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井泉是我家乡人,也是我的前辈校友,我曾多次到其故居参观学习。李井泉是我们抚州临川人的荣耀,也是我心中景仰的临川才俊,他怀揣革命志向,去笔从戎,从临川小村落走向革命大舞台,为党和人民事业战斗一生,奋斗一生。</p> <p class="ql-block"> 李井泉故居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艾巷村委会仓下李家村,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砖木结构赣派建筑,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该建筑于1980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3月升级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现存李井泉生平事迹展陈,2000年被列为抚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通过修缮提升,成为江西省红色名村建设的核心载体。</p> <p class="ql-block"> 一、战争年代</p><p class="ql-block"> 李井泉,1909年出生在江西省临川县唱凯镇仓下村,父亲是小学老师。1926年,李井泉考上设在抚州城内的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抚州一中),当时他的国语教师章涤昌是北京师大毕业的,也是李大钊的学生,受其影响,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27年春,加入共青团,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后,他参加起义队伍走上革命道路。起义失败后,李井泉突围到广东东江,在大埔三河坝战斗后,留在大埔、丰顺、梅县一带继续坚持游击战斗,做地方工作,任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 1930年5月进入中央苏区,开始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为红四军的联络员,并入了党,三个月后,红一方面军成立,毛泽东任总政委,看李井泉有文化,人聪明,是大才小用,亲自点名让他在总政委办公室担任秘书长。一年中,先后参加长汀、永和、株洲、袁州、峡江、罗坊,清塘等重要会议。跟随总前委参加第一,二次反“围剿”。一年后毛泽东想培养锻炼他,让他到红一方面军红四军补充团当政委,1931年6月李井泉担任红35军政委,后改编为独立三师,又与独立六师合并为红21军,这期间他都是政委。扩红后,他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第四次反“围剿”,在南雄北口战役中,英勇歼敌,扫清了瑞金周边七个土围子。在信丰,安远,寻乌开展游击战争,多次收复县城,伏击广东军阀。他的部队后编入红三军团。他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委,成为主力红军。</p> <p class="ql-block"> 1933年,李井泉被左倾领导排挤,先后担任第一补充师和第三补充师政委。就是为红一、三军团训练新兵。瑞金第一补充师是1933年组建,补充了4500多人的新兵,兴国的第三部补充师1934年就有8400人参加红军。也就是说,长征时八分之一的新兵是李井泉参与扩红和训练的。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瑞金被定为中华苏维埃首都,李井泉接受了赤化瑞金全县的神圣任务,保障了一苏大的顺利召开。红35军的老根据地油山,群众一心向党。成为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最后的根据地,陈毅也在这里,咬牙坚持,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李井泉为干部团成员,编入红军干部团担任营教导员,长征中任中央纵队没收委员会主任,他坚持原则,坚决执行不该没收的不没收,反对滥打滥杀地主,以实际行动反击了反动派对红军是“流寇”的污蔑,后任中央纵队政治处主任。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宁会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任红四方面军上级政治科科长、红九军军部政治协理员、师政委、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科长等职。1936年春任红军大学政委。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四军团在甘孜会师,7月红二方面军正式组建,李井泉任红二方面军第二军第四师政委,参与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后的战略调整,10月抵达陕北。可以说红军的一、二、四方面军他都工作过。在长征中经历了三过雪山、六过草地等艰苦环境,也是长征中行路最多的人。并参与了多次重要军事行动,维护党的团结。</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井泉东渡黄河,担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副旅长、旅政委,率部挺进晋西北岢岚、五寨一线开展抗日游击战,参加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参加宁武等多次战斗,堪称文武全才。1938年7月,中央决定在大青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当时大青山一带土匪横行,局势十分复杂。