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的80周年。80年前的长征路上,四路红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共进行战役战斗600余次,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其中,有8次战役战斗堪称经典。</p> <p class="ql-block">编者按:长征中,中共中央及各路红军召开数十次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确保了红军的生存和长征的最后胜利,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伟大转折的思想轨迹。其中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等6次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10月18日,毛泽东带领警卫班离开于都城,踏上长征的路途。11月底,湘江之战中红军遭受惨重损失。11月30日,随军委第一野战纵队渡过湘江。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召开的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上,力主红军放弃原定向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被采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出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实际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3月,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3月至5月,同周恩来等指挥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6月15日,同项英等发表《为反对日本并吞华北和蒋介石卖国宣言》。6月,率红一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会合。不久,即同张国焘的逃跑主义、分裂主义进行斗争。10月19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西延安吴起镇。红军胜利完成长征。</p> <p class="ql-block">二万五千里长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b>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日至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南梁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了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于1934年11月在南梁建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后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b>这一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b></p> <p class="ql-block">陕甘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后,总指挥部根据陕西省委的预定方针,立即南下,向渭北地区运动。准备进入三原、富平地区开展武装斗争,执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2年2月15日,陕甘游击队在职田镇阳坡头伏击来犯之敌大获全胜。随后,游击队沿马栏河进入旬邑与淳化交界的土桥塬一线,击溃照金民团,最后转战同官(今铜川)、宜君、中部(今黄陵)地区,3月中旬回师陇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国民党陕甘两省军阀为争夺地盘展开激烈的混战,甘军暂编十三师师长陈珪璋在兰州被杀后,其陇东的残部变本加厉地向各地索粮派款,仅驻扎在正宁的残部百余人,就向四乡百姓索要款项达10万余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正宁南塬一带的农民组织起了多支“民团”抗粮抗捐。国民党正宁县政府在多次催粮无果后,扬言要“血洗南塬”。看到陇东出现高涨的革命形势,谢子长遂改变原定出击旬邑的计划,决定就地发动和组织群众攻打正宁山河城,开辟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河镇是国民党正宁县政府所在地,驻有陈珪璋部警卫团一个排,公安局所属警察三个班,包括县政府公务人员共计不足百人。此处,还有暂编十三师一个骑兵营,由谢牛率领驻距山河镇40多公里的早胜镇,十三师警卫团团副刘明发带两个排驻守宁县平子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月19日夜,陕甘游击队同张彦升、杜兴邦率领的寺村塬一带农民“民团”及群众分兵两路向山河城进攻,但因向导迷路,错失战机,内应被捕,第一次攻打山河城战斗失利。当晚,陕甘游击队撤退到正宁县西坡四疙瘩村,在这里召开队委会,制订了下一步行动计划。会议作出五项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①开赴南塬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土豪劣绅的破坏;</p><p class="ql-block"> ②将自发组织的农民“民团”改编为赤卫军,以配合红军的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 ③立即实现陕甘游击队的纲领;</p><p class="ql-block"> ④发动和组织群众,准备再次攻打山河城,拔除敌人的据点;</p><p class="ql-block"> ⑤成立革命委员会,创建陕甘边红色政权,开辟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月20日,陕甘游击队移驻正宁寺村塬,分驻寺村塬的新庄子、西城、碾庄子等村。寺村塬又叫南塬,是正宁南部一条比较大的塬,由湫头塬、五顷塬等小塬组成,南接旬邑,东靠子午岭大梢山。陕甘游击队移驻寺村塬后,在苟仁村寺院召开会议,宣布将原来的民团改编为赤卫军,杜兴邦任总指挥,巩世信、张进选任副总指挥,随后又成立了农民联合会、少先队等组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时,陕甘游击队积极发动群众,立即投入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各项活动。谢子长、高岗、杨重远等和其他队员一起走村串户、张贴标语、访贫问苦,宣传红军的主张,向群众宣讲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2年3月22日,在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主持下,东至五顷塬,西至永和塬,北至四郎河川,南至正宁县与旬邑交界地以内72个村镇的赤卫队、农会代表和游击队指战员共1000余人,在寺村塬新庄子集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又称寺村塬革命委员会)。