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屯堡——明代生活的活化石

云游客

天龙屯堡,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源于明朝的屯堡文化,具有600年的历史,被称为“明代生活的活化石”。 天龙屯堡,在元代是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称“饭笼驿”。明朝建立后,当时的云南仍盘踞着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不肯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发动“平滇之役”,命征南将军傅友德率蓝玉、沐英等将领,统兵三十万,平定云南全境。 这场战争调动南直隶(今安徽、江苏、上海)、江西、湖广和北方部分地区的军人,被称作“调北征南”。为了把贵州作为永久的战略通道,“平滇之役”后,明王朝在贵州拓宽道路、修设驿站,将西南诸省彼此连接,又让战后大军留驻在各咽喉要地,设置卫所,广设屯堡,以驻军屯田。因此,屯堡是明朝时期朱元璋派兵剿灭云南叛乱后,为了西南地区的稳定而采取的一种驻兵行为。 当时贵州人烟稀少,明朝又发动“调北填南”大移民,大量家眷、商贾、工匠、农民迁居贵州。他们与世居本地的百姓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明代历史活化石”的屯堡文化。 屯堡建筑群是为防御敌军而建的“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包含了民居、碉楼、城墙等在内的军民两用的一系列建筑形式。至明宣德八年,经过数十年经营,贵州有了700余处屯堡,分布在方圆上千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人口数十万。其中,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的天龙屯堡古镇是代表性屯堡村寨之一。21世纪初,经商量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改名为“天龙屯堡”,现称为天龙屯堡古镇。 天龙屯堡源于借“跳神戏之举,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的初衷,屯堡人怀乡恋土的心理情愫,以及演武增威、神灵护佑的需要,将这一千年古礼传承至今,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地戏”属于傩戏的一种,是军队出征前震慑敌人、鼓舞士气的一种仪式,“地戏”的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都是地道的农民,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内容只有南征北战的武戏,没有文戏,强调忠君爱国的主题。因演出不用戏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名“地戏”,它是屯堡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一部分。 凤阳汉装,屯堡妇女的服饰在其原生地安徽凤阳一带已经消失,但在安顺屯堡地区完整地保留下来。如今屯堡女人的正统装束还是“三绺头”(一种“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头”的发型),戴银耳环,年轻的已婚妇女包白帕,老年妇女包青帕,身穿斜襟右衽的蓝色长衣大袖,脚穿尖头平底绣花鞋。凤阳汉装用顺口溜概括为:“头上有个绕绕,脑后有个泡泡,耳朵上两个吊吊,胳膊上两个道道,腰间有个扫扫,脚上有个翘翘。” 美食,屯堡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粑、腊肉、香肠、血豆腐、干菜等,经烟熏火烤和盐制,便于储存和收藏,古代是为了适应战争和迁移的需要,现在成了屯堡餐馆推出的特色风味小吃。 方言,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它是明代的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专家把它称为“安顺屯堡方言”。 屯堡作为独特的历史遗存,其建筑既服务于战斗、防御等军事需要,又是屯堡汉族族群在坚守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过程中,与西南地区其他民族文化杂糅融合的微妙表现,还是明清民族地区屯堡汉族族群生存状态的集中体现。 屯堡文化不只是一个历史文化,更是一个现实存在,是一个活态文化,是贵州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天龙屯堡古镇属于喀斯特地貌,屯堡建筑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作用下结合当时江南一带的建筑特点,就地取材用当地石头和木材在依山傍水之间建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屯堡石头建筑群。 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砌窝,石头的缸等,屯堡里的一屋一墙,一街一巷多是石头材质,石头工艺在屯堡建筑中被充分发挥。 屯堡的小院都是三合院或四合院,门头都有垂花门楼,小院内布满精雕细刻的图案,精雕石柱础,细刻木窗花、雀替,下水道的入口处也都有龙、凤、蛙、蝶、蝙蝠等各种图案,江南的木雕和石雕艺术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每座屯堡或依山据险,或平地建堡,寨前流水绕田野,村中有水井,不愁水、粮。 驻足于天龙屯堡,古朴的城垣之下,听一首屯堡大嬢嬢唱的山歌,再喝上一碗秘制驿茶,仿佛已置身于600年前的明朝时光。 “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走进天龙屯堡古镇,便能发现这里是一座连户成片的“石头城”。 谢谢各位老师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