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落不了根的他乡

布南温老屈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个缅甸果敢姑娘的异国打拼之路</b></p><p class="ql-block">阿兰是我1994年底95年春在缅北怒江村学校教书时的同事,那时她是17岁的小姑娘,已经教了两年。村子里有个规定,在刚毕业的初中生中选几个成绩比较好的来当学校的低年级老师,最少要教一年后才可以出去谋生。是的,出去谋生才是比较好的出路。她被选上,而且一教就是几年,说明她学习成绩不错,家里也不急于让她出去打工谋生,贴补家用。</p><p class="ql-block">那时她给我的印象是腼腆的小姑娘,见面最多打个招呼:老师好!她在我面前把自己当学生,却又不用给我交作业,所以就没有任何交流。他们几个年轻小老师都是教低年级学生。每次开周会,我们几个大班老师假模假样在台上就坐,他们几个小班老师拿着长长的教鞭维持秩序:哪个学生有小动作,立刻用教鞭轻轻点一下他的头。这个就是她给我的记忆,整整30年后再见面,她已经是个成熟的中年妇女,谈吐老成,平静稳重,人生的几多起落已经看淡得如故乡山间的云,随风飘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90年代缅北怒江学校的部分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这次见面我们自然要聊到几十年来的经历,她目前的处境,甚至我还故作深沉地扯到“你从哪里来”等问题。我以前写到缅北怒江村的情况时曾经这样记录:在唱《怀念果敢》这首歌时,已经不知道果敢老家具体情况的学生们唱起来有点敷衍了事。而李老师等几个年纪大的老师每听到这首歌总是神情凝重。他们对果敢老家一直深深思念,那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甚至是图腾符号,他们希望后代不要忘记那里的一切。</p><p class="ql-block">在这边出生长大的学生就没什么印象,在阿兰他们的观念中,腊戍附近的弄曼和怒江新村,就是自己原汁原味的故乡。她父亲一家是跟随罗星汉部队从果敢老家搬出来的那批人,父亲属于罗星汉的侄子辈,是真正老罗家的人。但没有在部队当什么重要职位,甚至都没有跟罗星汉部队撤到泰缅边境,而是较早就在腊戍附近的弄曼安家落户。1980年罗星汉部队投降,开辟怒江新村,他们家就搬到这里居住。可见多少还是得到罗星汉的关照。她是1977年在弄曼出生,在怒江新村长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怒江学校在缅北战乱前的情形</span></p> <p class="ql-block">她父亲是个比较特别的人,靠打麻将养家,这在怒江新村算独一无二,大家知道好赌是和吸毒一样,是败家行为,她父亲却靠这个养家,确实独特,全寨都惊奇。据她描述:父亲种好面积不大的田,就跑出去附近有汉人的村寨谋生,断断续续送钱回家,很久回家一次。</p><p class="ql-block">但是学校开学时却准时回来,给所有的子女交一学期学费,每人一套必备的书包和纸笔,留下零用钱,然后又出去了。能养家却也不发财,自然就没有遭人恨。就这样父亲把两个老婆(大老婆去世后二婚)的三男五女养大成人,没有重男轻女,所有子女都受过较好的教育,也就是本寨怒江学校毕业。这种家庭背景,在当地算是很不错了。所以他家的兄弟姐妹基本能健康成长,散居到缅甸各地,已经80多岁的老父亲都得到子女的尊敬和爱戴。在2023年的战乱中,无法再玩的老人家被安排到东枝的一个女儿家。阿兰18岁拿到缅甸身份证,粉色的,没有受歧视,不是什么二等公民,是正常的缅甸身份证,她读的缅文也不多,但能勉强和缅人沟通。于是就开始出门闯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泰国曼谷景色</span></p> <p class="ql-block">90年代末的怒江新村年轻人基本已经倾向于来泰国打工。