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要塞~千年古径州

君子不器

<p class="ql-block">泾川,古称泾州,位于丝绸之路陇东黄土高原上的千年古郡。作为长安西出阳关的咽喉要道,泾川见证了商旅络绎的繁华、兵家必争的烽烟,更以百里石窟长廊镌刻下佛教东传的信仰轨迹。</p> <p class="ql-block">古泾州的前世今生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夺取秦朝的陇右地区,沿袭秦制,在原地设陇西郡、北地郡。至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的南部新置安定郡,郡治在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区),领21县,辖境包括泾川在内的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等地。东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因为战乱朝廷采取郡县东迁的办法,将原置在今甘肃境内的陇西、北地、安定3郡东迁到今陕西境。</p><p class="ql-block">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三郡东迁18年后,朝廷决定三郡回迁。但其时由于三郡原辖区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安定郡并未迁回到高平,而是从美阳(今陕西扶风)回迁到了临泾(今泾川)。相对于高平,临泾更接近长安,在先前的战争中受到的创伤也较小。从那一刻起,安定郡开始了以泾州为陇东泾河流域政治经济中心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由安定郡到泾州,再由泾州到泾川,后来唐代在泾州置泾原节度使,清代升泾州为直隶州,位于泾川的泾州一直是泾河中游地区最重要的州级行政建置,它是扼守关中与陇右的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更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重要战略支点。</p> <p class="ql-block">泾州城隍庙,泾川县博物馆院现设于此。其大殿、配殿坐北向南,是泾川境内保存较好的明代古建筑,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泾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距今已有654年历史,曾几经维修。《重修城隍庙碑记》及《福田同种》布施碑,是记载清道光十五年至二十一年(1835—1841年)重修城隍庙及其戏楼、乐楼的唯一可见史料。碑已残缺不全,现存泾川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史料介绍,城隍庙建筑群中,戏楼、乐楼更为匠心独具。戏楼为悬山屋顶,上下两层,长宽10余米,楼上高3.5米,木质结构;楼下高约3米,土木结构。前后各6根通柱,将楼分成中间大、两边小的5间,正中三分之二处演戏,两侧为文武乐队。</p> <p class="ql-block">楼下中间为通道,两侧留门窗,与文武场面下的小屋相通,小屋内安置梯子。戏楼后中部又有6条从地至顶的柱子,上部装木雕隔屏,以屏代幕,将舞台分成前后两部分。舞台背面留3个方窗,两侧各留1门。通乐楼与戏楼连体,东西各两间,呈“八”字形,长约7米,半歇山屋顶,比戏楼略低。楼下四面有墙,留有门窗,楼上前有明柱,柱下有廊式建筑,平时装有活动的格扇裙板,用时拆除。另外,楼上演出时,楼下东西两侧小间如同两个共鸣箱,音响效果极佳(后毁于196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泾川县志》和现存泾川县博物馆《重修城隍庙碑》记载,泾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清咸丰八年(公元18<span>5</span>8年)、民国九年(公元1921年)曾经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建和补修。</p> <p class="ql-block">据《城隍庙碑记》载,城隍庙建筑群从北向南,为长方形。南北长92.5米,东西宽36米,其建筑结构和布局前后呼应,相互衬托,严谨对称。除了山门殿、戏楼、乐楼外,主体建筑正殿寝宫屋顶均覆以琉璃瓦,屋脊及各檐翼角以釉陶制兽禽图花雕塑装饰,斗拱额枋,檐柱、门窗牌楼等朱漆彩绘,装饰华丽,雕刻精美。整个建筑集庙堂、舞台、乐楼兼庭院为一体,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泾川县博物馆收藏灰陶瓦上记载称:“中华明国九年二月二十六日起重修城隍庙寝宫,东西书房、对口厢房、大殿、献殿、两廊曹宫殿、牌房、钟楼、戏楼、并乐楼、山门、照墙、报神殿,以及道房、厨房。