除了要应对日伪军的威胁,还得提防国民党的势力,同时还要处理土匪问题,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要成功开辟根据地绝非易事,必须选派一位能力非凡的干部去承担这一重任。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最终决定选择李井泉,亲自派358旅一部共2300余人,组建大青山游击支队,由李井泉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开辟大青山根据地,在大青山的一年半里,李井泉无数次遇险,歼灭日伪军上千人,并开辟了绥中、绥西、绥南游击根据地,粉碎日伪军多次围攻。1940年11月晋西北军区成立,任第358旅政委兼第三军分区政委,顽强的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在缙西绥南坚持抗日游击战,保卫陕甘宁地区,守牢延安大门,粉碎了日军企图分裂内蒙、离间蒙汉的阴谋。</p> <p class="ql-block"> 从1939年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到1942年日寇扫荡,晋西北根据地几度危急,李井泉又立即从大青山回到358旅,在旅政委的位置上,他先后率部参加了忻口战役、同蒲路破袭战、收复晋西北七城的战役、百团大战、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在山西和内蒙有十多个县,是他派出红军干部第一次建立党的县委。</p><p class="ql-block"> 李井泉从未辜负毛泽东的期望,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都能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他在不同岗位上,展现卓越的工作能力,始终保持着高效的工作状态。李开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在每一个职务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信任。他的工作表现,充分体现了对毛泽东的忠诚和对事业坚定信念。1941年春,毛主席亲点他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p> <p class="ql-block">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他担任组织部长,同年冬,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政委,校长是徐向前,延安抗大是我党培养军队高级干部的学校,李井泉能出任政委这一重要职务。充分体现了他政工干部的卓越才能。他为党培养了六千多名抗大第八期学生,为晋绥培养了九千多名干部,支援全国各大解放区。1945年7月任晋绥野战军政委,协助贺龙领导晋绥军民开展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p> <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晋绥军区政委,领导晋绥解放区的土改运动,支持西北人民解放战争。在主政晋绥一年时间,开方70万亩,修渠916里。先后协助贺龙 、聂荣臻、陈赓发动了晋北战役、吕梁战役和汾孝战役,歼敌3万余人。晋浽分局也积极支援中央,单是1947年,就将财政收入81%交付中央,还将野战军主力三个纵队支援延安,构成了西北野战军的主力,并负担了大部分给养。</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120师和晋绥军区组建晋缙野战军,120师政委关向应上书党中央,建议李井泉任晋绥野战军政委,命令发布后,李井泉上报中央,认为自己还是担任副职为好,9月李井泉改任晋绥野战军副政委,政委空缺。</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李井泉与贺龙并肩作战,协助贺龙发动晋北战役,解放了塑阳、宁武、繁峙等地,成功挫败敌军试图迅速夺取解放区的计划。</p> <p class="ql-block"> 1948年。李井泉兼二十兵团政委,参与了绥包战役。</p> <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组成以李井泉为团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在临汾一带进行培调,接着率部南下,负责中共四川工委工作,配合人民解放军向西南进军,曾任中共川西区委第一书记、川西行政公署主任兼军区政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 1952年四川建省,李井泉担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并开展了土改、剿围等运动,数十万袍哥和妓女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百万藏农奴和彝区娃子翻身解放,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及教育、科技。</p> <p class="ql-block"> 李井泉是第一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长,上任便十分注意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亲自试种新品棉花,组织对都江堰水利枢纽进行全面维修,加大道路、铁路等基础性建设,积极发展教育和科研事业,奠定了四川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为四川尤其是成渝地区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二、未评军衔</p><p class="ql-block"> 李井泉同志,戎马一生,文武全才,参加南昌起义,苏区五次反“围剿”,走过长征,革命资历深,红军时期就是军政委,在红一、二、四方面军都工作过,抗日战争任358旅政委、晋绥军区政委,解放战争中,他跟贺老总是平级干部。