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光影与画笔:女儿镜头里的圣母院与巴比松诗意》

草禾

<p class="ql-block">女儿虽然在巴黎,但是她在家里喜欢真正的平静,不止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花。</p> <p class="ql-block">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的钢铁骨架在阳光下里褪成暖金,每一道弧线都像被晚风轻轻熨过,利落又舒展。等夜色漫上来,塔顶的灯光忽然炸开千万点星火,像把银河揉碎了撒在塞纳河畔,整座塔便成了会呼吸的星辰。</p><p class="ql-block"> 站在铁塔下仰头望,那些交错的钢梁不再是冰冷的工业符号,倒像巨人张开的臂膀,把巴黎的烟火气——远处咖啡馆的笑声、河面游船的鸣笛、街头艺人的手风琴声——都一起响起来构成一副美丽的风景。在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的边缘,隐匿着一座如梦似幻的村庄——巴比松。它宛如一颗被岁月珍藏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女儿喜欢树枝上的光斑,那片亮就顺着她的袖口溜进去了。树影在她发间摇晃,像谁悄悄编了串绿叶发绳,风一吹,叶尖就蹭着她的脸颊。</p> <p class="ql-block">愿你逆风可独立,迎风可悦喜。在的写作中成长。</p> <p class="ql-block">女儿在在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的边缘,隐匿着一座如梦似幻的村庄——巴比松。它宛如一颗被岁月珍藏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走进巴比松,仿佛踏入了一幅徐徐展开的田园画卷。这里的一切都弥漫着自然的气息,质朴而纯真。窄窄的街道,用古老的石板铺就,蜿蜒曲折地穿过整个村庄。街边的石屋错落有致,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墙上爬满了郁郁葱葱的藤蔓,偶尔还点缀着几朵不知名的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沿着街道前行,便能看到一座座典雅的小花园。园中的花朵肆意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五彩斑斓,美不胜收。花园中央,往往会有一座精巧的喷泉,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溅起晶莹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泉水的叮咚声与鸟儿的欢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交响乐。村庄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些艺术画廊。这里曾是众多艺术家的汇聚之地,19世纪,柯罗、米勒、卢梭等一批杰出的画家来到这里,他们被巴比松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灵感,挥洒画笔,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巴比松画派。如今,这些画廊中展示着他们的经典之作,以及受巴比松画派影响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漫步在画廊中,仿佛能感受到画家们当年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他们用画笔捕捉到的每一抹色彩、每一道光影,都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情感。</p> <p class="ql-block">站在圣母院前,触摸斑驳石墙的瞬间,能听见历史的呼吸。它是建筑,是宗教符号,更是一部用石头写就的人类精神史,让每一个驻足者,都成为时光长河里的摆渡人,往返于过去与当下,在信仰与艺术的共振中,重新领悟“永恒”的模样。 </p> <p class="ql-block">在凡尔赛宫的集体照。女儿在任何一个集体中都永远被爱包裹着。因为她对所有认识她的人,或者同学、朋友、学生都充满爱心。疫情期间,一个外国学生打电话给她说:“老师,我三天没有饭吃了”。女儿不顾疫情的肆虐,硬是把饭菜鱼肉给学生送去了。</p> <p class="ql-block">巴黎的绿树是万物并秀,万物夏生 生命力顽强的树。非常养眼。</p> <p class="ql-block">女儿对绿色植物最喜爱。塞纳河边的小树林对女儿来说就是:眼中有美,心中有爱,小树林被女儿看成寻找世间美好的一抹最美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走进巴比松,仿佛踏入了一幅徐徐展开的田园画卷。这里的一切都弥漫着自然的气息,质朴而纯真。窄窄的街道,用古老的石板铺就,蜿蜒曲折地穿过整个村庄。街边的石屋错落有致,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墙上爬满了郁郁葱葱的藤蔓,偶尔还点缀着几朵不知名的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的芬芳。</p><p class="ql-block">沿着街道前行,便能看到一座座典雅的小花园。园中的花朵肆意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五彩斑斓,美不胜收。花园中央,往往会有一座精巧的喷泉,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溅起晶莹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泉水的叮咚声与鸟儿的欢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交响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的边缘,隐匿着一座如梦似幻的村庄——巴比松。它宛如一颗被岁月珍藏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走进巴比松,仿佛踏入了一幅徐徐展开的田园画卷。