕迹。 德国人将黑色视为“工业时代的见证”与“战争记忆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要告别啦,我又一次抬头看向那刺向苍穹的黑色双尖塔,忍不住用手触摸它历经了800年风雨、煤烟、战火洗礼的粗粝的黑色砂石,我似乎感觉到:它在用无声的提醒,警示着人类发展的代价!同时也赋予这座完美的哥特式建筑独一无二的沧桑气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