解放后的1955年军衔评定中,中央把他从上将名单中划出,主要是他已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西南局书记, 党政军职务都很突出,身肩重担。李井泉在四川时是主政一方的父母官,做了大量有益工作。</p><p class="ql-block">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政治工作者,在南昌起义中投身革命,他留下了连续36年不间断在我军担任政委的记录,从旅到军,从军分区到抗大,从野战军兵团到成都军区。他曾担任过15个单位的政委,其中12个是毛主席亲自点将。</p> <p class="ql-block"> 三、调粮出川</p><p class="ql-block"> 这是李井泉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影响之远,褒贬不一。</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李井泉被中央任命为西南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为四川做了大量务实有效的工作。老四川说,永远都会记得李井泉。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国家轰轰烈烈地开展“大跃进”运动,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当时全国很多地方吃不上饭。四川自古以来都是天府之国,粮食产量相对很大,所以国务院给李井泉压了不少指标,让他想办法外调农产品,支援困难省份。大跃进时各省向他要粮,三年困难时,灾情更严重,中央又不断加大调粮任务。在短短的三年自然灾害中,李井泉尽全力,从四川外调粮食147亿斤,使全国极其严峻的形势逐渐好转。四川人是立了大功,李井泉当然也立了功。但也正是这几年,李井泉身上背负了巨大的压力,晚上很少能睡着觉,因为四川一省为了支援全国,需要四川负出巨大的代价。由于连续接受高指标,四川省的粮食供应不上,造成严重后果。李井泉从大局出发,完成了国务院给予的指标,但他内心一直非常难受,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川中百姓,到晚年都无法释怀,难以言表。社会上有人也长时间抓住此事不放,对他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和系列性的灾难。</p> <p class="ql-block"> 一个电话成了口实。1961年某日,国务院一位副总理的电话,直接打到李井泉办公室。要求四川不但要完成原定的粮食调拨任务,还要额外的增加调拨数量。听到这个消息,李井泉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他在电话中怒吼“你是国务院,就你们有困难?我这里还是‘小国务院’呢?谁能理解我们呢?”说完他愤怒的挂断了电话。李井泉非常清楚,再调出粮食,意味着四川很多人将面临挨饿,甚至可能发生极端情况。然而四川必须服从全国的大局,做出牺牲。在于省委其他领导签署追加调粮任务文件时,李井泉流着泪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无奈和痛苦,溢于言表。原本这只是一句情绪失控时的牢骚话,然而,到特殊年代中,有人就刻意翻出这件事,利用他所说的,我们这还是“小国务院”进行大肆渲染,作为打倒李井泉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 四川人饿着肚子往外送粮,李井泉到底是功还是过?后人翻开1962年的国务院档案,能看到李井泉用毛笔圈出的紧急报告“库存仅剩三分之一,恳请停止调粮。”但批复发回却是加粗的“全国一盘棋。”时任四川省粮食厅干部王德润回忆“李书记看完文件手都在抖,最后只说: 执行吧!”与此同时,成都茶馆里,流传着段子“李书记,两头难,上面压来下面怨”。不知内情的人认为他是讨好上级,为己表功,欺上瞒下做出的个人决定。上面也有人认为他是“想搞独立王国,不听指挥”。岂不知紧急调粮是高度绝密,是中央的决定,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都打了电话摧,必须执行,要全国一盘棋。当国家粮食部给中央紧急报告“北京、天津只有4天存粮,上海只有2天存粮”,他能不执行全国一盘棋吗?首都北京,偌大的上海工业城市,假如真的断粮,那后果何其严重,作为一个革命家,他能不懂此理吗?1962年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四川代表团有人给中央写信,要求批评李井泉的严重错误。李井泉在会上就1958年大跃进农村工作的错误做了检讨,但只字不提调粮是中央的决定,只检讨四川调粮太多,自己要负主要责任,实际上是把所有责任自己揽下。第一次检讨大家不满意,他就检讨第二次。据参会同志回忆,李井泉在检讨时声泪俱下,与会的许多同志也哭了。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参加四川组会议。关于四川调粮问题,毛主席提出温和的批评,措出李井泉“只理解大公无私,却未能领会大公有私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0年恢复西南局,李井泉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政委。他为西南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中,李井泉关于调粮问题的讲话又被翻出来,作为他闹“独立王国”的头条罪状。还是那句我是“小国务院”闹的。