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平湖李叔同纪念馆探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陈继生</b></p><p class="ql-block"><b> 在旅游网络上,偶尔发现嘉兴平湖市有一座“平湖李叔同纪念馆”,以前了解李叔同除了日本留学之外,主要足迹是在杭州、泉州,还有厦门、漳州、天津、上海、温州、晋江,嘉兴也去过,还没有发现平湖也有他的行踪。为探究竟,欣然前往。</b></p><p class="ql-block"><b> 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的巨商之家,降生之时,有喜鹊衔松枝送至产房,被认为佛赐祥瑞。1901年,23岁时公费留学日本,归国任教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正式出家,字弘一。1927年,48岁时居吴山常寂光寺。1942年10月13日晚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享年63岁。</b></p><p class="ql-block"><b> 进入平湖市,处处显露出李叔同的痕迹。车经叔同路,到达叔同公园,路过一家叔同书店。此地是东湖4A景区,绿树郁郁葱葱,湖水波光粼粼,公园中有一座群雕塑像:中间端坐的是李叔同,此时应称弘一法师。站在右边是衣着西装的徐悲鸿,左边是身穿长袍的丰子恺和学生装的刘质平。这几位弟子后来都成为现代史中各有成就的著名艺术家。</b></p><p class="ql-block"><b> 在这东湖湖畔的一侧,一座乳白色的房子,呈莲花状,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平湖李叔同纪念馆”,成为东湖风景区的标志性建筑。馆名由已故主席江泽民题写,据说是第三次的书写题字。</b></p><p class="ql-block"><b> 李叔同纪念馆建于2004年,占地面积16.5亩,总建筑面积1615平方米,整体建筑犹如一朵高雅洁白的莲花。象征李叔同宽广的胸怀、纯洁的品格。</b></p><p class="ql-block"><b> 踏上台阶,步入李叔同纪念馆大厅,迎面是李叔同(弘一法师)的铜像,消瘦硕长的身材,双眼露出怜悯的目光。铜像的背后是“悲欣交集”四个大字,这是弘一法师在泉州晚晴室书写的绝笔,自注“见经观”。字面理解是悲伤与欣喜两种感情的交织,不仅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他对生命和佛教最深刻的领悟。</b></p><p class="ql-block"><b> 登上二楼,则有一座高大的汉白玉雕琢的弘一法师塑像,双手握着佛珠。面目慈祥、凝望远方。展厅呈圆环形,以“凡事认真、勇猛精进”人格精神为主线,精心布置了“孝悌.平湖后生‘’、“游艺.翩翩才子”、“精勤.激昂志士”、“美育.文化先驱”、“清凉.律宗祖师”、“珍重.师恩绵长”、“珍宝.天心月圆”七个陈列室。通过李叔同各个时期的生活照片、历史资料,从书画篆刻、音乐、戏剧、诗词、教育、佛学成就及社会影响等原因,展示其卓越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一生跨越文学、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意义深远。</b></p><p class="ql-block"><b> 纪念馆中有李叔同的年谱,记录了他一生的主要生活经历:如1905年3月10日其母王氏病逝,携妻回津。秋,东渡日本。但还是找不到李叔同在平湖生活的痕迹,只是简短地提到一句:祖籍是浙江平湖。我问了此馆的工作人员,她也承认李叔同没有在平湖生活过,是因为他生母是平湖人。 在第一单元:孝悌、平湖后生的章节中提到:母亲王氏的教诲与影响,使李叔同对平湖的情感超越了地域,“平湖后生”成为他精神之归属。即使日后游历四方,他始终以此自居,将平湖的印记深深镌刻于心。的确,在展厅“乡试应考”的章节有这样的反映:李叔同在南洋公学求学期间,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李广平”之名先后赴杭州、开封参加乡试。他还为自己刻了一颗闲章:“平湖后生”,以示对平湖怀有深情。</b></p><p class="ql-block"><b> 其实,对于李叔同的祖籍,学术界仍有争议。除了比较公认的是浙江平湖说,还有直奉天津说:因为生父李世珍在科举考,填籍贯的是直奉天津,李宅大门曾高悬的“进士第”匾,其籍贯也是天津。另有老人口传,后人认可祖上山西说:祖上是从山西洪洞县,随燕王扫北移民至天津,有山西人来天津认宗续谱。那为什么李叔同的祖籍是平湖,这完全是他内心认可母亲的籍贯,几乎有点执著。</b></p><p class="ql-block"><b> 展示厅有李叔同书写的“佛说阿弥陀经”,由十六屏镜框条幅组成,正是弘一法师晚年大成之作。他临近中年放弃诸艺和身外之物遁入空门后,唯书法不辍,书写佛语,广结善缘。李叔同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朴拙中见风骨,以无态备万态。闲雅冲逸、浑然天成,将中国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b></p><p class="ql-block"><b> 这里不得不提到弘一法师的弟子刘质平,他曾言:“先师与余,名为师生,情深父子”。刘质平留学日本,考入东京音乐学校,由李叔同出资维持他的学业,一直“毕业”为止。而李叔同出家后,刘质平则予以确保供养费。李叔同与刘质平有着相当可观的书信往来,也把大量书法作品赠送于刘质平。历经抗战逃难、国内战乱、文革劫难,刘质平几近于生命而不顾,保全了先生的千余件墨宝。其中十六屏楷书《阿弥陀佛经》,孔祥熙以五百两黄金来换取,刘质平不为所动。</b></p><p class="ql-block"><b> 为何会建立“平湖李叔同纪念馆”,要从1999年说起:是平湖乍浦的顾国华先生写信于当时市领导,建议在平湖筹建弘一李叔平纪念馆。海宁陈宰与刘质平是同乡,了解其长子刘雪阳住上海,他与有关领导上门拜访。刘雪阳表示尽可能提供李叔平有关资料,2000年10月5日,捐赠了159件弘一法师的书法真迹,其中就有尺幅最大的书法巨作《佛说阿弥陀佛经》。使馆藏的内容丰富,当为海内外各地的弘一法师纪念馆的之最。</b></p><p class="ql-block"><b> 经历了三次选址,几番的设计招标,投资2700万,这座三分之二建于水上的“白莲”,与2004年8月6日,在东湖畔粲然开放。时过20年有余,平湖李叔同纪念馆还是那么崭新明亮,尤其在夜晚,散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芒。“勇猛精进”的李叔同人格精神,以上升为平湖的城市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2025、7、13</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