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按照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人类的幸福感并非来自简单的快乐满足,而是来自内心的”最优体验”。人的这种最优体验的心理状态,他给了我们一个术语——”心流”(或”福流”)。事实上,不论是著名运动员、科学家、医生、攀岩者或艺术家等等,当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中时,其内心都可以产生所谓”心流”体验: 人们可以因此忘记自己所处环境,感觉时间出现变化(变长或变短),甚至忘记了自我,等等。</p> <p class="ql-block"> 在校园诗疗团辅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其中处于何种状态,从一般的教学规律和经验上观察,我们可以有所判断,比如大家的专注力程度,与老师互动积极性,以及完成所承担任务的质量等等,但是要察觉他们的内心状态,还是需要更加客观和可度量的尺度给于衡量和表达。所幸的是,我们的反馈问卷里设置有这样的问题,比如:</p> <p class="ql-block"> ”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前任务上,心无旁骛”,42份问卷中,82.3%分数给于肯定;</p><p class="ql-block"> ”我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标,清楚自己要达成什么”,给与明确肯定选择的分数占86.2%;</p><p class="ql-block"> ”我能及时从活动中获得清晰的反馈(如进展顺利与否)”,答案中获得88.1%的分数。</p><p class="ql-block"> ”我对活动有完全的掌控感,一切尽在把握”,有84.8%的分数,予以肯定。</p><p class="ql-block"> ”活动中我不再关注他人对我的看法或评价”,给予肯定答复的分数占81 .9%。</p><p class="ql-block"> ”我对时间的感知发生了变化(如时间变快或变慢)”,86.7%的分数选择了肯定。</p><p class="ql-block"> ”活动本身让我感到愉悦,享受过程而非结果”,其分值比达到90%。</p> <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把以上反馈问题的结果,与”心流”产生的条件要素给予仔细比较和分析,不难发现,参加诗疗团辅体验活动的同学们,大多数事实上可能处于”心流”状态。我们设计这项活动之初,确实有一个问题让老师们有些犯嘀咕:这项活动要持续8周(时间似乎有些长),同学们能否坚持下来?现在看来,至少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完全不用担心。活动结束时,老师和同学们现场合影照上的人数和精神面貌,也是佐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 诗歌这一古老文学体裁,在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历代不衰,代代相传,一定有它内在的自身原因。今天,我们注意到它对人类的精神心理的疗愈功效,在人类追求生活幸福过程中,一定会使诗歌之”无用”,推向更大之用。加油!</p><p class="ql-block"> (黄干,20250720,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