这里的一切都弥漫着自然的气息,质朴而纯真。窄窄的街道,用古老的石板铺就,蜿蜒曲折地穿过整个村庄。街边的石屋错落有致,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墙上爬满了郁郁葱葱的藤蔓,偶尔还点缀着几朵不知名的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的芬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今日入伏,在人间最炎热的时候,愿你在巴黎沿途有风景,心中无烦忧,快乐伴左右, 抬头清风流云,低眸花开簇簇。</p> <p class="ql-block">你如果百度一下可以看到女儿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主要科研成果 </p><p class="ql-block">科研项目(部分)</p><p class="ql-block">1、上海市社科一般项目:鲁迅的“博物学”视野研究</p><p class="ql-block">2、校级教学项目:《中国现代文学》</p><p class="ql-block">·出版著作(选)</p><p class="ql-block">1、学术专著《鲁迅与“博物学”》,上海文艺出版社</p><p class="ql-block">2、随笔集《采绿——追寻自然的灵光》中国华侨出版社</p><p class="ql-block">·学术论文(选)</p><p class="ql-block">1、《鲁迅对中国传统博物图书的搜求、辑录》,发表于《小说评论》2022年第6期</p><p class="ql-block">2、《鲁迅与其博物学视野》,发表于《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第10期</p><p class="ql-block">3、《鲁迅对近现代博物图书的阅读与翻译》,发表于《文艺争鸣》2019年第11期</p><p class="ql-block">4、《鲁迅“博物学”爱好与“研索天然”、“冥契万有”之体验》,《现代中文学刊》2018年第8期</p><p class="ql-block">5、《周氏兄弟的博物学》,《图书馆杂志》2018年第9期</p><p class="ql-block">6、《鲁迅的“博物学”爱好与切实宽博的精神》,发表于《上海文化》2018年第7期</p><p class="ql-block">7、《鲁迅的博物学视野与“相互主体性”思想》,发表于《文艺研究》2018年第1期</p><p class="ql-block">8、《鲁迅的“博物学”视野与他的思想和文学—“中间物””的意识、万物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10期</p><p class="ql-block">9、《鲁迅与“博物学”中的“白心”、“神思”、“诚与爱”》,发表于《南方文坛》2017年第5期</p><p class="ql-block">10、《鲁迅‘博物学’爱好与对“白心”的呵护》,发表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p><p class="ql-block">11、《鲁迅影写与辑录的“ 博物”图书》,《品位·经典》2014年第2期</p><p class="ql-block">12、《漫谈散文集〈八九十枝花〉》,《扬子江评论》2013年第6期</p><p class="ql-block">13、《李娟论》,《文学》2013年秋冬卷</p><p class="ql-block">14、《放歌天地间,折得数枝花》,《品位·经典》2013年第4期</p><p class="ql-block">15、《生机勃勃的穷人族、魔鬼族和大地型人物——分析张炜小说中的几种人物类型》,《南方文坛》2012年1期</p><p class="ql-block">16、《齐文化在张炜小说中的意义及由此引导出的“大地”意象》,《东吴学术》201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收入索引)</p><p class="ql-block">17、《张炜小说中的两个层面和齐文化的浸润》,《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1期(《新华文摘》收入索引)</p><p class="ql-block">18、《凝视整个天宇的芳心》,《书屋》2009年6期</p><p class="ql-block">19、《从传记到电影的〈弗里达〉》,《安徽文学》2008年12期</p><p class="ql-block">20、《我想投入您的怀抱,犹如从山上坠入深渊一样——〈茨维塔耶娃文集·回忆录〉阅读笔记》,《黄河文学》2007年11期。</p><p class="ql-block">主要荣誉(部分)</p><p class="ql-block">1、20万字散文随笔集《采绿》,被评为“2014年度新浪中国好书榜十大好书”</p><p class="ql-block">2、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2015年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p><p class="ql-block">3、“上海高校语文教育教学征文比赛活动”一等奖(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上海高校语文教育联盟主办)</p><p class="ql-block">教学情况 </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文学、汉语精读。</p><p class="ql-block">这些内容与女儿去欧洲没有关系,其实也有关系。</p><p class="ql-block">因为她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讲台前,曾将语言化作桥梁,让不同文明的星光在课堂上交汇。那些伏案打磨的教案、与学生探讨时迸发的思想火花,早已悄悄在她心中播下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如今踏上欧洲的土地,恰是这份教学中沉淀的跨文化视野与对多元之美的理解,指引着她从知识的传播者,成为文明的亲证者——就像她曾在课堂上解析过的每一个文学细节,都化作此刻感受异国街巷风吟的细腻触角,让远方的风景,因这份教学积淀而愈发清晰动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塞纳河畔的悠然景致。