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狂徒李四(1)当直觉碰上数据

南方毛秀才

<p class="ql-block">  冬日的美国清晨,数据狂徒李四裹着厚外套推开门,迎面扑来的是灰蒙蒙的雾气,鼻腔一阵发痒,接连三个喷嚏打得他肩膀发颤。“这鬼天气,污染肯定爆表了!”他揉着鼻子嘟囔,脑子里已经闪过“PM2.5浓度”“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等一串关键词。可当他点开当地环境监测APP,屏幕上的AQI指数赫然显示“78”——属于“良”的范畴,细颗粒物浓度仅35微克/立方米,远低于“严重污染”的阈值。李四盯着数据看了三秒,默默把刚到嘴边的“环保部门不作为”咽了回去:“行吧,数据说了算,是我鼻子太敏感。”</p><p class="ql-block"> 三个月后,美国南部某城的盛夏午后把柏油路烤得滋滋冒烟。李四攥着半融化的冰棍在街头狂奔,汗水顺着下巴滴成线,眼前的热浪扭曲了街景。“这绝对有43度!再不找地方凉快,我要中暑了!”他边喘边想,甚至开始盘算“高温补贴标准”的条款。可手机弹出的气象预警显示,实时气温39度,属于“高温橙色预警”但未达极端高温。李四不服气,掏出自带的便携温度计在空中摇晃,屏幕数字一路跳动,最后停在44度。他刚想拍桌子质疑,但又想,自己的温度计是在淘宝上10块钱买的,自己也没有测气象的资质,还是相信气象局的39度吧。他耸耸肩,走进便利店买了第二根冰棍。</p><p class="ql-block">最让他犯嘀咕的,是在西部某城的见闻。那是个依矿而建的小城,李四在社区公园看到十几个孩子追逐打闹,凑近了才发现,不少孩子的牙齿带着奇怪的黑斑,脸颊也透着不正常的蜡黄。“这是典型的铅中毒症状啊!”他心里一紧,当年学过的《重金属污染健康影响报告》里的数据瞬间涌上心头:儿童血铅浓度超过100微克/升,就可能出现神经系统损伤,表现为牙齿着色、面色暗沉。</p><p class="ql-block"> 他拉着一位家长要说你的小孩可能铅中毒了,快去医院检查。对方叹着气说:“前阵子刚去市医院查过,单子上写的‘血铅浓度85微克/升’,医生说在正常范围,让多注意卫生就行。”</p><p class="ql-block"> 那天傍晚,李四坐在小城的台阶上,看着夕阳把孩子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第一次对“用数据说话”产生了动摇:美国清晨的雾是自然雾还是污染,南部城市的气温是体感还是标准值,孩子们的血铅是达标还是“被正常”——数据没错,可数据背后的采样方法、标准滞后、场景差异,会不会让“数据说话”变成“数据说假话”?</p><p class="ql-block"> 他掏出笔记本,在“数据狂徒守则”里加了一行:“信数据,但别迷信数据。先问数据从哪来,再听数据说什么。” 晚风掠过,带着矿场的味道,他打了个喷嚏,这次没急着下结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