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真十四

长风

<p class="ql-block"><b>温故知新化长虹:深切缅怀民族书法家丁仁杰先生</b></p> <p class="ql-block">  墨香如兰,常在我心间浮动,其中一缕最醇厚、最恒久的,总与原平凉市民族艺术研究会会长、著名书法家丁仁杰先生(回族,1947年5月—2020年3月)那清朗磊落的身影相连。记忆中的他,眉目清俊,常带和煦笑容,身板硬朗挺拔;而那顶象征着信仰与洁净的白帽,则是他标志性的装束,令人一见便知其是一位内心虔诚、德性高洁的大德向善之人。这位陇上回族的翰墨大家,自我在2013年平凉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履职之初,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至善的德行与跨越领域的济世情怀,成为我记忆里最明亮的精神坐标——他不独是腕底生风、成就斐然的书法大家,更是一位有着执着信仰和坚定信念的文化人士,是将民族团结深深刻入生命年轮的典范。回望先生足迹,其德行威望,早已在平凉大地上如参天大树般根深叶茂。惜乎天不假年,先生于2020年3月溘然长逝,享年73岁,留给我们无尽的追思与怀念。</p><p class="ql-block"> 鲜为人知的是,在执掌如椽大笔、名动书坛之前,丁先生便已是悬壶济世、誉满陇原的名中医。他以中医为职,救死扶伤,而在平常临床工作之余,则将满腔赤诚与无限热忱倾注于方寸砚田,对书法艺术衷情痴迷,几于忘我。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艺术的执着,共同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坚实基石。更令人敬重的是,他曾长期担任平凉最大的寺管会——崆峒区北大寺管委会主任,在沟通信众、服务社区、促进宗教和谐、维护一方安宁中,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担当,赢得了各族群众的深深信赖与崇高威望,是民族宗教界公认的德高望重者。他的慈善之举,更如春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人心,早已在平凉各族儿女心中铸就了一座无形的丰碑。先生一生勤奋笔耕,以“霖石”等笔名,致力于挖掘和书写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其著述为弘扬本土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丁仁杰先生的书法艺术之路,是一条浸透着汗水与悟性的朝圣之途。自198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首届全国书画函授大学,他便开启了长达二十余载孜孜不倦的求索之路。他潜心攻读,遍临名家碑帖,择善而从,笔耕不辍。尤为倾心者,乃北魏《张猛龙碑》之峻拔雄强,晋代王羲之、王献之“二王”之风流韵致,隋代《苏慈墓志》等“三元”墓志之精谨古雅,唐代褚遂良《阴符经》之清劲洒脱,以及元代赵孟頫之雍容华贵、宋代米芾之沉着痛快。对这些经典碑帖,他情有独钟,揣摩研究最为用功,心追手摹,寒暑不辍。正是这份融汇百家的深厚积淀与不懈探索,终淬炼出其独具魅力的个人书法艺术风格——其行楷、行草书作,既得北碑之遒劲厚重、骨力洞达,又兼具南帖之飞动俊逸、气韵流畅,更在雄浑博大之中透出娴雅清正之气,形成了刚柔并济、神形兼备的艺术风貌。这份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风格,使他的作品在国家级艺术殿堂中屡获殊荣,奠定了其在中国书坛的重要地位:作品先后入展并获奖于全国“20世纪中国书画篆刻展”“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全国艺术联展”;经中国书画家联谊会IS0900A艺术评审委员会严格认证,荣获“中国优秀书法家”称号;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主办的“中国国际科技文化成果博览会书画展”中斩获金奖;于“挑战WTO艺术市场·世界华人书画展”中再夺金奖;荣膺“中国当代文人书画大赛”奖项,作品被权威典籍收录;2003年6月,在《人民日报》市场报、艺术名家“金杯”奖评选中荣获银奖;其作品在“欧阳询奖”全国书法大赛中脱颖而出,并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家博览》一书并获金奖,同时入编《中国当代书法艺术鉴赏》《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收藏大典》并获金奖。2005年,是其艺术成就获得广泛认可的一年:在中国书画国际金秋展中荣获金奖;在中国国学书画贡献奖评选中摘得金奖;更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授予“百名中国书画家”这一极具分量的荣誉称号。2006年,在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华国粹”活动中荣膺“中华国粹-图腾奖”;同年,在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成就国际展中获颁“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杰出成就奖”。先生生前系中国敦煌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青海东方书法艺术研修院院士兼副秘书长,其艺术造诣与贡献得到了专业机构的高度认可。</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份积淀深厚的德行、威望及卓越的文化组织能力与崇高的艺术地位,使他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了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犹记我初履新职,亟须一位能贯通文化血脉、凝聚各界人心的引领者。丁仁杰先生当仁不让,慨然领命于灵台县的三下乡活动。那日,他携平凉丹青妙手们深入乡野,墨香弥漫阡陌。阳光下,先生头戴白帽,笑容温煦,立于田埂案前,气定神闲地挥毫泼墨。宣纸展开于田埂,笔锋流转如春风化雨,顷刻间将艺术的清泉注入寻常百姓家。他那清俊的面容带着专注,笔走龙蛇间,一幅幅作品既见传统法度的严谨,又透出西北大地的浑厚朴茂与书写者内心的澄澈,更彰显着一位成熟书家的深厚功力和独特气韵。这份化笔为桥、联通城乡的深情,其墨迹未干,已在灵台掀起心潮涌动的回响。