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摄影与AI后期

作者:肖海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近日在南湖公园拍摄了一组荷花,我一直琢磨着如何通过后期处理让这组作品焕发新意,却始终找不到头绪。这时,我想到了 AI,便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它,以实拍的荷花图片为素材,让其帮忙制作出不同风格的后期作品。</b></p><p class="ql-block"><b> 细看这组经 AI 处理的图片,与原作相比确实差异显著,它们更像一幅幅精美的绘画,而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相较于坐在电脑前用 PS 制作,AI 后期的确省心省力又省时。有人认为经 AI 后期制作的图片不能算作摄影作品,我却不完全认同,理由如下:</b></p><p class="ql-block"><b> 首先,摄影的核心从未被 “后期” 颠覆。自摄影诞生以来,“后期” 便已存在。早期摄影师在暗房调整曝光、拼接底片;胶片时代借助滤镜改变色彩;数码时代运用修图软件调节光影 —— 这些操作与如今的 AI 后期,本质上都是 “对原始影像的加工”。我在南湖拍摄的荷花是 “现实的记录”,这是摄影的根基。AI 后期无论将其转化为水墨风格、赋予油画质感,还是调整色彩明暗,都是在原始影像基础上的再创作。它并未脱离我用镜头捕捉到的荷花形态、光影关系,就如同画家在写生稿上添色,底色依然是写生的痕迹。这种 “以实拍为起点” 的创作,理应属于摄影的延伸。</b></p><p class="ql-block"><b> 其次,AI 后期并未 “消解摄影的真实性”。有人提出质疑,担忧 AI 处理会让照片 “不像真实的荷花”。但摄影的 “真实性” 并非 “完全复刻现实”。我们拍摄荷花时选择角度、调节光圈,本身就是对现实的 “筛选”;后期调亮暗部、增强对比,是为了突出想要表达的美。AI 只是让这种 “主观表达” 更为高效:比如想让荷花呈现 “古风意境”,AI 能快速降低饱和度、增加水墨纹理,这与手动调整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工具更为智能。真正脱离摄影范畴的,是 “完全由 AI 生成的荷花图”(例如输入 “荷花” 文字直接产出影像),这类作品没有实拍基础,更接近数字绘画。而以原始照片为 “锚点”,AI 仅作为后期工具,就像使用了更高级的滤镜,自然仍属于摄影。</b></p><p class="ql-block"><b> 第三,摄影的核心价值在于 “人” 的选择与表达。判断一张图片是否为摄影作品,更应看其中是否存在 “人的创作痕迹”。我们选择拍摄荷花的瞬间(花瓣舒展的姿态、露珠的位置),决定用 AI 做成何种风格(清新或复古),这些都是作者审美和意图的体现。AI 只是执行工具,就像画笔不会替代画家 —— 最终让照片拥有灵魂的,是通过荷花想要表达的感受,而非处理工具是 AI 还是手动。</b></p><p class="ql-block"><b> 因此,我认为经 AI 后期的荷花照片不仅是摄影作品,更是摄影在技术时代的新形态:它既保留了 “实拍记录” 的根基,又借助 AI 拓展了表达的可能性。正如当年有人质疑 “数码摄影不是摄影”,如今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 —— 技术只会拓宽摄影的边界,而其核心始终是 “人用影像表达对世界的观察”。</b></p> <p class="ql-block"><b> 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 肖海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会士,中国财政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周口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周口市鸟类生态保护协会副主席,西华县摄影家协会、西华县艺术摄影学会、西华县文艺志愿者协会名誉主席,西华县老年书画摄影诗词研究会副会长。自2001年从事摄影业余创作活动以来,参加各级影赛影展,有千余幅作品获奖展出和发表。摄影作品分别在2005、2010、2017国际平遥摄影大展、2009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暨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艺术节、2016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十六届国际艺术摄影展、2024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展出。2005年以来,先后荣获周口市摄影十杰、河南省HPA摄影十杰、河南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豫览影像十佳摄影师、周口市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欢迎转发、打赏,您的转发、打赏是对我创作的最大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