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家院里栽种了两棵柿子树,一棵靠东,另一棵靠西,郁郁葱葱地生长在老宅正屋面前。</p><p class="ql-block">按树龄计算,靠东的一棵年长些,靠西的一棵略晚些。其实嫁接的时间差不多,只是靠西的一棵当时“难产”,好不容易才成活了。后来,又由于各种变故,它多次受到伤害,以致现在看起来身体不够圆润、不太蓬勃,单薄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曾听祖父说,我家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落户张庄,开始第一次建造小院的。院子东西狭长,因此西屋为主房。主房两头各有耳房,北作厨房,南作库房(存放杂物)。开东北门。空旷的不太大的院子里,南北有桃树、杏树、枣树、桑葚树、李子树,还有高大的椿树、小叶杨树。这些树木大多是野生,后经修剪才存活下来的。七十年代,又建了北房两间(平顶),靠西并排着又建了一间瓦房作为厨房,两者通连。因此,桃树、杏树被毁了。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条件渐渐好了,父亲的工作也调回了长北。八十年代初期,又对小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至今,小院的建构不再有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概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父亲收拾了小院,载下了两棵软枣树树苗。一年后的初夏时节,请人嫁接柿子树。据说采用了芽接的方法——将接穗削成带木质部的牙片嵌入砧木切口。可惜,当时靠西的一棵未能嫁接成功,后来又请了一个放羊的老汉才完成。不几年,两棵柿树就茁壮成长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这说的时辰自然都是农历。也有论节气的,如“立秋风,山楂红。白露到,打核桃”。农村小院里种山楂和枣树的较多,因此时候一到,这些成熟的果实非常应景。有不少人进院子里“参观”我家的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农艺师讲:柿子也是有文化的。唐朝时候就有记载,说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意思是柿树寿命长,长大有荫凉,不招鸟虫,清净利亮,果子结的又多又好,下霜时叶变红了也能欣赏,叶片又大又厚能在上头写字。还有,柿子和事同音,味又甜,颜色喜庆,所以老祖宗在传统文化里把它列成了吉祥果,留了很多口彩。四个柿子放在盘子里,就是事事如意圆圆满满。柿子加上一条鱼,就是事事有余。今年是农历乙巳蛇年,又是我国成功申遗的首个春节,就又有了灵蛇出洞,巳巳(柿柿)如意的语料了。反正能跟柿子搭起来的,都是好意头。难怪父亲要在不大的院子里载了两棵柿树呢。</p> <p class="ql-block">柿树每年春季发芽,一两个月后开花、结果。开花时若突遇降温寒霜天气,花落的多,果也自然结的少。每至炎夏,柿叶遮天蔽日,绿色的果实隐藏在浓厚的树叶里。我们一家人喜欢团坐树下品茗赏花、谈天说地,欢闹声常常惊吓走树上栖息的鸟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槐荫树见证了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葡萄架隐逸了他们的浓情蜜语;而我家的柿树见证了并仍见证着家庭的和睦幸福、邻里的善良质朴,柿果甜蜜了人们美好的时光生活。</p> <p class="ql-block">祖父是农历龙年二月二的生日,九十岁高龄的时候,父亲给他操办了庆生宴。那一天,院子里好热闹。本族的晚辈、远嫁的闺女、襁褓的婴儿都来了,就连未发芽的柿树上的鸟雀们也都高兴的振翅跳跃、呼朋唤友地来凑热闹。祖父高兴的说:现在的社会真好啊!要啥有啥,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都来了。叔叔们说:好好活着吧!以后会更好。</p><p class="ql-block">2008年的后半年,祖父的饮食开始出了问题,身体也虚弱了不少,但他仍坚持着坐在柿树下,时而抬头仰望,时而起身捡拾落在地上的绿的柿果。天气不好的时候也要坐在玻璃门厅里看堆在院子里的玉米,还嘱咐我们不要着急摘柿子。腊月的时候,祖父卧床不起了。邻居们都来探望、问询,子侄们更是昼夜守候。腊月十九日凌晨,祖父停止了呼吸,脸庞右斜,似要努力地再看一眼天空、柿树。雪花自空而降,漫天飞舞,挂满枝头,院子上下一片缟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祖父喜欢吃柿子,尤其喜欢就着玉米面疙瘩吃。也曾经叫我这样吃,而且要求一个柿子起码就两个玉米面疙瘩,我却常常是两个柿子就一个玉米面疙瘩。祖父认为我这样做是浪费。可能在他心里,柿子更金贵些。</p> <p class="ql-block">物换星移,遂思长绳系日。然毕竟似水流年,小院里的故事仍被两颗柿树眷注,哗啦啦的树叶碰撞似在讲述着这里发生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闺女出嫁。本是喜庆的日子,但家人们却锁紧了眉头,忧郁了思绪——妻子得病了。但她仍强支撑着疲弱的身躯完成了整个婚礼过程,在柿树下拍下了她最后的全家福照片。现在想来,婚庆仓促而粗糙,太对不起闺女了。</p><p class="ql-block">两年后的7月份,妻子走了。仍是柿叶蓬勃、青果累累的时节。翌年初夏,在小院里,我写了《白掌花开》以示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壬寅虎年腊月十八日,儿子结婚了。彼时新冠疫情逃遁,虽天寒地冻,然艳阳高照。小院里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柿树枝头挂满了各式灯笼。家人朋友忙碌着、兴奋着……一年后,小诗淳呱呱坠地。