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交叠的恩施印记——州博物馆游记

Feng

<p class="ql-block">晨光穿透云层洒在金桂大道上,小雨仍在淅淅沥沥,恩施州博物馆的巍峨轮廓已映入眼帘。这座融汇土家吊脚楼飞檐与现代玻璃幕墙的建筑,如一部立体的民族文化史诗。刷身份证踏入大厅,凉意拂面,八万件文物的气息仿佛在空气中流动,一场穿越武陵山千年岁月的旅程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恩施州文化中心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恩施州文化中心景区坐落于恩施市金桂大道和金山大道交汇处,规划用地155.9亩,是民族文化展示、城市规划展览、市民休闲集会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公共设施综合体。核心景观是一座融合了鲜明土苗元素的莲花形建筑群,是恩施州城地标性建筑和文化活动标志性场所,主要包括恩施州文化广场、湖北省民族歌舞团、恩施州非遗馆、恩施州地质博物馆、恩施州博物馆、恩施大剧院、恩施州文化馆、恩施州城市规划馆、音乐喷泉等单位或核心景点,文化景观多元、旅游产品丰富,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便捷,是一站式体验恩施州文化旅游独特魅力与城市服务的重要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恩施州地处鄂西南地区,位于祖国腹地的武陵民族走廊,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荆楚与巴蜀的焉要枢纽,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汇之地。这里生活着汉、土家、苗、侗等29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恩施人民经过域内外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共同开拓祖国的辽阕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家,共同书写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p> <p class="ql-block">建始直立人遗址</p><p class="ql-block">建始豆豆人”遗址又称巨猿洞或龙骨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建始县高坪镇麻扎坪村7组与金塘湾村交界的龙骨山上。1970年至2000年,中国科学院在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了6枚早期直立人牙齿化石,还包括步氏巨猿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9目、37科、68属、87种,距今约195万年至215万年。该遗址是目前我国境内考古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说明鄂西南地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南方文明的起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剑齿象、剑齿虎骨架。在建始高坪巨猿洞,除了发现建始直立人化石外,还出士了与之伴生的巨猿、古乳齿象、剑齿象、剑齿虎、大熊猫、熊、古豺、桑氏鼠狗、獏、犀牛、猪、云南马、麂、鹿、牛、羊等23种动物化石。经专家们研究,这些动物生存的时代晚于元谋动物群,早于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属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00万年左右。这里展示的是中国科学院古动物馆根据巨猿洞出土化石复原的剑齿象、剑齿虎骨架。</p> <p class="ql-block">巴人西迁。</p><p class="ql-block">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孕育阶段。这一时期,巴人、濮人、三苗、楚人、蜀人及中原部分族群相继迁入鄂西南地区,与当地土著族群交错居住,各族群逐渐融入华夏共同体。巴人沿夷水(今长江支流一清江)西迁,成为鄂西南地区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族群,史籍中多有巴人与华夏脉络相通的传说,考古发现中也有丰富的巴文化遗存。清江流域的长阳香炉石、巴东岩屋顶崖墓是典型的早期巴文化遗址,其出士的大量圜底陶釜是巴人制盐业繁荣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共同体趋于成熟。秦汉建立了大一统王朝,鄂西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秦时属黔中郡,汉时属南郡、武陵郡。战国至两汉时期,青铜治炼技术的传入带来了青铜铸造业的兴盛。鄂西南地区出土了大量巴式青铜器,大致分为乐器、兵器和生活器具等三大类。乐器主要有虎钮錞于、甬钟、铜钲等;兵器主要有柳叶剑、戈、矛、铖等;生活器具主要有釜、洗、壶、鍪等。青铜文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各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p> <p class="ql-block">《武陵足音》展厅里,巴人的青铜光芒刺破了时光的迷雾。