委员会由15人组成,农民委员10人、游击队委员5人;李杰夫任主席,张静元、唐贵荣任副主席。委员会下设土地、肃反、财政、粮食4个委员会。各村也分别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大村由5名委员组成,小村由3名委员组成,陕甘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寺村塬革命根据地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党在陕甘边区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民主政权。尽管这个革命政权存在的时间短暂,但却是党在陕甘边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一次重要尝试,它传播了革命思想,给人民带来了希望,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革命政权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宁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把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作为主要任务,发动和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的粮食、牛羊及其他财产,镇压恶霸豪绅。游击队组织领导群众先后没收了西城村豪绅刘喜坤、于家庄豪绅赵元亨、琴宅豪绅赵秉义的土地、粮食和牲畜,分配给当地贫苦农民。游击队骑兵队还到正宁永和、彬县的永乐、北极和旬邑县的底庙等村镇抓捕土豪劣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陕甘游击队对豪绅区别对待。对一般豪绅讨保释放,对少数罪大恶极的严加惩办。3月底,游击队在苟仁村寺院召开了有上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公审并处决了民愤极大的豪绅赵元享和恶霸龚德功。长期受压迫的穷苦农民欢天喜地,拍手称快,用当地的地方小调唱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二十年,</p><p class="ql-block">红军起首三嘉塬。</p><p class="ql-block">谢子长、刘志丹,</p><p class="ql-block">领导穷人把身翻。</p><p class="ql-block">东靠黄河西靠山,</p><p class="ql-block">锦章、细咀子扎营盘。</p><p class="ql-block">枪声一响震四方,</p><p class="ql-block">好像猛虎追恶狼。</p><p class="ql-block">打土豪,分田产,</p><p class="ql-block">打开仓,把粮散。</p><p class="ql-block">车子推,口袋掂,</p><p class="ql-block">家家户户吃白面。</p><p class="ql-block">都是红军来得好,</p><p class="ql-block">世道翻了个底朝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1日,陕甘游击队在当地赤卫军和群众配合下再次攻打山河城。他们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将陈珪璋部增援的一个骑兵营击溃。由于缺乏攻城经验,加之山河城守敌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顽固对抗,红军连攻两日未克,第二次攻打山河城失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日,驻西峰镇的国民党军暂编十三师一个营赶来增援,红军给予援军以重创,歼敌200余人后,撤离战场,转回寺村塬休整。4月13日,游击队接到旬邑地下党组织报告,敌旬邑县城驻有陕军警卫团一个营部两个连及少数民团,防守不严。队党委决定奔袭旬邑县城。当日夜,谢子长率陕甘游击队从寺村塬出发,拂晓与敌接战,出敌不意,大获全胜,歼敌300余人,缴枪400余支、子弹1万余发。并处决了敌县长、警察局长、土豪劣绅数人。旬邑县城是陕甘游击队建队以来攻克的第一座县城,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时红军声威大振,很快发展到近千人。在建队仅仅70天时间里,陕甘游击队依托寺村塬革命根据地,积极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选择游击战争的战略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标志着党在陕甘边区的革命斗争已经从徘徊中迈出了开展武装斗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步,是开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端。</p><p class="ql-block">摘自《中国共产党庆阳历史》第一卷(1921—1949)</p> <p class="ql-block">时 间: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p><p class="ql-block">地 点: 湖南道县和广西全州湘江两岸</p><p class="ql-block">兵力对比: 中央红军8.6万余人 VS 蒋介石嫡系</p><p class="ql-block">部队及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p><p class="ql-block">战 况: 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p><p class="ql-block">锐减至3万余人, 遭遇有史以来最为</p><p class="ql-block">惨重的损失, 但突破国民党军重兵把</p><p class="ql-block">守的第四道封锁线, 粉碎蒋介石将红</p><p class="ql-block">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的企图。</p> <p class="ql-block">时 间: 1934年11月26日</p><p class="ql-block">地 点: 河南方城县独树镇一带</p><p class="ql-block">兵力对比: 红二十五军第223、224、225团 VS</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第40军115旅、第40骑兵团</p><p class="ql-block">战 况: 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地形极为不利,</p><p class="ql-block">天气极端恶劣,战前毫无准备,红军以</p><p class="ql-block">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将生死置之度外</p><p class="ql-block">的牺牲精神,广大指战员与敌人血拼肉</p><p class="ql-block">搏,最终突破重围,继续踏上长征路。