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向前:(纪实一)“7-20”聚会在红星大楼前拉开大幕

姚华

<p class="ql-block">  聚会总指挥对我说,照应史大哥,聚会起点是红星大楼,结束在八铺炕养殖农庄。回应了《8510红星大楼》《八铺炕的故事》。</p> 王文生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王总指挥和筹委会用心良苦,突出聚会的亮点,满足了聚会荒友的关切。</p> <p class="ql-block">  王文生力排众议,坚持不用P图,实事求是,现场实景拍摄,尊历史,敬畏红星大楼。可以说,没有王文生的坚持,就没有红星大楼的200多人照。</p> 聚会总指挥王文生说: <p class="ql-block">  我们完成了一次人数众多在红星大楼前不用 P 图真景实拍的大合影,这张照片一定载入八五一零史册了</p> <p class="ql-block">  为拍好这张载入史册的巨照,摄影师周英、刘铁如、杨建伟,可谓绞尽脑汁,多次查看现场,演练几种方案,最终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秘书长傅国龙的协调下,有关部门大力配合,采取了临时局部封闭措施,腾出了拍摄空间,顺利地完成了200多人的合影拍摄,以红星大楼为背景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诞生了!这张意义非凡的照片,它将永藏在广大游子的心中。看到这张照片,我们会想起2025年7月20日;看到这张照片,我们会“听乡音,叙乡情,解乡愁”。</p> <p class="ql-block">  杨建伟、周英、刘铁如在拍摄现场</p> <p class="ql-block">  原44团工程队北京知青:王丽芝</p> 左:王国臣 右:方吉贵 左:北京知青刘桂珍 刘桂珍与工程队北京知青 右:张建州、中:岳淑霞 左一:王文东、左二范国玲,右二仲跻庆、右一王瑛 <p class="ql-block">  史向前与原44团工程队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附一:孙天茂颂红星大楼作品</p> <p class="ql-block">读《851O红星大楼》美文有感</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岳阳楼都比不上史向前笔下的《851O红星大楼》。景点里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楼”,再美再俏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与真情实感无缘。唯独座落在锅盔山下,穆棱河畔,与鸡东县东海发展大队接壤的《8510红星大楼》是我心中最美最帅最壮观的楼。每当我看到她就心潮澎湃;每逢我想起她就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 说她是座标,几十年来,她默默地为成千上万过往行人,义务指明前行方向;说她是丰碑,她记载了八五一O三代人“向荒原进军,向地球开战”的豪迈创业史。从铁道兵牡丹江农垦局国营永安农场起家,先后经历了8510农场,兵团,东海农场。851O农场的多次变迁,万变不离其宗,最终又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众目关注,人心所向,定格在“851O农场”这个老字号名牌上。</p><p class="ql-block"> 说到老,是八五一O建场早,由单一农耕,发展到工农并举,多种经营,除了生产五谷杂粮,还有玻璃,煤,煤炭,酒,猪,鸡,蛋等。在农垦系统是重量级农场,经铁道兵,五八年转业官兵,山东支边青年艰苦创业,尤其是接纳了各大中小城市知青后,纯新鲜血液,喷撒在八五一O的肥田沃土上,百花盛开,硕果累累。八五一O农场兵团时期达到了鼎盛点,上下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景象。十几,二十几岁的知青充实到兵团四十四团的各级领导班子中,他们敢想敢干敢闯,闯出了四十四团一片新天地!战斗在一线的兵团战士,如十五连指导员王立平就是知青干部代表,她有一段敢闯敢干的动人故事,曾轰动全团,有机会让她自述会更精彩。我记得下到八五一O农场第一批知青是双鸭山的,农场任命的青年队队长是阮天魁,此人能说会唱很有才华。在他率领下,第一批双鸭山知青很快适应了农场生活,先后挑起了各自的重担。</p><p class="ql-block"> 打开话匣子有点关不上了,书归正传吧,史向前的美文《8510红星大楼》,我在别的群里拜读过,曾用三言两语写过读后感,这次又重读两遍,由衷钦佩向前不仅文笔过硬,而且有高度的亊业心和责任感,他从收集、归纳、整理史料,到最终撰写出众口称赞的佳作,为《8510红星大楼》增了光,为8510农场添了彩。他写过不止这一篇涉及农场重大题材的文章,我都一篇一篇地用心地读过,尽情地点赞过。如有关十九连“熊瞎子的事件”;三营“八铺炕的来历”等文章。向前美文《8510红星大楼》能火热“战友情深”等各大群,奥妙是他描写的是“楼”,刻划的是“人”,挖堀的是“情”。(心情,人情,感情,亲情,友情,爱情等),由于他的美文里饱含着“深情”,在读者中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情”和”趣”一拥抱,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争相阅读和欣赏《8510红星大楼》美文的、经久不衰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我的亲身感受和体会是:</p><p class="ql-block">百看不厌,</p><p class="ql-block">千读不烦。</p><p class="ql-block">红星大楼,</p><p class="ql-block">永驻心间!</p><p class="ql-block"> 2021 年12月30日</p> <p class="ql-block">孙天茂简介</p><p class="ql-block"> 孙天茂,大专,汉族,辽宁东港人。</p><p class="ql-block"> 1964年在黑龙江8510农场参加工作;2005年在山东威海市退休。