又创修孤魂坛一座,通前到后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于中华民国十年八月吉日告竣。”以上证明,泾州城隍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且基本沿用了城隍庙原有的布局形式。殿旁立有清咸丰八年重修城隍庙碑记,现存大殿和配殿(寝殿),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在城隍庙的泾川博物馆,现在已经搬家了新馆于八月底开放,尽管没能参观博物馆,在外边的但展板介绍还是有很多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很高的藏品只是这次没有眼福了,只能与这戏历史文物擦肩而过了。</p><p class="ql-block">眼前的城隍庙几经修缮还是显得很破旧,这张图是这是郭志远先生1959—1961年画的《泾川图》局部,右边的园圈内是老西门——即安定门。看看这张图才知道那时的皇城庙规模多么大,曾经是多么辉煌……</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座古城隍庙,在1964年被拆过一部分,1974~76又拆了一部分,现在仅存的就是眼前的大殿,还是因为这里当时是粮库,因为在这里存粮即无老鼠也无个种虫子,在此看门即将退休的工作人员在介绍仅剩的建筑物时说当时因为是粮食局装粮食否则也不能幸免被拆的命运。</p><p class="ql-block">这座大殿已经不让参观了,房上时不时会飞下片瓦,知道我们从外地来就让我快速地在外围转转。</p><p class="ql-block">近距离地蚕官大殿,才看到古朴地外表却是那墨镜致、精细、精心够贱的宏达建筑,这拆的所剩无几的建筑真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石碑)南石窟开凿故事之前,我们先说说北魏末年的那场僧侣起义。那个时候,朝廷腐败,政治黑暗,大批破产和失业农民,为逃避繁重的赋税徭役,假慕沙门,入寺为僧,谋求生路。</p> <p class="ql-block">奚康生是一位心狠手辣的大将。《魏书奚康生传》中对奚康生的记载均是“康生性粗武”、“……多所杀戮”等类似这样的文字描述。关于他杀伐决断,鲜血淋漓的场面书中尽有描述,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奚康生在泾州平定了沙门刘慧汪叛乱后,为了安定民心,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政权,下令开凿了著名的南石窟寺,当然与其相差不到一年开建的北石窟寺也是他下令开凿的。以上应该是当时的官方说法,我觉得真实情况应该是,奚康生在平叛僧侣起义时,他觉得自己杀戮实在太多,罪孽深重,或听了什么人的劝导,所以想借开凿石窟来忏悔和赎罪罢了。</p><p class="ql-block">这个双手沾满佛门弟子鲜血的刽子手,下令开凿了南北石窟寺,走上了一条一心向佛笃信佛法忏悔赎罪的道路。即使是这样,奚康生最终也没有逃脱“横死”的后果,于孝明帝正光二年(521年),在一次宫廷政变中惨遭杀害,时年才54岁,当然这都是后话了。</p> <p class="ql-block">泾川的南石窟名声大噪,看图片和宣传片都是美得不得了,又是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泾州刺史奚康生始凿,与庆阳北石窟寺并誉为“陇上石窟双明珠”。</p><p class="ql-block">走进景区大门知道今天有事自己的主场</p> <p class="ql-block">眼前便是山崖壁上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概就七八个人,黑乎乎的洞窟静的出奇,当进入洞窟身后突然想起“欢迎光临”的事音,声音很大吓一跳。</p> <p class="ql-block">此时暑假为何竟无人光临,是宣传不够?还是人们喜欢往网红的地方聚集?还是不喜欢这类的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走出去可以走到另外一些石窟,可那些已经关闭不能参观了,这里没有保护,下雨天会特别危险。</p> <p class="ql-block">崖壁上的石窟都关闭了</p> <p class="ql-block">南石窟寺的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的红色沉积砂岩上,这种砂岩相对松散,胶结度不高,孔隙率较大,泥质胶结物含量较高,容易受外界因素侵蚀,导致风化现象严重。很多佛像只有型,脸部已经被风化平了。