展柜中央的双虎钮錞于静卧如神兽——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是迄今我国唯一有明确出土记录的青铜军乐器,虎钮威猛,纹路间仍回荡着祭祀时的鼓点与战场上的号令。旁边的玻璃展台中,明代土司夫人的金凤冠让我屏息:29件金饰组成的西王母乘凤造型,尾羽缀满缠枝花卉,莲座上的神像在灯光下流转着四百年前工匠的执念。转角处的“七孔子崖葬”实景复原令人心悸:距地30米的红砂岩壁上,七个方洞森然排列,唐宋时期的先民以悬棺诠释对永恒的想象,死亡在此成为向天际的飞升。</p> <p class="ql-block">神兽(国一级)</p> <p class="ql-block">巴式剑</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巴人使用的一种柳叶形青铜剑。扁茎无格,(少数附有格),剑身与茎同铸,剑脊两侧有的有血槽(个别的是血窝)。剑体多铸有虎皮纹、半圆形纹,剑体下端常有手、心、花蒂、虎、乌等各种符号。茎上宽下窄,茎上有一至三穿。巴式剑的长度有一个从短到长的发展趋势。最早只有10-20厘米,形体上接近匕首。到战国时期,长度一般在30一40厘米左右,最长者已达66厘米。这种剑铸造比较简单,把它绑在长杆上就成了矛。</p> <p class="ql-block">明代土司夫人金凤冠29件饰品</p> <p class="ql-block">利川“七孔子崖葬群”</p><p class="ql-block">七孔子崖葬,位于利川市建南镇联合村八组,在距地面30米左右的红砂岩壁上有7个开凿规整的人工洞穴,分上下两层排列,上四下三,其中有五个洞室洞口规整,洞口除1个为长150、高60厘米以外,其余均为长、高50 ~60厘米的方洞,外观用石框装饰。个别洞口还刻有浮雕人像。这种在红砂岩上人工开凿洞穴的崖葬遗迹,在鄂西南的利川、建始及恩施境内均有发现,时代为唐宋时期。</p> <p class="ql-block">砖石券顶墓</p><p class="ql-block">砖石券顶墓是东汉至六朝时期三峡地区墓葬的典型形式,其结构有石室券顶、砖室券顶或砖、石混合券顶等多种形式,墓葬平面呈刀形、凸形或长方形,随葬器物主要有青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银器及其它,作为家族墓葬,往往采用多人合葬甚至跨时代的合葬等形式。其墓地数量之多、墓葬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丰富、墓砖纹饰之精美,都堪称历代之最。</p> <p class="ql-block">来凤仙佛寺石窟</p><p class="ql-block">位于来凤县仙佛寺村佛潭岩上,前临西水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始凿于唐代,共有龛窟16个,造像27尊,是迄今为止武陵山区最早的摩崖佛刻,集中体现了长江中游唐至五代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石窟造型艺术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永宁寺铜钟</p><p class="ql-block">原存于鹤峰县走马镇麻寮所永宁寺内。麻寮所干户唐冠因征调平叛有功,明成化十年(1474)奉朝廷旨意铸此铜钟,明正德九年(1514)造成,历时40年。铜钟高1.37米,重400余公斤,铭文2000余字,记录了铸造时间、过程及捐款者姓名。它不仅说明了当时各族群深受中华文化的浸润与熏陶,期盼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已深入人心,还彰显了当地民众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行至土司文化区,容美土司献佛图引发争论。画面里土司手捧金佛躬身行礼,同行者困惑于这种臣服姿态。直到看见说明板才恍然:元明时期的土司虽拥“世袭其职,世管其民”的特权,却需通过献礼与中央王朝维系微妙的平衡。玻璃柜中一枚“唐崖长官司印”更是历史见证——铜印阴刻的“周元年十二月”泄露了秘密,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反清时为拉拢鄂西势力,竟私铸官印分授土司。权力博弈在方寸印纽间凝固。</p> <p class="ql-block">大日如来佛</p><p class="ql-block">原存于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衙门(现恩施市六角亭)。系明天启元年(162年),容美宣抚司田楚产铸造,敬献给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的礼物。佛像通高1.8米,重370公斤,由底部须弥(佛教圣山)座、中部四叠莲花台、上部盘膝趺坐佛像三部分组成。佛像为男相,身披缨络,头戴五佛冠,面庭丰满慈祥。 "容美献佛”不仅说明当时佛教的盛行,还证实了“大一统”制度下,央地间的友好融治关系,以及周边相邻地区的密切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p> <p class="ql-block">奉天诰命碑,原位于鹤峰县容美镇张家村官坟园。两通碑刻形制一样,通高3.1米,宽94厘米,厚26厘米,青石质,螭首趺座,周边浮雕龙云图案,额阳刻有篆书“奉天诰命”,碑文为楷书。右碑刻于明崇祯二年(1629),左碑刻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分别记述了明、清朝廷对容美土司田舜年祖父母及父母的褒奖与赠封。两碑是鄂西南土司地区对“大一统”国家高度认同和接受中央政府管理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荆南雄镇”牌坊</p><p class="ql-block">“荆南雄镇”牌坊,位于唐崖土司城中部,建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四柱三间三层仿木结构石牌坊。