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票上的历史】尹昌龄与成都的“五老七贤”

汪海

<h3> 这是一张民国时期30年(1941)7月31日,国民参政会由重庆汇成都四川省临时参政会尹昌龄收的汇款单。汇款金额法币499元,应是汇给参政员的津贴费用。<br><br> 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高咨询机构,汇集了当年全国各党派、团体、各地有影响的士绅和各界精英人士,尹昌龄是著名慈善家,成都“五老七贤”中的一员,作为有影响的士绅,在四川各界倍受尊重,1940年2月被选为第二届国民议会参政会参政员。<br> 尹昌龄(1869—1942),字仲锡,晚号约堪,四川郫县(今成都郫都区安德镇)人,后入华阳县籍。他是清末民初著名清官、慈善家,被誉为“中国慈善第一人”。他出生于商人家庭,幼年家道中落,亲历贫寒,立志苦学。19岁中举,23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后主动要求外派,长期在陕西任职,历任知县、知府等职。在陕推行新政(兴学、练兵、劝工、蚕桑等),因政绩卓著被誉“八局知府”。民国后出任四川军政府审计院长、内务司长、黔中道尹、政务厅长等职。袁世凯窃国,川政不稳,1925年乃辞官,致力于成都慈善事业。<br> 辞官后尹昌龄就接手了濒临倒闭的官办慈善机构慈惠堂(创办于清雍正年间),他整合普济堂、育婴堂等分散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将过去靠300亩田产和政府拨款,仅能收容三四百人的机构,改造扩展至能收容规模达8000余名鳏寡孤独及弃婴,成为全国最大慈善机构之一。<br> 尹昌龄提出了&quot;救济不如自救&quot;的理念,推崇&quot;教重于养&quot;,建立培根火柴厂,以“培根固本”为名,生产“善牌”和“儿童牌”火柴。商标铭文:“厂中余利,专恤孤穷;敢有私心,天地不容”。产品畅销全国,利润全用于慈善,抵制权贵入股分利。他探索残人职业教育,创办“瞽童教养所”,教盲童扬琴技艺,培养近200名“堂派”艺人,取代算命谋生。还设立夜课义学、女童教养所等,推行半工半读制。抗战期间他不顾年迈,奔走于战时庇护与赈灾一线。日军轰炸成都,组织疏散8000余人,其中400余盲人由佃农分散照料,以减租为酬,无一伤亡。尹昌龄以&quot;仁为己任,视民如伤&quot;为座右铭,一生还有两次感人的&quot;跪拜&quot;事迹,表现出感天动地的文人情怀和士人风范。一次是为了慈惠堂的盲人在日军轰炸时得到安置,他向400多户佃农跪下行礼;另一次是年近七十时,为了请王干青(地下党员)代他去川东赈灾,向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晚辈跪拜。<br>  尹昌龄一生清廉品,严于律己。他掌慈惠堂20年,未领分文薪水,全家靠老家微薄田产租房度日。他禁用堂内公物,拒食果园果实,办公拒铺地板,自带饭食,甚至因食堂喂其爱犬而怒斥“分食他人碗中物”。他身后清贫,百姓感念。1942年病逝时家无余财,丧事由慈惠堂孤寡赙金办理。朋友凑钱购其租住房赠予遗孀栖身。而他掌握的8348亩田产、24处独院、100余间街房、现金数十万,全数归公,分文不取。<br>  尹昌龄的一生,是传统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终极诠释。他手握慈善巨资却家徒四壁,以实业智慧救赎万千生灵,更以“跪破尊严”的壮举,树起乱世中的人性丰碑。其精神至今仍在成都街巷间低吟:真正的贤达,从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悲悯之深。<br>  <br>  <br> </h3> <h3>  &quot;五老七贤&quot;指的是清末和民国年间活跃在成都地区一个有影响的传统文化群体。“五老七贤”并非固定组织,而是民间对德高望重士绅的尊称,源于魏晋“竹林七贤”意象,实际人数超12人,也有据载达24-35人。成员多为前清翰林、进士、状元等功名者,民国以后在各方面还在发挥重要影响。核心成员如赵熙,晚清翰林,“铁面御史”,诗书画戏五绝,誉为“清末第一词人”。骆成骧,四川唯一清代状元,致力教育,晚年清贫仍奔走公益。宋育仁,维新先驱,四川报业鼻祖,推动民族工商业发展。尹昌龄,23岁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民国时期四川著名慈善家。<br><br>  我收藏有另一张国民参政会汇给成都参政员邵从恩的汇款单。邵从恩也被列为成都“五老七贤之中,他20岁中秀才,30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后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政。1908年学成回国后,曾任清廷法部主事,并主持创办四川法政学堂,培养政法人才。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他劝说清廷释放被捕的保路同志会领导人,促成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后任川南宣慰使、民政司长等职。1913年赴北京任国务院法制局参事,并任教于北京政法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伪满洲国邀请,迁回四川。1938年参与国民参政会,经吴玉章介绍,结识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等,支持团结抗日。1946年出席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主张和平建国。1949年因病逝世于成都,终年78岁。民国时期邵从恩有“和平老人”之称。<br><br>  尹昌龄和邵从恩都是成都的“五老七贤”之一员。“五老七贤”是清末和民国时期活跃于四川(尤其成都)的一个特殊文化群体,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又是乱世中民生与文脉的维系者。他们大多致力于蜀学复兴与教育薪传。赵熙总纂《荣县志》,林思进编《华阳县志》,成为民国方志典范。宋育仁《问琴阁丛书》、徐炯《霁园丛书》等著作,维系蜀学传统,时称“蜀地文风盛汉时”。群体中多人执教名校(四川大学、尊经书院等),门生涵盖郭沫若、李劼人、蒙文通等文化名人。骆成骧更被誉为“状元教育家”,梁启超戏称其“教书有瘾”。他们以科举功名立身,却在帝制崩塌后成为传统文化守夜人。同时他们还是乱世担当,是战火中的民生守护者。调和军阀冲突,抵制苛政,举慈善救济等等。他们是中国士绅精神的最后闪光。在官方权威崩塌的军阀时代,他们以非官方身份调解冲突、赈济灾民,成为“民间权威”的典型。美国学者司昆仑称其“填补了新旧交替的公共空间”。尹昌龄和“五老七贤”的故事,是一部微缩的近代史,也为成都留下了“敬老尊贤”的独特城市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