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苦热题恒寂师禅室》唐·白居易

姜健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p><p class="ql-block">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p> <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p><p class="ql-block">内容解析:诗的开篇描绘了夏日酷热难耐的场景,众人被暑热折磨,为了避暑而四处奔走,呈现出一种慌乱、狂躁的状态。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刻画了恒寂禅师的形象,唯有他安然地待在禅房内,不为外界的炎热所动。后两句以设问的形式展开,“可是禅房无热到?”并非真的在询问禅房是否没有热气,而是为了引出“但能心静即身凉”这一主旨,强调禅师之所以感觉不到热,是因为其内心宁静。</p> <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众人在酷暑中“走如狂”的慌乱与禅师“不出房”的镇定自若进行对比,突出了禅师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同时,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以直白的表述传递出深刻的道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通俗风格。</p> <p class="ql-block">主题思想:</p><p class="ql-block">这首诗蕴含着“心静自然凉”的禅理,揭示了心境对身体感受的影响。它告诉人们,外界环境虽难以改变,但可以通过修炼内心,保持平静,来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这不仅是对恒寂禅师修行境界的赞美,也反映了白居易对佛法的体悟,以及他所追求的一种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