河水泛着温润的绿,缓缓流淌,似在轻吟时光的韵律。两岸绿树成荫,枝叶轻晃,为河畔添了几分灵动。</p><p class="ql-block"> 石砌的堤岸,承载着行人的脚步与闲情。有人随性而坐,或低语、或静赏,把身影融入这日常的惬意。远处石桥横跨,连接起两岸的烟火,桥边建筑错落,藏着巴黎独有的浪漫与故事。蓝天作幕,阳光漫洒,整个画面满是松弛的氛围感,像一首写满闲适的散文诗,静静诉说着塞纳河畔的温柔日常 。</p> <p class="ql-block">画面中是声名远扬的米兰大教堂,它宛如一座从童话中走来的梦幻城堡,伫立在意大利米兰的心脏地带。</p><p class="ql-block"> 这座教堂以哥特式建筑风格为主,其外观令人叹为观止。教堂的外立面布满了密集而精美的雕刻,无数的尖塔直指苍穹,仿佛在虔诚地与天空对话,每一根尖塔都像是被赋予了向上的生命力,欲冲破云霄 。在这些尖塔顶端,还矗立着形态各异的雕像,它们在阳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教堂的大型花窗堪称一绝,繁复的花纹设计精美绝伦,阳光穿透这些彩色玻璃,在教堂内部投射出五彩斑斓的光影,营造出神圣而又梦幻的氛围 。从外部看去,这些花窗犹如一幅幅凝固的艺术画卷,将宗教的神秘与艺术的美感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整体建筑规模宏大,线条流畅且富有动感,展现出哥特式建筑特有的轻盈与高耸之感。在蓝天的映衬下,米兰大教堂更显庄严肃穆,同时又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与信徒,成为米兰乃至意大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女儿所见到的巴黎圣母院庄严矗立,尽显哥特式建筑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教堂的双塔巍峨高耸,仿佛要直插云霄,上面布满了精美的雕刻和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中世纪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双塔之间,巨大的玫瑰花窗如同一轮神秘的时光之眼,五彩斑斓的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迷人的光芒,诉说着宗教故事与历史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下方,三个宏伟的尖拱门洞极具艺术感,门洞上方的浮雕栩栩如生,刻画着圣经中的人物和场景,仿佛将一个个神圣的瞬间凝固。教堂前的广场上,行人来来往往,有人驻足凝视,有人拍照留念,为这座古老建筑增添了一丝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天空中,云层翻涌,光影变幻,为巴黎圣母院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庄重的面纱,让人不禁感叹这座建筑历经岁月洗礼后的厚重与美丽,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人类建筑艺术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p> <p class="ql-block">女儿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教《现当代文学》也教外国学生 还带研究生。她讲课完全按照文本本身讲,因为高校管理严格,女儿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她厚积薄发,讲课生动形象,有趣,学生抢她的课来卖给其他同学。许多学生给她留言,常常在课堂上听着听着就哭了,选其中一个学生的留言:“太喜欢老师了,我都听哭了,我一直都非常非常喜欢文学,尤其是高中之后无穷无尽循环的同质化生活,我发现自己对文字的依赖越来越深,贫乏的兴趣爱好中“写点什么”成了我无数次把自己消沉下去的形神捞起来的唯一方式,(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也许片面化地使用了文字,所有喜怒哀乐都被我矫揉造作地填进了一种悲戚)。于是我真的感慨今天能坐在这里听到老师您的课真是太幸运,文学是人类最伟大的财富,我觉得您就是我对文学学者理解的最美好的理想模样,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渴望有一天能像您一样,如此优雅博学、细腻又真挚,站在讲台上娓娓而谈。“残叶溅血”,一碎再碎最后消失不见的马蜂窝,藏在鞋跟的邮票,青春年代惺惺相惜又隐隐作痛的友谊——我在您的娓娓道来下恍然大悟——时间真的是循环的,我们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被同一种情愁牵萦着,好几次听您说得都有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然后再感叹文学是太好太好的东西。您说那时候总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写进日记,所以常常提笔又放弃。想到自己初中还是坚持天天一篇日记的,到了高中明明天天揣着日记本,却怎么也不想像从前那样打开、哪怕只是写点叙事的、生活的。而那时候唾弃的千篇一律毫无生气的日子,终于在失去之后,犯贱似的意识到人最先忘记的还是痛苦,去年在毕业典礼,最后一次回到高中那天晚上写到:“有些事情,你不得不记住,你为之痛苦又无法真正在内心深处憎恨,只能抱着自己的泪水打转,因为人总要为失去的什么而悲伤一下”。</p><p class="ql-block">老师,感谢您的课,哪怕只是第一节就能让我不断反复去思考这些滋养灵魂的事物。我真诚地希望能得到更多和您交流向您学习的机会,再次表达我对您的敬佩和喜爱。以及非常抱歉实在叨扰啰啰嗦嗦了很多。</p><p class="ql-block">女儿这次去欧洲,也是增长见识,为讲课积累知识。</p> <p class="ql-block">坐在塞纳河边的小树林椅子上的女儿,感受着阳光,铭记着塞纳河文明的馨香。欧洲之行,一路飘云彩开,一路舒阅流光。愿你有梦,此生尽兴,保持你从童年就有的赤城善良与冰雪聪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