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港开发军港百年历程《一》

滴水照大千

<p class="ql-block">象山港,这个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南部的天然良港,三面环山,水域开阔,水深条件优越,自古就有"浙东良港"之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天然形成的避风条件,使其成为中国近现代海防史上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地。从清末的筹办海军、民国的军港规划,到当代的军民融合发展,象山港的军港建设历程折射出中国近代海权意识的觉醒与海军发展的曲折道路。本文将通过梳理清朝末期、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三个历史阶段象山港军港建设的演变过程,揭示这一战略要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国家海防战略变迁。</p><p class="ql-block">清末:象山港军港的筹划与奠基</p><p class="ql-block">在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中国国门之前,清王朝的海防理念仍停留在"仅备海盗"的陈旧思维层面。随着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一次次从海上入侵,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建立现代海军体系的紧迫性。象山港这一天然良港开始进入决策者的视野,从模糊的概念逐渐发展为具体的军港建设计划,见证了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向海洋意识的艰难觉醒。</p><p class="ql-block">​​海防战略转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内部展开了关于海防建设的大讨论,最终确立了优先发展北洋水师的方针。到了1906年,闽浙总督崇善与浙江巡抚张曾敭联名上奏,首次明确提出在象山港设立海军基地的建议,指出"目前之计,莫若声援象山港自作军港"。这一提议得到了政务处的初步认可,认为"所请象山港可为军港之处,自属可行"。象山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其被选中的关键因素:港内水深一般在10-20米,最深处达60米,且口小腹大,属于封闭型海湾,形若罂湖,具有极佳的避风条件和军事防御优势。</p><p class="ql-block">​​军港选址与建设​​:1909年,清政府在多方考量后,最终批准了象山港军港建设项目。筹办海军大臣载洵与海军提督萨镇冰等人巡视沿海各省边防后,于同年7月抵达象山港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选择象山港南岸的支港——西湖港(又称西沪港、高泥湾)作为军港建设的起点,这里"既可资保障,复足容琛舶"。清廷原计划将整个象山港划为军港区域,但因"船舰无多,经费未裕",只能先从西湖港的"高泥"地区入手建立基础,逐步扩展。在高泥一带,清政府圈定了约20海里的军港范围,购买了4000亩土地和600间房屋,用作未来军港船坞和设施的建设用地。</p><p class="ql-block">​​奠基与初期建设​​:1909年9月3日(宣统元年七月十九日),象山港军港举行了隆重的辟港典礼。载洵与萨镇冰亲临西湖港主持仪式,标志着这一国家海防重点工程正式启动。为支持军港建设,当地士绅蒋黼不遗余力,筹集资金创办了"象山港发轫造砖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军港建设所需的砖瓦等建筑材料。他还历时三年六个月,精心绘制了一幅详尽的军港地图,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清政府的财政拮据严重制约了军港建设进度。按照最初的七年计划,象山港军港预计需要八年时间才能完全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实际上自奠基典礼后,工程就因经费短缺而进展缓慢。</p><p class="ql-block">​​历史转折与戛然而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象山港军港的建设计划也随之戛然而止。在清朝灭亡前的短暂建设期内,象山港军港仅完成了极小部分的基础设施,距离真正发挥功能的军港相去甚远。值得玩味的是,为象山港军港开港典礼而专门订购的"建康"号驱逐舰,直到1913年才从德国交付中国,而这时的中国已进入民国时代。清对象山港军港的规划与建设,尽管最终未能完成,但却为后来的军港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建设的重要转变。</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孙中山的军港构想与民国政府的断续努力</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象山港军港建设呈现出一幅​​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复杂图景。