</p> <p class="ql-block">长期受大气降雨、崖体渗水、空气中的冷凝水和地表上升毛细水的影响,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促进下,石质中的胶结物(钙质、泥质等)会被溶蚀,主要矿物长石也会蚀变成松散的粘土矿物,使岩石变得酥松,形成粉状风化、酥碱剥离等病害。</p> <p class="ql-block">砂岩的各组成成分热膨胀系数不一样,温度变化或周期性温差变化会引起石质内外和不同方向的膨胀和收缩不均匀,最终造成石质雕刻表层碎裂和片状龟裂。</p> <p class="ql-block">南石窟寺长期处于相对温湿的环境条件下,利于微生物的滋长。石窟区多处造像长满苔藓和细菌,这些微生物分泌出来的生物酸和酶能腐蚀石刻,造成石质表面风化和腐蚀。</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1925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兰登·华尔纳曾到南石窟寺进行考察并对雕造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大肆的剥揭破坏。当时的北京大学教授陈万里仅为66块银元带着外国人干的偷盗文物的无耻损害国家之勾当,对石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加速了风化进程。雕</p><p class="ql-block">108罗汉群雕,90%已经无法辨识,能辨识出模样的各个表情生动、活灵活现,遗憾的是能看见的就那么几尊了,而且是模糊的。</p> <p class="ql-block">这几尊佛像估计是修复过的,可见的颜色艳丽无比,有点突兀、有点刺眼……</p> <p class="ql-block">毕竟是经历了一千五百余年自然气候风霜雨雪温度湿度的变化,佛像又是在松软的沉积砂岩上雕刻而成,想长期保存,还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再加上历朝历代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石窟佛像,能留存到现在,已经是十分万幸的了。</p> <p class="ql-block">这尊已看不出面容的模样,无论是动作、身形,姿态豪放威武,但衣衫轻薄通透,感觉穿的不是铠甲。</p> <p class="ql-block">南石窟现存仅有5个洞窟。其中被编号为1号的东大窟和2号的西小窟保存的比较完整。这个东大窟就是南石窟寺的主窟了。洞窟高13米,宽约17米,深14米,整个洞窟清晰可见沉积砂岩中的层理。也正是因为佛像是开凿在沉积砂岩中,所以因为沉积砂岩相对松散胶结度不高的特点,佛像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站在这里,我竟担心起这些佛像到底还能“撑”多久。</p> <p class="ql-block">石龛小的佛像已经没有了,他去哪了?</p> <p class="ql-block">壁画已经脱落</p> <p class="ql-block">美伦美奂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走过去,可以看到崖壁上的石窟,那些石窟已经关闭了。</p> <p class="ql-block">那座气势雄奇的山就叫回山或回中山,当地人叫它王母山,大名鼎鼎的王母宫就在山上,王母宫石窟却坐落在王母山东北面的山脚。</p><p class="ql-block">王母宫石窟依壁建造,三层,凌云飞阁</p><p class="ql-block">王母宫是宋朝以后才有的道教寺观,而王母宫石窟却是在北魏年间已经开凿的化政寺佛教庙宇。后人因化政寺与王母宫相邻,习惯称之为王母宫石窟。</p> <p class="ql-block">王母宫石窟~其名又为大佛洞或千佛洞,是陇东地区年代较早、较大型的一个中心柱式佛窟。它没有开窟的明确纪年,不过据专家从造像风格推断,其应早于创建于北魏永平年间的南、北石窟寺的七佛窟。从造像风格的演变上来看,王母宫石窟塑像已具有“褒衣博带”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进到石窟里,看到石窟完全是依山开凿、略呈长方形,石窟坐西面东,高11米,宽12.6米,深13米,中心柱宽7米,深7.6米。回廊形状有点像“回”字的笔画。</p> <p class="ql-block">高窟内造像分三层,中有方体塔柱,直连窟顶。中心塔柱四面和窟内三壁分三层雕有大小造像二百余尊。</p> <p class="ql-block">中心柱正面塑造的一尊高约4米唐代风格的佛像,泥塑石胎,身材比例匀称,体态自然舒展,丰腴饱满,其姿态之优美,神态之恬静,结构之准确,手法之简洁,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塔柱上四角都有白象驮宝塔的雕像,是北魏石雕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白象在古印度被认为是十分吉祥的动物,在佛教中被赋予更深的寓意,白色表示没有沾染世间杂尘,象则象征佛的法身能够负担重荷。