李井泉对此淡淡处之,默默无言,把维护党中央的威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至死背负这段历史责任。</p> <p class="ql-block"> 对于1959一1961年调粮出川的事。儿子申在望也曾恳求父亲写一篇回忆录,讲明此事的来龙去脉,但被拒绝了,李井泉还叮嘱全家人,谁都不许写他的回忆录。后来儿子就四处走访,从旁人讲述中,深知当时的实情。1989年李井泉去世(遗体安葬老家)后,儿子申再望决定给邓小平写封信,希望中央对此事可以公平评判。不久,中央相关部门人员到调查走访,之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李井泉同志平生》的文章,上面有这样一段评价:“他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工作中失误勇于承担责任。他光明磊落,坚持原则,顾全大局。”</p><p class="ql-block"> 更讽刺的是当年逼四川调粮的决策者们后来个个著书立传,大谈“三年困难时期”的英明领导。李井泉的沉默、纠结是不计前嫌的高风亮节?还是对体制性悲剧的无奈认命?当“顾全大局”成为特权者的免责金牌,我们是否在变相鼓动恶行?</p> <p class="ql-block"> 四、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时代背景: 六十年代,对中国来说,是个灾难、动乱、危机四伏的年代。首先,与苏联关系逐渐恶化,苏联开始向中苏边境大量调兵;台湾地区国民党蠢蠢欲动,也想趁虚而入;同时美国对中国实行严密的经济和外交封锁,企图遏制中国发展,维护西方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印度也想趁中国内忧外患之际,公然蚕食西藏领土。</p> <p class="ql-block"> 当时由于苏联军队陈兵北境,中央处于安全考虑。准备将东部的一些国防工业和科研单位转移三线去,西南三线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一些省份的部分地区,总范围涵盖13个省。</p> <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具体指三条战略地理防线。一线为沿海和边疆地区,二线为中部过渡地带,三线为战略纵深的内陆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 中央确定,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李井泉,第一副主任程子华,第二副主任阎秀峰,第三副主任彭德怀。</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个核心口号“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就这样迅速搞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李井泉和程子华,曾都是彭德怀的部下,他们都很尊重老首长。有事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使西南的三线建设工作速度快,成效大。</p> <p class="ql-block"> 李井泉作为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主导西南三线建设的整体布局,包括国防工业,科研单位,能源交通等领域的转移工作。他利用多年在西南地区工作的经验,推动各个项目落地,解决了诸多实际困难。 </p> <p class="ql-block"> 人防工程。</p> <p class="ql-block"> 奋战成昆铁路。</p> <p class="ql-block"> 当李井泉率部入川时,没有一寸铁路。他1967年离开岗位时,成渝、宝成、川黔铁路修成,襄渝、成昆铁路正热火推近,四川和重庆有了2000公里的铁路。做出了国家最先进的战斗机、雷达、军用越野车。即将建成的卫星发射中心和亚洲最大的风洞。这样的飞跃,浸透着整整一代中国人献身精神和勤劳智慧,也离不开李井泉同志的艰辛奋斗。</p> <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的实施源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战略考量,三线建设的区域布局呈现出独特的划分特征,三线建设在基础工业、国防军工、交通通信、城市发展以及工业区域布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性成就,三线建设的历史影响深远而持久。</p><p class="ql-block"> 在李井泉离开四川的1967年。四川已经建成了近200家科研院所。如中国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59所、62所、1409研究所。化工部煤炭工程技术中心、二机部电信工业研究所等。李井泉主政四川是亲眼打造出今天西南地区唯一的央企,东方电气、享誉全国的成都飞机制造厂、五粮液集团、攀枝花钢铁厂、长安汽车、长虹集团、二重集团、重庆化医等。从无到有,建立了四川和重庆的工业基础,为今天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更大三线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五、文革蒙冤</p><p class="ql-block"> 在调粮出川事情上,后来却有人小题大做,断章取义,成为他屡次遭到批判的罪证,当时甚至有人恶毒的诬陷李井泉在西南搞独立王国,对抗中央。1966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发表以后,李井泉对于是否在《四川日报》转载,很伤脑筋。几经周折,《四川日报》直拖到12月14日才转载。这一点后来也成为红卫兵、造反派攻击李井泉的口实。