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车行至贺兰山脚下时,风忽然变得凛冽起来。那穿过山口时发出的呼啸,带着几分西北大地特有的狂野,让人未及靠近,便已生出几分敬畏。抬眼望去,群山如黛,峰峦在云层里若隐若现,像一群沉默的巨人,将天空撑得高远而辽阔。这便是贺兰山,它不似江南山峦那般秀丽,却以一种原始的苍莽与雄伟,在天地间立成永恒的姿态。山脚下,乱石嶙峋,草木稀疏,偶有几株倔强的野榆,扭曲着枝干,显出与天地抗争的姿态。山岩是赭褐色的,带着风沙打磨的粗糙质感,阳光洒在上面,明暗交错间仿佛能看见岁月流淌的痕迹——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藏着千万年的风霜。</p> <p class="ql-block"> 沿着山间小径前行,岩画便在不经意间闯入视野。它们不是刻意雕琢的艺术品,而是先民们随手刻在崖壁上的生活印记,却比任何精致的画作都更动人心魄。一只奔跑的岩羊,羊角弯出优美的弧线,四肢紧绷的力道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出石壁;几匹骏马扬蹄疾驰,鬃毛飞扬,连风的形状都被刻画出来;还有围猎的人群,手持长矛,神情专注,原始的生命力在凿痕间奔涌。最妙的是那些动物的眼睛,没有过多修饰,只是简单的凹点,却似含着星光,能看透时光的阻隔,与今人遥遥相望。那引弓射猎的勇士,线条粗犷却透着千钧之力,仿佛下一秒就要射出穿透时空的箭;而群兽奔腾的图景,鹿的灵动、羊的温顺、狼的矫健,都在凿痕的深浅里活了过来;那些舞蹈的人群,手臂舒展如翼,腰身扭转如风,似在祭祀,似在欢庆,原始的生命力顺着岩石的纹理流淌至今。这些岩画没有色彩,却在苍黄的岩石上绘出了最丰富的世界:狩猎、祭祀、舞蹈、日月星辰……先民们将生活的点滴、对世界的好奇,都凿进了坚硬的石头里。</p> <p class="ql-block"> 驻足在一幅巨大的太阳神岩画前,我忽然读懂了这些刻痕里的虔诚。太阳神的面部刻着放射状的线条,像光芒,又像火焰,双眼圆睁,凝视着苍茫大地。这不是简单的图案,而是先民们心中的图腾。在那个对自然充满敬畏的年代,他们无法解释日月交替、四季轮回,便将对光明的渴望、对温暖的祈求,都寄托在这尊神像上。还有那些人面像,有的带着微笑,有的神情肃穆,有的额头刻着纹路,或许是部落的标志,或许是祖先的模样。它们是先民们的精神符号,是人与天地对话的媒介。他们相信,将图腾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便能得到山灵的庇佑,让部落繁衍不息。这些沉默的符号,承载着一个民族最原始的信仰与智慧,在风吹日晒中坚守了数千年。</p> <p class="ql-block">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 。“这些画,不只是画”,向导解释说,“是古人的文字,是他们的心思。”我明白他的意思,指尖轻触岩石的瞬间,冰凉的触感里似乎传来远古的温度。羌戎的彪悍、匈奴的铁蹄、鲜卑的崛起、敕勒的长歌、突厥的弯刀、党项的坚韧……这些早已融入历史尘埃的族群,却通过岩画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永存。他们以山为祭坛,以石为媒介,用敲凿磨刻的方式,将对狩猎的依赖、对畜牧的经营、对战争的记忆、对神灵的敬畏、对舞蹈的痴迷,以及对日月星辰的永恒凝望,都深深地烙印在这贺兰山的岩石之上。这些岩画,是先民与天地对话的语言,是他们写给天地的情书。他们没有文字,便以石头为纸,以凿刀为笔,把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未知的探索,都凝固在这贺兰山的岩壁上。每一道刻痕都不是随意的涂抹,而是与天地对话的密码,是代代相传的图腾,让群山成为了永不褪色的史书。他们刻下狩猎的场景,祈求丰收;刻下祭祀的仪式,沟通神灵;刻下日月星辰,记录时光。每一道刻痕,都是对生存的渴望,对未知的敬畏,对永恒的追寻。</p> <p class="ql-block"> 风又起,穿过山谷,仿佛传来先民凿石的叮咚声。那声音里,有对自然的臣服,有对生命的执着,更有对永恒的渴望。此刻,唯有静默伫立,回望贺兰山,还是那样苍莽,从天边斜照而下的霞光,涵盖了它的整个轮廓。贺兰山以它的雄伟接纳了这些刻痕,而这些岩画又赋予了贺兰山灵魂。自然的伟力、先民的智慧、艺术的永恒,在这里交织成一首无声的史诗。我深深懂得:所谓永恒,从来不是凝固的时光,而是那些刻在石头上、流淌在血脉里、回响在心灵中的,关于生命与信仰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