梁枋浮雕人物故事、龙云图案。明间门额两面分别楷体阴刻“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款署题刻为“湖广唐崖司征西蜀升都司佥书兼宣抚司宣抚使覃鼎立,天启四年正月吉旦”。柱前、后置抱鼓石,中柱前立石狮1对。明间面阔 295、高680 厘米,次间面阔 170、高580厘米。石人、石马,位于牌坊前300米处。巨石雕成,并立两匹,一雄一雌。马身雕饰鞍、蹬、细、醬,脚踏祥云。马旁有执辔武士各一,身被铠甲,挂剑带伞。左马高238、背宽70、长280厘米,武士高190厘米。马缰上刻有“万历辛亥岁李夏月二十四良旦,峒主覃杰同男覃文仲修立”;右马高208、长280 厘米,武士残高160厘米。马组上刻有“万历辛亥岁春月四日良旦,印官田末人立”。</p> <p class="ql-block">踏上二楼,《恩施记忆》的革命烽火扑面而来。一面斑驳的红军军旗旁,贺龙将军的马鞍静卧展台,皮革磨损处似还留存着战马的体温。展墙上滚动播放的忠堡战役影像中,贺龙以四团兵力在枸皮岭布下“口袋阵”,枪炮声透过环绕音响震彻展厅,让我瞬间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锅底状谷地。22位英雄的浮雕从鸦片战争排到解放之路,他们深邃的目光如钉子般将我定在原地——有位少女讲解员指着其中一位说:“他牺牲时和您差不多年纪。”空气骤然沉重。</p> <p class="ql-block">1928-1935年间,贺龙率红军九进恩施(如大集场),创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核心区。他领导打土豪分田地,1929年在鹤峰建立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同时整编当地“神兵”等武装,壮大红军力量(如堰垭整编后部队显著扩充),为土地革命奠定坚实基础。1935年6月贺龙作为红二、红六军团主要领导,亲自策划指挥了"忠堡大捷"战役。历时两天(6月12日一14日),全歼国民党军第41师师部、121旅及特务营,毙伤俘敌4000余人,活捉中将师长张振汉。</p> <p class="ql-block">最明丽的色彩在民俗区绽放。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如彩虹倾泻,靛蓝、朱红、藤黄的几何纹样在麻线上起舞。一位银饰叮当的苗家阿妹正在织机前演示“通经断纬”的古老技法,梭子在她手中如灵蛇游走。同行的游客伸手触摸展柜里的蜡染布,指尖划过的地方竟亮起交互投影——蝴蝶纹样突然振翅,绕着展台翩飞。现代科技让沉睡的纹饰苏醒了。</p> <p class="ql-block">傩文化。</p><p class="ql-block">傩(nuo),是一种古老、奇异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了傩仪、傩祭、傩舞、傩戏、傩艺等。其中傩戏因内容丰富、表演时间长,有酬神娱人的功能,所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流传久远。</p><p class="ql-block">恩施傩戏艺术形态原始古朴,流行在三岔乡一带的“还坛神”,有一套完整的祭仪,俗称“二十四戏”,又称“二十四堂法事”。</p><p class="ql-block">面具是傩戏的重要特征与表现形式。表演时,巫师们戴着各种神的面具,载歌载舞进行表演。面具作为一种神的物化符号,被认为是人、神沟通的桥梁。面具又是表演时区别人物的重要标志,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以净角面具最有特色,形象狰狞可怕,有双面神、三面神等。</p> <p class="ql-block">三小时的行走在《生态恩施》展厅画上句号。穿过“鄂西林海”的仿真雨林,“世界硒都”的矿石在射灯下闪烁蓝光。几个孩子正围着互动屏幕点击富硒土豆图标,渣广椒炒腊肉的香气仿佛从视频里飘出。</p> <p class="ql-block">恩施自然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p> <p class="ql-block">世界硒都</p><p class="ql-block">“世界硒都”是恩施在国际上耀眼的符号和响亮的名片。地质探明,恩施州富硒碳质硅质页岩已出露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已探明硒矿工业储量50多亿吨,富硒石煤保有储量326亿吨,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含硒品位最高、分布范围最广的高硒地区。现全球已知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也有72%的县属于低硒和缺硒地区。</p><p class="ql-block">而恩施州境内不仅有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独立硒矿床,更有全世界最大的富硒生物圈,其相当数量的产品,更达到了富硒食品的标准。</p><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19日,在恩施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上,TEMA 学术委员会主席Mary Labbe 女士将“世界硒都”匾牌和证书授予恩施市。</p> 恩施十大富硒产业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时,广场上的土家摆手舞正酣。舞者旋转的裙摆与展厅里的西兰卡普纹样重合,青铜錞于的虎钮在雾气中幻化成舞蹈的图腾。这座博物馆的神奇之处,正是让封存的历史在当下重新奔流——那些青铜的冷光、织锦的暖色、血写的誓言,终将沉淀为我们走向未来的足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