1967年5月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四川问题的决定》正式点名批判“以李井泉为首的一小撮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宣布撤销李井泉党内外一切职务。从此。李井泉遭到了更加猛烈的批判斗争,后身陷牢狱,关押在北京政法干校的秘密监狱,至到1973年被“释放”。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受到了牵连。在那几年。李书记的妻子肖里和二儿子李明清先后被逼至死,成为他一生的痛。</p> <p class="ql-block"> 李井泉的妻子肖里,1917年出生,河南商水县谭庄镇肖潭村人。祖父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武进士。曾获“御前侍卫”功名,父亲肖润芝,家境殷实,有1200亩土地。肖里就读于河南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思想进步,1937年10月入党,1938年离开河南省,随历史学家范文澜到达延安,入抗大女生队学习,毕业在中央社会部工作。1941年1月,李井泉被毛主席调回延安,到中央党校学习。此时冀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孙志远和爱人赵磊也来到中央党校学习,他们便为李井泉和肖里牵红线,李井泉和肖里虽年龄相差8岁,但都是师范学校毕业,两人很谈得来。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婚后两人长期感情很好,共生育8个子女,其中六男两女。送出三个儿子。</p><p class="ql-block"> 肖里,建国后先后在成都任成都大学分校的教育科长、处长、纺织厂的主任、厂长、党委书记等,后又任四川省轻工业纺织局局长,轻工业厅副厅长,政治部主任等职。</p> <p class="ql-block"> 丧子丧妻。二儿子李明清1943年出生,成都高中毕业考上北京航空学院导弹系,也曾在贺龙元帅家借住过,文革时期的1967年8月,被北航的红卫兵造反派以“黑干狗崽子”为名,欧打致死 。</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李井泉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走资派”。肖里也受到严酷的批斗和精神摧残。1967年3月15日,江青在北京对四川进京的造反派说“你们还没有把李井泉那个地主婆子关起来?”于是造反派回四川后就把肖里关进了监狱,1969年4月23日肖里在监狱被迫害致死,年仅52岁。1978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p><p class="ql-block"> 1973年,李井泉复出,恢复工作。1974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周总理曾专门去安慰过他。表示他妻子儿子的事,一定要“严肃追究,一查到底”。然而李井泉沉默了一阵后, 摇头说“那都是时代的原因,不追究了,以免更多人受到牵连。”如此大度,真是出人意料。</p> <p class="ql-block"> 李井泉主政四川17年,1960年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为四川及西南地区的各项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李井泉是一位工作和品德都非常出众的老领导,工作扎实,关心群众,爱护部下,在职尽力帮助处境不利的老同志。像四野名将邓华,在1960年被贬官到四川省当副省长,李井泉多次给予鼓励,并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希望邓华能够恢复军队职务,真正发挥一名将才作用,最终邓华回到了军队,成为中央军委委员,他十分感念李井泉的恩情。</p> <p class="ql-block"> 六、子女情况</p><p class="ql-block"> 李井泉和肖里1941年在延安相识,随后两人走到了一起,夫妻相爱,先后生育了八个孩子,其中六男二女。值得一提的是,前五个儿子的名字,全部来源于毛主席的文章或讲话。老大叫“黎风”、老二叫“明清”,出自毛主席在延安整风时讲的“黎明清风”;老三叫“巨一”,是毛主席在七大会上说的“巨大统一”;老四叫“新桅”,毛主席写过“新中国的桅杆,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的讲话;老五叫“在望”,毛主席在新年贺词上有写“胜利在望”。至于最小的儿子(排行老八,上有二个姐姐)在未出生时,已答应送给老战友,由老战友取名。</p><p class="ql-block"> 正巧的是送出去的三个儿子,老三、老五、老八与他任职的三五八旅代号吻合,他曾笑着说,是纪念我在358旅任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大儿子李黎风,1942年生于延安,8岁跟随父母来到成都。因为父母工作繁忙,他被寄养在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的家里。后来贺龙调到北京,也将他带到北京。李黎风在北京考入清华大学物理工程系。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贺龙元帅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立案调查,1967年2月李黎风也被抓进北京市公安局第一监狱拘留审查,关了三个多月,出来后回到清华大学等待分配,1968年底被分配到青海省西宁市电动工具厂接受教育,1969年结婚,1970年生儿子李放,1975年又生双胞胎儿女,1972年一家回到北京,1978年参军,进入总参谋部军事研究所工作,后任副所长,大校军衔。