1912年清王朝覆灭后,象山港高泥基地由新成立的南京海军部接管,但初期并未得到有效发展。这一时期,象山港的命运与一位伟大革命家的名字紧密相连——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海权思想的先驱者,孙中山对象山港的战略价值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他的关注和倡导为象山港军港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民国的海防规划留下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对象山港的战略考察​​:1916年8月,孙中山在护国运动胜利后应邀进行为期10天的浙江之行,其中一项重要行程便是考察象山港军港。8月23日下午,孙中山一行乘"建康"号驱逐舰离开宁波城区,开始了他的海上考察之旅。25日清晨,孙中山深入象山港西部的西湖港(西沪港),在高泥基地登陆进行实地考察。亲历者蒋黼在《为声叙军港原由仰请垂鉴事》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幕:"民国四年间,中山孙大总统阅港高泥,停轮西湖港。召甫往见,即称:'此港为我革命军之重地,洵称天下良好之港。他日国立港成,其利益有何限量!',赞美不已。临行时尤恋恋不舍,拱手作别而去。"。尽管蒋黼将时间误记为"民国四年"(1915年),但根据孙中山的行程和其他史料比对,可以确定此次考察实际发生在1916年。</p><p class="ql-block">​​孙中山的军港构想​​:孙中山对象山港的考察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基于其深厚的海权思想。他认为海军是掌握海权的关键工具,而象山港的天然条件使其成为中国海军基地的理想选择。在护国运动期间,海军舰队支持革命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孙中山对海军建设的重视。考察后不久,孙中山就在《建国大纲》中明确提出将象山港辟为军港的构想。他后来撰写的《十年国防计划》中,更有"各地军港、要塞、炮台、航空港之新建设计划"的专门章节,其中无疑包含了对象山港的规划。遗憾的是,这份凝聚孙中山多年研究心血的国防计划在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焚毁,我们无法得知其中对象山港设想的细节。但从其弟子陆为震根据记忆整理的《中国国防十年计划》中,仍可窥见孙中山对象山港的战略定位。</p><p class="ql-block">​​民国政府的军港计划与挫折​​:孙中山的象山港构想并​​未随其逝世而消失​​。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民国政府仍断续推进象山港军港计划。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海军部次长陈绍宽于1929年率领军舰对象山港进行了详细勘察,计划在此建立海军学校。1930年4月,陈绍宽趁陪同蒋介石回奉化溪口扫墓之机,向他详细汇报了象山港的测量结果和建校计划,获得了蒋介石的首肯。蒋介石允诺拨款100万元作为第一期工程经费,并委托专员设立工程处。同年7月,海军部通知各省市教育厅选拔海军学生,为新建的海军学校做准备。</p><p class="ql-block">​​匪患与建设的中断​​:1930年春天,军港建设资金到位,高泥村开始兴建校舍和码头设施。然而,就在建设初具规模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匪患彻底改变了象山港军港的命运。同年10月12日夜,设在高泥村的海军部象山军港管理处遭到二十多名土匪的洗劫,"劫走了银洋财物,还绑架了海军部象山港委员会委员茅泽霖,并刺伤了鲍生才"。尽管后来水陆军警队和县保卫团在西泽捕获了匪首陆杏生和俞户法,但这一事件沉重打击了军港建设进程,加之当时国内局势动荡,象山港军港建设再次被搁置。</p><p class="ql-block">​​外国军舰的侵扰与海防的薄弱​​:民国时期,象山港​​屡遭外国军舰侵扰​​,凸显了中国海防的薄弱。1916年、1925年和1930年,意大利、英国等国的军舰多次擅自闯入象山港进行测量和侦察活动。面对这些侵犯主权的行为,民国政府往往只能通过外交渠道提出抗议,缺乏实际能力阻止。这种"有海无防"的尴尬局面,更加凸显了建设象山港军港的紧迫性,也暴露了民国时期海军建设的举步维艰。</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象山港军港的建设历程可谓一波三折。孙中山的高瞻远瞩与民国政府的力不从心形成鲜明对比。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中,象山港虽然始终未能发展成为功能完备的现代军港,但其战略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可,为日后中国海军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一时期对象山港的多次勘测和规划,也为后来的相关建设积累了宝贵资料和经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