我在那里教书时,老一辈的人主要去宝石场或玉石场找发财路子,特别是缅甸玉石场全球闻名。到那里谋生比较稳妥的是做小买卖,而更多的人则是希望挖到宝石玉石一夜暴富。这种发横财幻想包括我们滇西边境地区的各族民众都有,但能实现梦想者非常少。后来随着缅甸内战越打越乱,宝石场玉石场的风气也跟着坏啦,毒品泛滥,许多人就不敢再去。</p><p class="ql-block">对于来泰国谋生的,90年代以前名声不太好,特别是姑娘,能寄钱回去的会被被贴上“卖身”“当人家小老婆”的标签。后来总算知道真相,去那种不干净地方混和当小老婆的姑娘不多,大部分人可以在旅游服务场所靠中文打工。因为泰国中心城市会中文的人很少,而来旅游的中国台湾和大陆的游客越来越多,中国话标准流利的缅北和泰北云南人就有了用武之地,收入比普通泰国人还好。于是阿兰也跟着大家闯泰国。她的中文水平当然没问题,但性格比较内向,因此就当不了收入较高但讲话要张牙舞爪的导游;只能在旅游购物店里当售货员,餐厅小妹,甚至家庭工,在公司里当文员则必须会泰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曼谷风光好</span></p> <p class="ql-block">她先后在拉廊和曼谷谋生,干了几年,收入还可以,最后还弄到了泰国身份证,自然是花钱买的;正是这身份证让她对泰国失望,那年她准备回缅甸探亲,结果路上被泰国警察查获身份证是假的。办假身份证要坐牢,她当场就哭起来。泰国警察见状也不好直接把她铐走,也已经接近泰缅边境,就互相商量罚款了事,她身上现金不多,只好把戴的金项链拿出来,警察带她去附近金铺变卖,得了七千多铢,全部给了警察。于是就把她带到泰缅边境关卡,放她回了缅甸。</p><p class="ql-block">后来她就跟朋友去马来西亚打工,还算过得下去,在30多岁时和前夫相遇,当然是马来西亚华人,有了个女儿。一起生活了几年就分手,她带着女儿过日子,现在已经9岁,头发长得非常好看,聪明懂事。她和丈夫没有登记结婚,是事实婚姻,分开也不是闹什么大矛盾,就是彼此觉得不合适,没法白头偕老,就一别两宽。随着女儿渐渐长大,现在她碰到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那就是女儿的身份问题,目前只能随她的户籍,也就是缅甸人,读书没有问题,以中,英,马来文为主,学费也不特别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马来西亚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外国孩子(特别是缅甸华人)在马来西亚也不少,主要在华人圈里生活,没有受歧视。只是没有马来西亚户籍,长大办不了身份证,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怎么发展?前夫的哥哥姐姐和她关系也比较密切,劝她先去办结婚证,把孩子身份转回马来西亚,还是各过各,过几年再去办离婚。这个变通办法其实说得过去的,毕竟两人确实是真夫妻,孩子也在马来西亚出生。但她觉得这样操作算是假结婚,心里没法接受。</p><p class="ql-block">她原本打算回缅甸,在腊戍谋生,以她在外打拼多年的经验,哪怕开个卖马来西亚咖啡的小店也应该维持得下去,腊戍的中文教育环境还不错,那边亲戚朋友也多,离家也近。但2024年8月腊戍战事爆发,腊戍人成了惊弓之鸟,老父亲也跑去暂时没有战乱的地方。目前虽然停战,过了一个热闹的春节,但谁也不知道老缅的筒裙下还藏着什么武器和计划;同盟军和盟友还要搞出什么大动作。所以大部分的腊戍人根本不敢有长远的计划。她就更不敢回去了。家乡太乱,暂时回不去;马来西亚安稳,收入也还不错,但女儿成不了当地人,无法扎根。她不知道要怎么办。但她心里还是有阳光,没有什么怨气。路总会有的。我们祝福她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