</p><p class="ql-block"> 二儿子李明清,1943年出生延安。成都高中毕业后考上北京航空学院导弹系,“文革”期间的1967年8月,被北航的红卫兵学生和四川的造反派组织欧打致死。 </p><p class="ql-block"> 三儿子孙巨,1945年出生。被送给了老战友孙志远、赵磊夫妇(李井泉和肖里结婚的介绍人),孙志远时任晋绥野战军独立二旅政委,赵磊在战争年代做了节育手术,没有生育能力,李井泉夫妇怕他们老无所依,便将老三李巨一送给他们,李巨一后改为孙巨。孙志远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政务院副秘书长、国防工办主任、三机部部长等职。“文革”开始受到冲击,后去世。赵磊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副书记。孙巨从北京四中毕业后,很争气,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清华毕业留美学习,1980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后,曾打电话问亲生父李井泉:“是留美还是回国?”李井泉一句话“回国,报孝国家”。孙巨回国后进入康华公司及中国科协,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开发中心总经理,1993年入招商局集团至2006年退休。担任过集团的副总经理,取妻赖迎利,空军医院眼科医生,江西籍上将赖传珠之女。</p><p class="ql-block"> 四儿子李新桅,1947年生于晋绥革命根据地山西兴县。1962年到北京上高中,住在孙志远家,从北京四中毕业后,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文革”初期,因受父亲牵连,被抓进北京市公安局“黑帮子女学习班”强迫劳动改造,1971年又被送走到江西临川县仓下村插队落户。1973年后,来到清华大学,分配他到一个科学仪器厂,当了一名工人。</p> <p class="ql-block"> 五儿子申在望,1948年出生,出生四个月,在晋绥分局的安排下,被送到时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二旅旅长张达志(解放后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军委炮兵司令员、中将军衔)、申国藩夫妇做养子。李在望随养母改姓申在望。夫人申国藩16岁入党,曾秘密为游击队筹集款项,购买枪支弹药。1933年东渡黄河参加26军,抗日战争打响后,跟随部队到达晋西北,与张达志结为夫妻,可惜的是在怀孕期间,由于营养不良,加上部队转移,孩子不幸流产,从此失去生育能力。1952年秋,李井泉将第五子李在望送给张达志夫妇后,实现申国藩做母亲心愿。他们视如己出。浩劫之中,申国藩为了保护养子,甚至割腕自杀。建国前夕申在望随养母在成都生活,建国后申国藩任成都市委监委委员、成都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 申在望在“文革”时期因同情二哥被关押,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释放后在生父老家江西临川仓下村插队落户,当过小学老师、临川县化肥厂工人。1973年考入了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从事翻译性质的工作,1992年,前往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外交部处长。“文革”后改名申再望。</p> <p class="ql-block"> 长女李大蓉,1950年出生于成都,“文革”中也是到处躲藏,父亲关押,母亲关押绝食饿死,大哥下放西宁接受教育,二哥大学被红卫兵打死,三哥送人尚好,四哥也被抓进公安局强迫劳改,送人的五哥因同情二哥也被红卫兵到处追查。红卫兵造反派对她们家每个人都不放过。1968年李大蓉和五哥申在望、妹妹李力清为躲避迫害,逃到重庆,后又逃到武汉,躲在七姨肖炎家达二个月,后被造反派发现他们的身份,便逃离武汉,逃到河南郑州,隐姓埋名,躲在一名铁路职工家里。同年回到成都,三人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迫在学校劳动改造,1969年解脱后,李大蓉回到老家江西临川仓下李家村插队落户。随后,五哥申在望、妹妹李力清、四哥李新桅和小弟张华川,也都陆续来到仓下李家村插队落户,五个兄弟姊妹在农村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归、相依为命的农村生活,那是一段黑暗、苦艰、难于言表的历史经历。好在得到老家乡亲们的尽力保护、鼓励和支持,才熬过了那段苦难岁月。</p><p class="ql-block"> 次女李力清,1951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到老家江西临川仓下村插队落户,1973年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分配到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历任中联部非洲局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等职。曾在中国驻博茨瓦纳使馆和中国驻印度使馆工作。分别担任一密、参赞。她曾留学英国约克大学,获硕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 六儿子张华川,1954年出生成都。肖里怀孕时,李井泉就对妻子说:“张经武是优秀干部,为革命出生入死干了几十年,如今在最艰苦的西藏工作,还有危险,我想这次如果生的还是男孩,就送给他们”。两家都很熟,妻子肖里也同意。在晋绥军区时,李井泉是政委。张经武是参谋长。两人配合默契,李井泉也明白张经武的心思。解放后张经武是中央驻藏代表,负责西藏工委工作。妻子杨岗也是悲苦,1941年两人有了爱情结晶,生了个女儿。