</p> <p class="ql-block">时 间: 1935年初,为期三个多月</p><p class="ql-block">地 点: 主要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带</p><p class="ql-block">兵力对比: 中央红军3万多 VS 国民党军40多万</p><p class="ql-block">战 况: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 采取机动灵活的</p><p class="ql-block">战略战术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 纵横</p><p class="ql-block">驰骋于40万敌军丛中, 在运动中创造</p><p class="ql-block">战机 。红军历经大小40余次战斗, 摆脱</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创造以弱胜强的</p><p class="ql-block">奇迹, 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p><p class="ql-block">动局面。1960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问</p><p class="ql-block">中国时, 毛泽东指出四渡赤水是他军事</p><p class="ql-block">生涯的“得意之笔”。</p> <p class="ql-block">时 间: 1935年5月24日、25日间</p><p class="ql-block">地 点: 安顺场</p><p class="ql-block">战 况: 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率“十七勇士”</p><p class="ql-block">在枪林弹雨中,以一条木船从安顺场渡</p><p class="ql-block">河,在国民党军视为天险的大渡河防线</p><p class="ql-block">上,撕开一个缺口,为红军沿大渡河两</p><p class="ql-block">岸夹河北上夺占泸定桥创造有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时 间: 1935年5月29日</p><p class="ql-block">地 点: 安顺场</p><p class="ql-block">战 况: 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火力,夺占</p><p class="ql-block">铁索桥。随后,红军后续部队攻占</p><p class="ql-block">泸定城,打开中央红军北上通道。</p> <p class="ql-block">时 间: 1935年8月29日—31日</p><p class="ql-block">战 况: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右路军发起</p><p class="ql-block">包座战斗,克服人马劳顿、饥寒交迫的</p><p class="ql-block">困难,采取“围点打援”战法,胜利攻</p><p class="ql-block">占包座,粉碎了敌人把红军逼回草地的</p><p class="ql-block">企图,为实现中共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p><p class="ql-block">创造有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时 间: 1935年10月21日</p><p class="ql-block">战 况: 为打退尾追红军陕甘支队的国民党军骑</p><p class="ql-block">兵部队,毛泽东决定主动出击“砍掉这</p><p class="ql-block">个尾巴”,彭德怀具体部署和指挥 。中</p><p class="ql-block">央红军在吴起镇歼敌1个团,击溃另3</p><p class="ql-block">个团, 迫使国民党军停止追击。</p> <p class="ql-block">时 间: 1936年二三月间</p><p class="ql-block">战 况: 红二、红六军团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p><p class="ql-block">进行一系列机动作战。在一个多月时</p><p class="ql-block">间里克服天气恶劣、粮食缺乏的困难,</p><p class="ql-block">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历经大小数</p><p class="ql-block">十战,往来驰骋,转战上千里。这一</p><p class="ql-block">战与四渡赤水之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使红二、红六军团最终以较小的代价</p><p class="ql-block">摆脱国民党军的重兵包围,从绝境中</p><p class="ql-block">求得生存。</p> <p class="ql-block">通道会议</p><p class="ql-block">时 间: 1934年12月12日</p><p class="ql-block">地 点: 湖南通道县城</p><p class="ql-block">范 围: 中共中央</p><p class="ql-block">主要议题: 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p><p class="ql-block">会议决策: 毛泽东再次建议放弃原定计划,改向</p><p class="ql-block">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避免进入</p><p class="ql-block">敌人的包围圈,得到大多数与会人员</p><p class="ql-block">认可,史称“通道转兵”。</p><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p><p class="ql-block">时 间: 1934年12月18日</p><p class="ql-block">地 点: 贵州黎平县</p><p class="ql-block">范 围: 中共中央政治局</p><p class="ql-block">主要议题: 讨论红军的行军路线问题。</p><p class="ql-block">会议决策: 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p><p class="ql-block">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p><p class="ql-block">确定向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