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引言</u></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全文共五部分:</span><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u><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信用货币时代的特点</u><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已发生</u><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突发疫情加剧了经济压力</u><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总结</u><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连载,本期连载(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u>【二】信用货币时代的特点 </u></b> </p><p class="ql-block"> 信用货币是从金属货币不断演化而来,金属货币拥有价值稳定、信誉度高、难以人为操作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产量少、成本高的缺点。贵金属供应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会出现“钱荒”,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极易造成通缩。</p><p class="ql-block"> 例如,原来市场上只有一个橙子出售,刚好市场上的货币为一克黄金,那么一个橙子就值一克黄金。如果市场上又有一个冰箱呢,橙子和冰箱就需要加起来用一克黄金进行计量,橙子的价格就要下降,通货紧缩就此形成。如果像《21世纪资本论》中的描述,各种生产要素长期进行分化,富人将黄金退出流通领域,会进一步形成通缩局面。</p><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物质资源极大丰富,货币数量的增长赶不上流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长,金属货币的局限性逐步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信用制度的扩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随之扩大,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发展的基础上信用货币伴随而来,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突破了货币的黄金限制,是货币制度发展史中质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信用货币虽然在一些方面弥补了金属货币的缺点,得以代替金属货币,但是信用货币制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1.自我约束货币量的困难,通货膨胀的必然产生</u></b></p><p class="ql-block"> 现代信用货币是一种不兑现货币,没有规定的发行保证,其发行的过程缺乏内在的制约机制,很容易出现财政发行,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发行权大多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满足支付需求,换回真正的购买力,往往会选择偏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增发既可以解决经济增长中各主体的资金需求,也不会像加税一样明显的引起民众强烈反感。尤其是民主政府,为了更多的取悦民众,更多的维持高福利,往往采用多发货币而不是收税,毕竟增加税收对任何国家政府都是痛苦的。</p><p class="ql-block"> 货币发行时没有足够贵金属作为准备金而仅以国家信用为担保,一旦货币面值总额大幅高于经济价值总量,而信用货币本身不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能力,只要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需要量,会直接表现为币值下降,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必然产生,影响市场的稳定。通货膨胀的影响将是广泛的,社会资产价值被高估,相对应的房地产、股票、债券等市场价格产生泡沫。货币超发最典型的国家津巴布韦,看起来人人都是亿万富翁,但实际上人人都是穷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u>2.电子货币的出现--动荡的扩大和加快</u></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u> </u></b></p><p class="ql-block"> 从早期的朴素商品货币到贵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银行账户上的记录数据,货币形式经历了从价值实体到价值符号的演变。伴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化,电子货币应运而生。电子货币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逐步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主流支付方式。</p><p class="ql-block"> 电子货币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便利了货币和金融产品的转换,在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引发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一是导致数量型调控的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电子货币提高了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度,利率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引起经济主体频繁改变货币和金融资产持有量,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二是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严重挑战。电子货币的跨国使用,不仅对一国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产生了影响,而且使一国的货币政策很难不受其他国家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影响。三是加速了金融风险的传播与扩散。电子金融具有信息化、国际化、虚拟化等特点,电子货币成为国际间的一种重要结算手段,使得传统的金融风险更加迅速的扩散,波及范围更广、危害更大,金融衍生工具带来的损害更难以控制。这些都造成了全球经济金融风险动荡的扩大和加快。</p><p class="ql-block"> 货币电子化可以加速货币在全球进行转移,纸币时代在地域行业间流转较慢,金属货币更慢。把商品兑换为黄金再进行不同地区运输流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且成本高昂。</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u>3.全球化的市场--全球化治理的缺失</u></b> </p><p class="ql-block"> 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形成了世界打通的市场,加速了全球化的形成。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经济主体成为日益紧密联系的整体,有利于以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 </p><p class="ql-block">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加入,经济全球化从量和质两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国际政策和管理手段等治理秩序不能随之更新完善,必然造成了全球化治理的诸多缺陷。由于各国制度体系、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发展程度等差异,加上世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全球性问题并不能迅速得以解决和消除,造成全球化治理的缺失。虽然联合国的出现多少弥补了一些,但联合国只是一个松散的政府间协商机制,远远走不到国家治理的层面。</p><p class="ql-block"> 全球化治理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一是各国经济依赖度大幅度提高,国际经济金融风险会全球范围内快速传导蔓延。二是资源和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集中,加速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三是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四是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日益严峻。五是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负面外溢效应很强,全球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这些都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动荡。</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4.广场效应和羊群效应</u></b></p><p class="ql-block"> 广场效应在特定环境下会影响群众对法制和道德标准的判断,群体力量会使个体理性判断失去作用。耶稣被审判、被行刑的全过程实际上是法利赛人煽动的结果,最终迫使审判耶稣的罗马总督彼多拉判处耶稣死刑。</p><p class="ql-block"> 羊群效应的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即市场中的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有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这些个体的理性和群体的非理性行为,往往会在经济发生危机苗头的时候加速经济的恶化,加剧动荡的扩大,助推危机的到来,非理性判断加上盲目从众会使原本摇摇欲坠的大厦瞬间陷入崩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