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山城遇新知 五日研修绽芳华

浅黛微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7月13日,我有幸赴宁武山城,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宁武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素养提升”培训活动。此次培训为期五天,聚焦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提升,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示范课、对话交流等多元形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让我收获颇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月14日上午,我们有幸聆听了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唐甜甜老师的专题讲座《以学为主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唐老师围绕小学各学段识字教学展开,从低年级的趣味识字策略(如情境识字、字理识字、游戏识字等),到中高年级的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零散记忆”到“系统梳理”;从“工具性习得”到“文化性理解”的跨越、以及字源字理辨析、汉字小讲堂等方法,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讲解。</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她将抽象的识字教学理论融入大量真实的课堂实践案例中,比如在讲解低年级识字教学时,结合具体课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创设趣味情境、图文联动、游戏互动、生活延伸,在课外场景中自主识字;另外低年级识字作业需遵循“三化”原则,即趣味化、生活化、层次化,让作业成为课堂“积累与梳理”的延伸,不是负担而是乐趣;不是重复,而是拓展。在中高年级识字教学中,要以课文为载体,示范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词语辨析、句子运用深化对生字的理解;如何聚焦部件规律,引导学生在归类梳理中发现构字逻辑;以及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在分类梳理中提升思维含量;如何在随文识字中实现“字—词—句”的关联积累。这种“理论+案例”的讲解方式,让我们对不同学段的识字教学有了更清晰的操作路径,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例可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海宏教授在《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讲座中,深入剖析了小学古诗词文的教育价值,强调其对学生文化传承、审美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讲座指出,古诗是中国文化瑰宝与语言艺术精华,以其凝练、含蓄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表达出深刻人生哲理和丰富社会生活。古诗词教学是统编教材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对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至关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讲座还列举各个年级段古诗词句、阐述了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体会情感、感受韵律之美,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张教授的这些观点为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清晰路径:</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玩着学古诗”:打破传统教学的刻板印象,强调以符合儿童天性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古诗文学习更生动、易接受。</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专业积累与内化:通过持续阅读专业书籍,不断积累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教学能力的一部分,而非简单堆砌。</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反思促提升: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反思,既能优化教学方法,也能让教育更贴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人、贴近生活与自然。</span></li></ul><p class="ql-block">​</p><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学叙事形成闭环:从阅读吸收到反思总结,再到通过写作梳理输出,形成“输入-加工-输出”的完整循环,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沉淀经验,逐步走向“专业”。</span></li></ul><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建议既兼顾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强调了教师自我成长的系统性,最终指向让教学更有效、更贴近教育本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何小青老师围绕“进阶与深度阅读的思考”展开分享,并结合课例《腊八粥》,深耕文本背后的文化肌理,生动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不仅是文字的解读,更是文化的传承!他提出的“三心”理念:通过勾连文中人物的细腻情感、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与作者的创作初心,引导学生从多维度触摸文本温度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这种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更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深度与情感共鸣能力。何老师所强调的深度学习理念,通过精准的问题链引导、灵动的活动设计与扎实的迁移应用,真正让学生“学进去”,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跃升,为破解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浅层次学习”难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新思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牛建宏老师《小学语文情境化任务设计》的专题讲座,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化任务设计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与认知,更触发了我对日常教学实践的深度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讲座中,“学习任务是语文学习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载体”这一观点,尤其让我深有共鸣。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局限于知识的单向输出,却忽略了学习情境的精心创设与学生的深度实践参与。而情境化任务恰能打破这种局限——它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勾连,既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其内在动力,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运用语言、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牛老师以大单元情境下的任务设计为例,细致阐释了情境化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让我清晰认识到: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紧扣课程标准与单元主题,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构建起具有连贯性与进阶性的单元任务体系。通过综合考量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课标要求、年级学段特点、主题核心内容及学情等要素,才能为学生打造完整且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助力他们在单元学习中逐步构建知识框架,提升综合运用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讲座中提及的实践案例更具启发性。比如以“探索汉字奥秘,乐解形义密码”为主题的单元学习任务,通过“制作《我的神奇汉字小绘本》”这一驱动性任务,串联起任务发布、探秘汉字魔法密码、讲解汉字秘密、举办绘本发布会等子任务。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自主探究汉字构字规律,不仅扎实提升了识字能力,更在动手实践与合作分享中深入理解了汉字文化,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被充分激活。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认知特点,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入学习与灵活借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明老师关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分享,如一条清晰的主线,将识字、阅读、表达与思维训练有机串联——原本零散的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相互滋养、共同生长的学习链。</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尤为深刻的是,于老师通过剖析语文命题趋势,揭示出试卷命制已形成科学的进阶系统:通过营造真实情境、创设驱动任务,构建起“评价即学习”的良性模式。这让我们深切意识到,教学改革已箭在弦上:积极创设贴合学情的情境、设计指向能力提升的任务,精准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组逻辑与学生能力的进阶定位,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全新挑战与时代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老师对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的系统阐释,更让我们茅塞顿开:教师必须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通盘规划学习内容,既注重课程的阶段性递进,又关注其长远发展性,让知识点的习得、运用与迁移形成闭环。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学会基于学情创设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更要立足教材统整连贯的学习任务。从起始课到总结课的层层递进,从“山之篇”到“风情篇”的主题延伸,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环环相扣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然提升语文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单元核心目标的精准确立,到关键难点的突破策略设计,再到学习支架的巧妙构想,每一步都需牢牢锚定“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借助适切的学习支架逐步领会名家笔法、自如表达个人真情时,单元整体教学的育人价值便得到了生动诠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嘉靖老师的《新课标下培养习作能力的实践》讲座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其内容对习作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老师的讲座既有清晰的理论框架,又有扎实的实践指导。他首先明确划分了各学段习作教学的不同任务,让我们对习作教学的阶段性目标有了清晰的认知,避免了教学中的“一刀切”问题;更难得的是,他结合丰富的具体教学实例展开讲解,使我们实实在在地领悟到诸多可直接借鉴的操作方法,让抽象的教学理念转化为了可落地的教学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听讲座时,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教学经历——其实也曾尝试过类似的教学手段,比如“及时运用学生生活中感悟较深影响较大的社会事件写即兴作文”,比如“不规定文体,题目,内容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写最多的文字”这些尝试结果出乎意料地好,但由于缺乏持续的探索和坚持,没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如今想来颇为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老师在讲座中传递的核心理念尤其让我深受触动:习作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感受,拒绝虚假空泛的表达;打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让写作扎根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观察、思考、表达,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学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讲座不仅帮我梳理了习作教学的思路,更让我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将在实践中积极践行这些理念,让学生的写作回归本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日研修,如一场温润的雨,滋养着教育的心田。这些智慧的闪光,终将化作教学路上的星光,指引着我们在小学语文的天地里,且行且思,且思且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