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张静</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960716</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现在提起油条,人们大概都觉得那是不健康食品,从营养健康学来说,普遍认为要少油少盐,但童年时代的我认为母亲炸的油条,那可是难得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记事起一天三顿饭吃饱是没有问题,但也只是吃饱而已,和现在食物花样繁多是没法比的。家里做什么饭就吃什么饭,不想吃也得吃,因为除了饭,零食是几乎没有。想让母亲做点自己喜欢的饭也是不太可能,除非你生病了,所以有时候我们就会装病来骗母亲做好吃的。因为那时物质还是非常匮乏,也不像现在有超市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肉类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了客人,或者去走亲戚才能吃到。糖果、点心、奶制品之类也是几乎没有。不到重要时刻家里也是不会给买的。因此小时候对于好吃的还是非常渴望的,母亲也是尽其所能展现她的厨艺,想着法给我们做好吃的,但也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 <p class="ql-block"> 不过母亲有手绝活炸油条,母亲炸出的油条色泽金黄,外焦中空,口感松脆酥香,咬一口能听到嘎嘣脆的声音,但又入口即化,咬起来不会有任何硬度,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的吃下去,没吃到的闻着香气就会垂涎欲滴。炸油条用的配料是盐、碱、白矾、糖、面粉,母亲将这些一一过称,按照严格的比例称好以后倒入盆中,用温水和面。等醒发两倍大时,母亲将面放到案板上,母亲说炸油条的面不能像蒸馒头的面使劲的揉,要顺着面的劲儿往两边撑,就像现在拉烩面一样,拉成约10公分款,半公分厚的长条,再用刀切成三厘米宽的小长条,两个两个叠在一起,用筷子在中间压一下,然后放到油锅里。油条在油里面扎个猛,瞬间就会露出油面,慢慢变胖,最后漂浮在油面上。母亲用筷子就不停的翻动着,等色泽金黄了,母亲就把油条捞出来放到盆里。我们几个小馋猫就蠢蠢欲动,伸手去拿,这时候妈妈就会呵斥我们一句,小心别烫着,等凉凉再吃。可是我们那等得起,等母亲又去案板上忙活的时候,我们一个个已经拿起香喷喷的油条送到嘴里,边吃边吹还边说真是太香了。</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家乡有农历六月,姥姥或舅舅给外甥送羊(面做的羊)的风俗。通过“羊羔跪乳”的故事来教育外甥,要懂得孝敬母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果送羊时,再搭配一篮子油条,这就是大礼。所以一进入六月,母亲就忙碌开了,每天请母亲去炸油条的人很多,母亲也乐于帮忙,当然最后他们都会包上一二斤油条作为答谢,尽管母亲再三推辞,但他们一定要让母亲带回家。这样的忙碌一般会持续10多天。所以六月送羊这样的节气就成了我们盼望的节日。我家也有好几家亲戚要走,所以母亲也会炸许多的油条。</p><p class="ql-block">我们都抢着去走亲戚,因为可以吃到好饭。有一年我去二姑家送羊,二姑直夸母亲炸的油条漂亮,说得马上趁着这篮油条去走一家亲戚,结果我也没吃上好饭,二姑给我盛了一碗早上的玉米糁糊糊和一根手指头粗细的他们家的油条,招待了我。我回家好委屈,给母亲诉苦,母亲赶忙安慰我“咱们家的油条你随便吃,不要生气了啊。”我问想吃几根都可以吗?母亲使劲儿点了点头,油条的美味终于盖过了心中的委屈。</p> <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有人盖房子成了顶,要给匠人管一顿饭,也请母亲去炸油条,显示主家的殷实生活。还有儿子结婚前给女方家送聘礼,也请母亲去炸油条,说母亲炸的油条特排场(我们家乡的方言意思是体面、光彩),给男方家能长不少面子呢。遇到这样的喜事,母亲再忙也有请必应,表示对主家的祝贺。当然主家也会用喜糖和多余的油条作为礼物,感谢母亲。母亲凭着这手绝活在我村树立了很好的人缘关系,并受到尊敬,我们也能时不时的打打牙祭。</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到大街上卖油条的,我还是立即想起母亲炸油条的情景,并回想起那可口的美味。有时控制不住买来想再体验一下,可终究吃不出母亲做的味道来,永远不可能了,只能成为慢慢的回忆了。</p><p class="ql-block"> 突然就忆起初中课文《芋老人传》里的话“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看来儿时的味道是不能复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