工匠将白象的头部夸大,双耳也略有夸张,四肢显得更加短粗,造型极为圆润萌萌的……</p> <p class="ql-block">王母宫石窟开凿时期没有明确记载,但有学者推论它要比陇东石窟群里的南、北石窟还早,应该创建于北魏太和末或景明初。</p><p class="ql-block">陈万里陪同华尔纳考察王母宫石窟时,他敏锐地发现泾川王母宫石窟的造像风格和远在大同的云岗石窟十分相近。</p><p class="ql-block">陈万里先生推测其中一部分技艺精良的工匠极有可能后来奔赴泾川,开凿修建了王母宫石窟。</p> <p class="ql-block">1924年,北大教授陈万里陪同美国学者华尔纳考察泾川县王母宫及南石窟寺。因为王母宫石窟内的中心塔柱上部四角各雕一大象驮塔,华尔纳称之为“象洞”。华尔纳的学术考察报告《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1926 年在美国出版,王母宫石窟从此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这大概是修复过吧?有修复的痕迹,看看这两尊佛像,祥和、安然、宁静,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看到那些窟龛里的佛像虽然饱经岁月的洗礼,但仍精彩非凡。它们有的静坐安详,有的容颜慈悲,有的衣袂飘飘,有的拈花而笑……</p> <p class="ql-block">能看到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真是太幸运了,石窟大部分佛像保存得比较好,每尊佛的神太、样貌、姿态,都是那么轻盈、婀娜、柔美,依稀可见的色彩柔和鲜亮,更有幸的是还能看到宋代绘制上去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王母宫石窟,在石碑中都有记载,但对开凿时间却无准确记录,其实石窟能留存一千五百多年已经是奇迹,政府在保护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而我们能在此时看到如此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多幸运啊!</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山,上有两座庙宇,是新建的看上去气势恢宏,前门没开可以走后门,走后门就算了不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清代时,山上尚存包括西汉初建的王母宫大殿等寺庙或遗址108处,繁盛至极,可惜同治年间皆毁于兵燹。唯有铸于金代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的万斤大型铁钟,悬挂在钟亭,成为回中山巅仅存的历史遗物。</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很久前铁钟的照片,在网上收到的,铁钟已经被围起来了,不能走近观看,院里竖了张收费的牌子,已经没开放了。</p><p class="ql-block">“回山晓钟”古为泾川八景之一。“回山”是古称,现在老百姓都叫“宫山”,“晓钟”的“钟”,即为金朝大安三年铸造的这口铁钟。钟高1.9米,直径1.5米,边厚13厘米,重约万斤。钟身分5层,铸饰铭文图案。钟顶有音孔4个,钟周围铸有文字记载。从上至下,第一和第五层为莲花瓣及弦文图饰;第二层为“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16个大字;第三、四层为铭文32方,记所供奉的八大菩萨、僧人和供养村社、信众名。</p> <p class="ql-block">山端的烽火台,已经残破的快要坍塌了,它矗立在桃源中。周围有桃树、李树,今年的桃子长势特别好,据园主说山顶这片果园有200多亩,春天有风给挑、李自然授粉,挑子接的比往年都好,产量高出一倍多,栗子要七月底才成熟……</p> <p class="ql-block">桃子个头大品相好,我从小路爬山走到了桃园,实属是意外惊喜。搭子看到这么漂亮的桃子想多买些带上,我阻止了,一是桃子不好保存容易坏,二是背着桃子下山太累!买两个尝尝即可,园主送了两个不同品种的桃子黄桃和油桃,我当就地解决了,黄桃甜中带着微酸有着特别浓的桃香,好桃!油桃则爽脆清甜,尽管桃味没有那么足,但特别爽口,好桃!</p><p class="ql-block">园主是个爽快的中年小妹,她说她家的桃不在本地买,全部卖到了外地,就连政府送礼也用的是她家的桃子,已经来拿货十来次了,本地人想吃只有上山来买,15元一斤,两个桃差不多一斤半够大够肥。</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家的桃子,在桃树下好多成熟的桃子自然脱落树下都是一片,看着太可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