周岁礼时,小两口让孩子玩抓周游戏,我给孩子买了小金锁。此刻,天地祥和、幸福洋溢,柿树小院更加热闹了。</p><p class="ql-block">外甥女静静五一节在浑源订了婚,国庆后踏入婚姻殿堂,这又将增添一件喜事。父母非常高兴。小聚时,每当谈及此事,常常喜笑颜开,饭也能多吃几口。毕竟,他们都也是耄耋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父母性格随和,又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日三餐规律,待人接物友善。每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之后打打羽毛球,几个会合后开始各干各的事儿。父亲侍弄花草,母亲厨房忙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喜欢书画。他曾说以前是想报考艺术院校的,但家贫难顾,这成为他一生的憾事。尽管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过。工作之余,仍时常拿起毛笔挥毫泼墨。每年除夕前的十多天里,义务为街坊邻居写春联、画“福”字。彼时,小院内外墨香四溢,似乎都是“进华贤”士了。退休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终于有时间在“笔情墨趣”里徜徉了。他在陋室里完成了几百幅书画作品。七、八年前,我找朋友给这些作品拍了照,印制了《书画作品集》。父亲的好友文选先生写了“序”,我补了“后记”。近几年,父亲的手抖动厉害,只能勉强写写“大字”了。但精神尚好。</p><p class="ql-block">母亲是家庭妇女,六十多年如一日地操持家务,陪伴父亲。作为儿女的我们从未见他们起过争执、闹过矛盾。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祝他们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傍晚,炎夏的柿树小院格外静谧。想起祖父曾说过,摘柿子可不敢摘净,要留几个,叫喜鹊吃,这叫招喜,意头好。老理儿叫留余。留余就是留福,留福就是积德。就讲了个故事,说很久以前,有个小山村,村人吝啬,到了季节就会把柿子摘得一个不留。有年冬天下了大厚雪,几百只喜鹊飞哪儿都找不到吃的,一夜之间连冻带饿,死了个干净。第二年夏天,柿子刚刚长到指甲大小,一种从没见过的毛毛虫突然在树上爬的到处都是,成了灾,把柿子吃了个精光。那年秋天,柿子没了收成,人们才念起喜鹊的好,说要是给喜鹊留几个,哪会有这虫灾?后来,村人再没犯过这毛病。我默默地想着,任凭时风轻刮脸庞。</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院子里栽了不少花草,很多不知名儿,但也觉得好看。邻居们或者路人也时常有过来观赏的。红的、粉的、黄的各色花朵点缀在一片绿色里,镶嵌在光影中,好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爱玩麻将,大家攒钱买了麻将桌。每逢周末,都聚过来陪母亲玩几把。图的不是输赢,是时空的陪伴和身心的愉悦。父亲说,一玩牌,你妈就眼不花、腰不疼、脑袋也更好使了。夏日里,他们聚在柿树下玩麻将,我沏一壶香茶品味,真的很惬意。</p> <p class="ql-block">霜降过后,柿叶渐黄,柿树愈发凸显出它又大又红的果实来,也有不少鸟雀来啄食,该摘柿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楂要打,柿子必须去摘。柿树越长越高大,果实也越多,真真体会到了“累累”的意味了。摘柿子需要有人爬到树上用手去拧,或者用挠钩去挠。撇断树枝不怕,不撇它还不高兴呢,有新芽来年才会更结果子。所以每年摘柿子的劳动也很费力。前年,父亲托人专门定制了两架人字梯,一高一矮——兄弟俩成了摘柿子的主要助手。眼看那一个个又大又红的柿子装进了筐子里,大家都很高兴。</p><p class="ql-block">采摘下来的柿子,母亲除留下一部分自己使用外,其余的大都送了人。本家族的、亲戚们、邻居们以及我和妹妹们的朋友、同事,不少都品尝过我家柿子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家也得到了大家不少的回馈。有人送来了山楂,有人送来了新鲜的玉米面、小米,还有人用柿子做成油糕、丸子、饼子送了过来让我们品尝。一时间,家族情、邻里情在柿树下弥漫开来,溢出了小院,流进了街巷。</p> <p class="ql-block">夜里洗漱完毕,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久不能寐。起身翻看闲书,就看到这样一个典故:很早以前,有个人到山里做生意,那时快到冬至了,昼短夜长,走着走着太阳落了山,把他黑在了半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叫他心里发慌。正愁的不行,影影绰绰就瞧见不远处有点儿红光,像是从哪扇窗户里散出的。心里一喜,连忙奔去,到了跟前才看清是棵柿子树,上头还挂着个柿子。他赶紧把那柿子摘下来,那柿子就一直发着红光,像个小灯笼似的,又像个小火炉似的,照着他,暖着他,引他到了投宿的人家。这趟生意他也做的格外顺遂,后来再路过这颗柿树,就给它上了供飨。自那以后,但凡听说了这事的人,只要是在冬天的山里走夜路,手里都会拿着个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着个柿子,就真能照亮?我这柿树小院,那么多柿子,那就是有数不清的小灯笼、小火炉了,这真该叫万柿(事)顺遂、柿柿(事事)如意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祝愿我家如此,国家更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2日草成</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0日编辑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