</p><p class="ql-block"> 1966年从8510农场十六队八铺炕小学校,调到农场团委任干事时,受笔杆子殷周、陈增瑞等人的影响和启迪,闲着没事自己摸索着给报社投稿,1966年春以农场良种站发芽试验提前完成为题材,写了一篇《农场春来早》的小报道稿,首次被《东北农垦报》采用了,本人深受鼓舞并产生了新闻写作的浓厚兴趣,打那以后,写稿投稿一发不可收。</p><p class="ql-block"> 在职40多年里,本人写稿被报刊电台采用了数百篇,其中有点印象的稿子有:</p><p class="ql-block">《闪光的足迹》记老红军张文忠(《中国农垦》杂志);《老劳模》记修德山(《农垦报》);《北大荒的开拓者》记农场总局书记王桂林(《经济日报》);《回力牌球鞋创始人》记上海原资本家杨少振(《工人报日报》);《打电话的启示》记建三江话务员变“不通”为“畅通”的事迹(《人民日报》);巜路在脚下》记威海市环翠区乡企局长马传陆(巜中国企业家列传》);《市长是个信息迷》记威海市长李同轩(巜经济信息报》连载之一之二)。另外,除了新闻稿以外,本人在黑龙江电大进修两年毕业论文:《浅谈新闻角度》一文被编入牡丹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出的巜新闻写作速成讲义》一书中;又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入巜理论与探索》一书中。</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在作家史向前的带动下,2021年,本人以抗美援朝为背景,以自家哥哥入朝参战为线索,以自家人怀着家国情怀过大年为题材撰写的散文:巜难忘的大年》,被怡园微平台发表,仅在大年期间读者就达六七百人次。</p><p class="ql-block"> 当年《东北农垦报》刊登的那篇巜农场春来早》的小稿子,是本人以上简介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4日威海</p> <p class="ql-block">附二:孙宝林颂红星大楼作品</p> <p class="ql-block">  红星大楼:</p><p class="ql-block"> 北大荒的不朽丰碑在黑龙江 8510 农场广袤的土地上,红星大楼宛如一座沉默而坚毅的丰碑,静静伫立,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承载着无尽的深情与记忆。</p><p class="ql-block"> 1958 年,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热血的年代。农场职工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齐心协力,用勤劳的双手共同铸就了这座红星大楼。红松木材被精心挑选,成为房梁与门窗的骨架,它们带着大兴安岭的原始气息,坚韧而质朴。</p><p class="ql-block"> 当地的石材和红砖,带着泥土的温度,被一块块垒起,构建起大楼坚实的身躯。正门之上,“8510”字样与红五星熠熠生辉,宛如一颗闪耀在北大荒上空的星辰,成为了农场独一无二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这座大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这里曾聚集着老红军、全国劳模等垦荒先驱,转业官兵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而来,带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启了伟大的拓荒之旅。</p><p class="ql-block"> 大楼的每一寸空间,都回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激昂誓言;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他们挥洒的汗水与热血。它的空间叙事,与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当壁镇)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精神谱系。在这里,艰苦奋斗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垦荒者们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拼搏的真实写照。他们住窝棚、睡地铺,却毫无怨言,一心只为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p><p class="ql-block"> 勇于开拓的精神,如同大楼坚实的根基,支撑着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根、成长。面对重重困难,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用智慧和毅力,开辟出了一条通往繁荣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红星大楼见证了农场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它已然成为农场人的打卡地,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怀着敬畏与敬仰之情。这里是红星文化的发祥地,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传承北大荒精神的农垦人。</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在这里聆听长辈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先辈们的精神在他们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在阳光的照耀下,红星大楼的红五星愈发耀眼,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永不磨灭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它是黑龙江垦区开发史的活态档案,物质形态与人文记忆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红星大楼都将屹立不倒,继续守护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传承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9日星期三</p> <p class="ql-block">  孙宝林简介</p><p class="ql-block"> 孙宝林,毕业于黑龙江农垦教育学院。