人们不仅为他的书法倾倒,更为这位面带慈祥笑容、头戴白帽的昔日名医、今日书家,始终如一扎根乡土、服务大众的情怀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  他胸中的丘壑远不止于此。不久,一场“平凉—天水书画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谊”的盛举,在先生运筹下于平凉市磅礴展开。在我负责民委工作期间,他更是多次鼎力配合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向偏远贫困的民族乡村和贫困户送去艺术与温暖;其足迹与影响更延伸至庆阳、山东济宁等地,携手举办大型书画联谊。曾记得人民广场启动仪式上,各族儿女目光如炬,共沐艺术祥光;主席台上的丁先生,身姿硬朗,白帽醒目,笑容谦和而自信,成为团结画卷中最令人心安的身影。市工会展厅内,两地乃至多地佳作联袂生辉,墨韵交织成民族团结的华章。人群川流不息,每一幅书画前都凝聚着无声的赞叹与交融的暖流——此情此景,正是先生以笔墨为梭,精心编织出的绚丽团结锦缎。这些活动,无不有力地弘扬了时代新风,深情讴歌和宣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这份强大的组织力和号召力,何尝不是他早年服务社群、广结善缘、加之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泛影响力所积累的信任使然?</p><p class="ql-block"> 然而,丁仁杰先生艺术生涯中最令人震撼,也最能体现其虔诚与匠心的,莫过于他以数年之功,呕心沥血,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手抄了整部《古兰经》。数十万字的鸿篇巨制,笔笔精到,字字珠玑,既饱含着对信仰的无比敬畏,也凝聚着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更将其数十年锤炼的小楷功力发挥到登峰造极之境。那铁画银钩间流淌的不仅是墨汁,更是深沉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寄托。这部煌煌巨作,早已成为平凉文化馆的镇馆之宝,它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是一座无声的丰碑——象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平凉大地上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是促进不同民族、不同信仰间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绝佳文化载体。</p> <p class="ql-block">  先生之德,尤见于其俯身泥土的深情与质朴随和的个性。赴寨河乡扶贫慰问时,他不吝心力,将精心创作的书法无偿赠予乡亲,更俯首案前,手把手点拨稚子童蒙习字之道。他温和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耐心细致,那份发自内心的善意,透过清俊的眉目,传递给每一位乡亲。他温和的笑容与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使艰涩的笔画间萌生希望的绿意。这份甘为人梯、播撒文化星火的赤诚,让艺术的根须深深扎进了最需要滋养的心田。这与他早年行医问药、慈善济困的精神一脉相承,始终是那颗赤子之心最朴实的表达。他为人谦和,人品高洁,令人如沐春风。</p><p class="ql-block"> 在担任平凉民族书法家协会会长(原民族艺术研究会会长)的岁月里,丁仁杰先生以文化为经纬,以数十年积淀的崇高威望、精湛卓绝的艺术造诣与人格魅力作砥柱,在平凉民族团结进步的宏图篇章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高洁的品行与卓著的贡献,赢得了各界由衷地敬重。市里每年组织统战民族系统登门慰问,所感念的,正是这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泽被一方的无言大德,以及由名医到书家、从寺管到会长,始终如一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份高山流水的情谊,亦滋养了我与先生深厚私交。多少次促膝长谈,言及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他那双清亮的眼眸中总闪烁着执着的光芒,温和的笑容里饱含智慧与热忱。先生不仅多次惠赠我精品书法,更在交流中耐心为我讲解伊斯兰教常识,其学识与热忱,令我受益良多。他赠我的墨宝中,尤以“温故而知新”最为珍贵。如今它端然装框悬于壁上——那遒劲厚重又飞动俊逸的笔锋,不仅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回响,印证着他融汇碑帖的深厚功力,更如先生其人其行一般,在岁月流转中沉淀为精神的磐石:他“温故”,是以虔诚之心书写神圣经典,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他“知新”,是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推动艺术交流、人心交融,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这份融汇古今、贯通信仰与艺术、连接不同民族心灵的博大情怀,正是民族纽带得以历久弥新、拥有磅礴韧力的不竭源泉!</p><p class="ql-block"> 先生已离世多年,但我心中悲痛难抑!这位眉目清俊、笑容和煦、头戴白帽、身姿硬朗,以心魂架桥的长者、良师、挚友的远去,是平凉文化界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巨大损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墨,早已超越了黑白两色,化为一道不灭的霓虹,永恒地辉映在平凉各族儿女共同仰望的精神晴空——那是由无数交融汇聚的心,共同绘就的、永不褪色的团结图腾。而这位从杏林走向砚田,从寺坊经卷走向广场墨香,以“霖石”之坚韧、赤子之热忱,毕生书写下沟通圣典与尘世、连接各族心灵壮丽篇章的长者,这位集名医之仁心、书家之妙手、大德之操守于一身的陇原赤子,正是这幅壮丽图景中最令人感佩的执笔人!</p><p class="ql-block"> 在他去世后,我第一时间将他赠予的“温故而知新”墨宝拍照发于微信朋友圈,那不仅是一幅作品,更是对一位眉宇间刻满慈祥、笑容里盛满善意、白帽下深藏信仰,用生命践行大德、以墨香浇灌团结之花的灵魂最深切的缅怀——音容宛在,墨痕犹存,斯人永志!</p> <p class="ql-block">  ——— 张天岩 2025年7月20日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