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李建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9708133</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人生有那么一首诗,当你拥有她时,你没有读懂她,可当你读懂她的时候,她又离你远去了,这首诗就是青春”。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有些诧异。</p> <p class="ql-block"> 他是一名战地记者,在1984年中越边境的云南“老山”作战中,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作战前线官兵们,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无畏的许多珍贵瞬间。</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在美篇“红星闪耀岁月”栏目里认识的,他叫邱自勇。虽说都同在一个城市里生活,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却不曾相识,还是有些相见恨晚。</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美好的青春年华,而每一个人度过的方式,或许不一样。美篇的开头引用了一段对青春的论述,你怎么去理解或去解读,我不知道;而我知道的是,总有这样一些些的军人,他们十八岁的青春年华,或是留给了荒漠的戈壁、雪域的高原,或是留在了热血的军营、锋火的边关。</p><p class="ql-block"> 这里用几张照片,来讲述并致敬,战火硝烟中军人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4年7月13日,中越边境云南“老山”作战的战斗间隙,邱自勇战友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1984年7月13日,也是“老山”区域作战中,最著名的“7.12”大捷的第二天,邱自勇战友到那拉口142、169等前沿高地采访时,拍摄了这张照片。他在回忆里讲到,阵地上一个班,为什么只见到五名战友,他们是坚守哨位来不了,还是有战斗的减员,他不知道,也许有的战友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按照甲种作战部队的编制,在战争的特殊情况下,一个步兵班的人员编制至少7至9人,还不算其它重火器人员的配置。</p><p class="ql-block"> 照片上的战友是原40师119团1营1连3排7班的战友,从右至左,他们是,张志明、字光伟、李云、鲍记光、刘利民。以上这些战友的姓名,是我的同籍战友吴玉林告诉我的,因为“老山”作战时,他就是这个连队的一个排长。</p><p class="ql-block"> 这个班的战斗事迹和照片,曾刊登在原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上,其内容是在“老山”区域那拉口防御作战中,某部1营1连7班团结战斗、不怕牺牲、英勇杀敌,毙敌11名,伤敌多名的报道,战后他们中多人立功受奖。</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于那拉口169高地,战斗结束后照片和事迹刊登,在原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上。</p><p class="ql-block"> 他是原40师119团1营1连副班长戴志学,坚守在169高地时,无惧无畏、英勇顽强。在多次击退敌人反冲击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班长负伤的情况下,指挥全班继续战斗,战斗中他一人毙敌4名,战后荣立战功。</p> <p class="ql-block"> 在中越边境的云南“老山”区域作战中,那拉口142高地,被越军称为“绞肉机”,让人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残酷与血腥。</p><p class="ql-block"> 他们坚守在一个不足千余平方米的高地上,顶住了上千发炮弹的轰炸和多于数十倍越军的轮番攻击。然而,他们以忠诚果敢、坚强过硬、英勇决胜的决死精神,在我军強大炮火的支援下,经过10多个小时的艰苦战斗,打退了越军一个加强营的六次攻击,毙敌104名,缴获各种枪支185支,牢牢住了142阵地,15名战友中,9人负伤,5人牺牲,其中3人与越军同归于尽。牺牲的烈士,安葬在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里。</p><p class="ql-block"> 战后那拉口142高地,也被称为“李海欣”高地,这里产生了中央军委授予的“战斗英雄”李海欣、昆明军区授予的原119团8连“老山十五勇士”等称号和一、二、三等功臣。战斗结束后“老山十五勇士”的牺牲精神和英勇事迹,载入了我军史册,成为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经典案例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邱自勇战友在战斗的间隙,对阵地上战友的采访,及时的宣传和报道,他们在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英雄事迹,鼓舞激励参战官兵的战斗士气。</p><p class="ql-block"> 战火中青春的印记,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永恒!在他们青春的篇章里,蕴藏着军人无私奉献与深深的家国情怀。今天,我们走进并致敬青春的讲述,就是让更多人去感受或去懂得,军人战火中的青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