1978年在黑龙江省鸡东县东海农场第三中学任英语教师,1989年赴美访问学者。曾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任英语教师、北京商鲲教育集团高铁学院副院长、北京远川教育集团高铁学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 文图编辑:石进</p><p class="ql-block"> 美篇制作:姚华</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0日</p><p class="ql-block"> 于8510农场红星大楼</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 </p><p class="ql-block"> 史向前(笔名:石进),男,1950年生,辽宁黑山人,高级政工师,2010年在黑龙江省8510农场退休。</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品:散文《8510农场红星大楼》《8510农场十八年》《8510农场地域文化》《8510农场在北大荒创造的第一》小说《红星大楼之恋》《缘在东山脚下》《一路朝北八铺炕》家史叙事《房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曾在《学理论》发表评论,连续四届获黑龙江垦区优秀论文奖。在辽宁《晚晴报》《大连晚报》《大连日报》发表散文数篇,《宜居城市大连》获《大连晚报》征文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2021年,被《参考消息》授予荣誉读者称号,《喜得荣誉证书》一文,刊登在《参考消息》(读编互动)栏目上。2022年《阳台上的幸福》刊登《大连日报》,荣获征文佳作奖。</p><p class="ql-block"> 现为大连市沙河口区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聘为《兴凯湖微生活》微信公众号平台签约作家。</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姚华,1960年6月25日出生,原籍山东省沂南县人,中共党员,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国际注册高级工商管理师。曾在黑龙江省和垦区大型骨干企业及北京相关企业、学校担任过领导职务。</p><p class="ql-block"> 荣获垦区百佳职工,自学成才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等。</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我的父辈们》《我的父辈们星光灿烂》《情恋我的故乡沂蒙山》《难忘青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四团工程连知青(上、中、下)》《致敬北大荒8510农场光荣在党50年的党员们》《五家坡的故事》《我爱海棠花》《再赞北大荒》《再为父亲斟上一杯酒》《北大荒人的歌》《姚华诗文选---(一)北大荒情怀、(二)相聚的情怀》《十月.回故乡》《永远做一名传承北大荒精神的志愿者》等200多篇在网络上发表。</p><p class="ql-block"> 1988年农场建场40周年场歌创作者之一《前进八五一0农场》。2024年又修改了曾经五、六十年代传唱的《北大荒啊好地方》歌词。</p> 读者点评 <p class="ql-block">  读姚华弟美篇</p><p class="ql-block">《史向前:(纪实一)“7.20”聚会在红星大楼前拉开大幕》</p><p class="ql-block"> 高明阳(祥)</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篇文章,深深被这场聚会的精心策划与背后的情怀所打动。从聚会总指挥的安排,到摄影师们的绞尽脑汁,再到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才有了那张意义非凡的200多人合影,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段珍贵历史的定格。</p><p class="ql-block"> 红星大楼作为聚会起点,承载着八五一零农场几代人的回忆与情感,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北大荒精神的象征。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描绘了聚会的过程,还穿插了孙天茂和孙宝林对红星大楼的颂词,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大楼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它是坐标,是丰碑,记录着农场的变迁与发展,凝聚着无数人的青春与热血。</p><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不仅是荒友们的重逢,更是对过去岁月的缅怀和对北大荒精神的传承。相信多年后,当大家再看到这张照片,那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岁月定会涌上心头,“听乡音,叙乡情,解乡愁”,这便是聚会的意义所在,也是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 。</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