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位于兰州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56年改名,1958年迁入现址,2012年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品丰富,有8万余件(组),涵盖甘肃远古到近现代的文化遗存,特色藏品有彩陶、汉代简牍、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古生物化石等。</p><p class="ql-block">现有陈列展览:《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红色甘肃——走向1949》五个基本陈列。</p><p class="ql-block">全馆面积4.3万平方米,展览大楼呈“山”字形,集办公、藏品库房、展览等功能于一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鲵鱼纹彩陶瓶,属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1958年出土于甘肃天水甘谷县西坪遗址,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p><p class="ql-block">关于图案,一般认为绘的是鲵鱼(娃娃鱼),因鲵鱼外形与传说中龙的雏形有相似处(如修长身形、有肢等),且在原始文化里常被神化,所以有观点将其视为龙形象的早期渊源,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生物的崇拜与艺术化加工,也反映当时仰韶文化的艺术、信仰等内涵 。</p> <p class="ql-block">这是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p><p class="ql-block">此彩陶瓶高31.8厘米,器口部分是女性人头像,齐额短发,五官比例协调,形象逼真。瓶身以黑彩描绘出流畅的弧线三角纹等图案 。它将雕塑与彩绘艺术相结合,不仅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制陶工艺,也体现了远古先民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 ,是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1969 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它高34.5厘米,长41厘米,造型矫健精美 ,作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状,一只蹄踏在一只飞鸟背上,既表现了骏马的神速,又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点,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1983年,铜奔马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2002 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代大云寺五重舍利宝函里的金棺,属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1969年出土于泾川大云寺,以纯金打造,嵌珍珠、绿松石,工艺精湛,是研究唐代佛教、工艺的关键文物,见证唐代佛教盛景与高超技艺 。</p> <p class="ql-block">这是莲花形玻璃托盏,元代文物,出土于定西市漳县汪氏家族墓群之汪惟孝墓 ,是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托盏整体呈普蓝色,晶莹润泽,色泽纯正。盏为莲花形,盏托边缘亦作莲花瓣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 。在元代,玻璃制品的制作难度大,存世量稀少,而这套莲花形玻璃托盏是迄今出土最完整、最精美的元代玻璃托盏, 对研究元代的玻璃制造工艺、贵族生活及审美观念等,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天梯山石窟造像,是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武威,被誉为“石窟鼻祖”,对后世诸如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的开凿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图中展示的是一佛二菩萨像 ,佛像神态庄严,面容安详,衣褶线条流畅,体现了当时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雕刻技艺;菩萨像身姿优美,造型生动,身上的服饰配饰细节丰富,色彩虽历经岁月有所剥落,但仍能看出当初彩绘的精美。这些造像不仅是珍贵的艺术瑰宝,也为研究北朝时期佛教文化、艺术审美、宗教信仰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这是汉绢底平绣人像 ,是甘肃省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也可算作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该绣品以绢为底,采用平绣技法,绣出人物形象 ,虽历经岁月,色彩和图案仍有迹可循。它为研究汉代的刺绣工艺、服饰文化、人物风貌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展现了汉代刺绣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较高的工艺水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