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家人小聚,找出一把旧茶壶泡了一壶宁夏的八宝茶,问问姐姐妈妈看茶壶可面熟。<br><br>“看花纹,是便益门(我们从小居住的区域)带过来的?”<br><br>“我怎么没印象?”<br>“再让我看看”<br>“奥,是老茶壶,还是,我印象中,还是你舅舅舅妈给的,家里就这么一件见客的宝贝,来个人可以倒茶待客。”<br><br>妈妈在一点一点回忆。 “那时候工资低、孩子多、房子小,什么都拿不出手,哪像现在,处处是好东西。”<br><br>“有了这个茶壶,一点不敢磕着碰着,以为现在好东西多了,旧物件也没人在意了,没想到你保管得这么好。”<br><br>我笑笑自嘲:“嗯,估计前世是小姐,从小喜欢单门独院,喜欢雕工繁复的木器家具,喜欢旗袍丝绸,更喜欢自己家里的老物件,字画、银手镯,哪怕一床织锦缎被面,早已经没有了实际用途,还是喜欢收藏。”<br><br>“只是今生是丫鬟,周而复始洗碗、拖地、晾衣服、收纳、整理……”哈哈,好歹自己设计了小姐的前世。 喜欢旧物件是真的,喜欢那些瓷器的光泽、木器的造型,乃至各地域的代表文创,直至后来,发现冰箱贴也是一种代表,且不占地方容易保存,成为新宠。<br><br>经济快速发展的这几十年,大部分家庭都经历了不止一次搬家,加上近期“断舍离”的生活理念,真正能剩下的老物件不那么多。<div><br></div><div><b>真正回首,才发现,时光帮我们沉淀了最好的留存。</b><br><br>有点像什么?有点像“三十岁以前,长得不好可能怪基因;三十岁以后,长得不好要反思自己的修行。”<br><br>也像一档书籍销售的文案:在科技狠活肆虐的当下,知识智慧依然是奢侈品。</div><div><br></div><div>毕竟,<b>你一个月可以整出个“假”冰冰,一年、十年也未见得能读出个林徽因。</b><br></div> 时光除了可以沉淀出物品,也可以沉淀出周围的人、关系、甚至亲情。<br><br><b>没有共过患难,不必说关系“铁”,没有走过至暗,难成为成熟的人。</b><br><br>那些家里的老物件,像这茶壶一样,记录着家人的足迹。<br><br>客厅里的书法作品,是爷爷在老年大学练字的“作业”;两只旧手表,是爸爸妈妈年轻时最重要的“家当”;<div><br></div><div>朝鲜族人偶,是在东北买的,电扇下的海螺挂件,来自南澳;</div><div><br></div><div>还有当年萌娃的玩具汽车,“高速公路”,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他天真烂漫的童年。</div> 曾经和好朋友讨论过喜欢什么样的家居:<br><br>房子可以老,但爱生活的心不能老,最喜欢看窗明几净、井井有条的家,有故事更好。<br><br>妈妈在辨认冰箱贴的地点,我把汪曾祺故居的冰箱贴拉开给新一代萌娃看,过一阵还可以告诉他“可以是但莫求其”粤语怎么说,什么意思……<br><br><b>生活条件再天翻地覆,三餐一宿以外的精神寄托还是不可或缺。</b> 此刻,电视上在播放《南来北往》,汪新面临生活里的考验,第一个离他而去的,是曾经主动追求他的姚玲。<br><br>生活里,最好少些跌宕起伏,平静中的一点美好,已经很好,像这幅图:<br><br><b>在一杯茶里,听到生命的欢歌;<br>执一把茶壶,看时光静静流淌。</b><br><br><br> 2025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