1942年刚出的儿子因患急性腹泻,当时缺医少药,部队又不断转移,没有保住,便找几块板子,钉了个小小棺材就地埋葬。二年后杨岗再次怀育,夫妻很高兴,可惜,这次却是宫外孕,杨岗为保自己性命,做了子宫切除手术,没有了再生育能力,可夫妻俩都很想有一个儿子,给女儿作伴。果然,肖里足月后产下一胖小子,李井泉电报给在藏的张经武,并让他们取名,张经武夫妇非常高兴,随即取名张华川,并说,你先帮我代养几个月。我很快就会来接他。</p><p class="ql-block"> 1954年,张经武进京开会途经成都,便将张华川一同带到北京。1955年张经武被授予中将军衔,“文革”中,张经武夫妇被关押,张华川也被关进北京市公安局“黑帮子女学习班”强迫劳动改造。1971年17岁的张华川无奈地也来到江西临川仓下李家村插队落户。其中的1972年到北京海淀区一座监狱,以亲子身份探望过李井泉,这是父子18年的第一次见面,消瘦、苍老的父亲李井泉心态很平静,只慢慢说“小六子,好好学习,好好做人”。1973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解除了李井泉的监护,恢复了国家领导人待遇。张华川也考上了天津南开大学。</p><p class="ql-block"> 痛别养父张经武后,张华川励志编写一部记述养父生平和业绩的书册。经过6年不懈的努力,一部受到各方面读者好评的书册《张经武与西藏的解放事业》出版问世。真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张华川为父亲《李井泉画册》出版,做了大量细致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七、情系家乡</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时期,李井泉蒙冤,家人受牵连,从1969年到1971年,有5个子女,先后来到江西抚州临川县唱凯镇仓下村插队落户,得到老家乡亲们的关照及保护,所以他一直情系家乡。李井泉从18岁走出仓下村参加革命,到成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晚年更加牵挂家乡,感激家乡父老。他曾四次来到老家看望村民和亲戚,了解家乡发展情况,力所能及的帮助家乡解决一些困难,深得村民爱戴。</p> <p class="ql-block"> 1960年,李井泉时隔多年回到家乡,当他看到村里的孩子到县城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就建议当地政府,建一所村小,让周边的小孩就近上学。学校落成后,乡亲们很感谢李井泉。</p><p class="ql-block"> 1974年他第二次回到老家仓下村,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关心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关心家乡的生产,群众的生活。他挨家挨户的走访,每到一户他都要嘘寒问暖,乡亲们激动的热泪盈眶。在村小学看望师生后,又召开了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村干部汇报,寻问有什么困难?有人就说到,村边有条河,河对岸是个粮站,也有许多大村庄,很早以前有座石桥叫万年桥,但后来被洪水冲垮了,人们过河就要摆渡,可一旦汛期到来,村民的出行就遇到了困难。李井泉当场就与陪同的当地政府领导,一起布置落实重修万年桥之事,桥修好后,甚的民心。</p> <p class="ql-block"> 1979年10月,作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李井泉,再次来到老家,当看到家乡变化巨大,各项事业都发展得很好时,甚是欣慰 。以后1982年还来过一次。</p> <p class="ql-block"> 李井泉对家乡的父老乡亲关怀备至,却不曾厚待自已的亲属,李井泉的弟弟在战争年代遭国民党杀害,去世后留下了俩个子女,建国后俩个孩子都被李井泉接到成都读书,毕业后一个在工厂当工人,一个回老家当供销社售货员,他没有动用自已职权,把这俩个小辈安排在重要岗位上。</p> <p class="ql-block"> 八、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 李井泉1973年恢复工作以后,面对着丧妻丧子的晚年,许多老战友老同志对他很关心。又促成了他人生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婚姻。李井泉的第二夫人叫杨荫梧,解放战争时期,在晋绥根据地缙东兴和县政府工作,其原配丈夫侯作桂抗日战争初期,曾参加李井泉任司令员兼政委的大青山支队,跟随李井泉开辟绥远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文革”被批斗致死。李井泉与杨荫梧1977年3月二次结婚,李井泉为人低调不张扬,晚年看书看报,搞些调研,杨荫梧帮他整理资料,照顾他生活。李井泉去逝后,杨荫梧写了《李井泉传》一书,江泽民,杨尚昆为该书提写书名。</p> <p class="ql-block"> 1982年9月,李井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新设立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p> <p class="ql-block"> 李井泉同志1989年4月24日在北京去逝,享年80岁。结束了他为党和国家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光辉与奋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光辉事迹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与纪念!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