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飞公园,是一座园林式战斗机博物馆。园区分为威龙广场、航空史迹、铁翼风华、龙腾广场、航空问道和航空拾趣六大区域,陈列了歼5、歼7、枭龙、歼10、歼20系列等战斗机,展示了世界航空和中国航空发展历程、战斗机研制流程和制造工艺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9日,成都的天空呈现出一种少见的钢蓝色。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我与北京来成都的外孙子李京泽站在成飞公园的入口处,金属质感的战斗机模型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这已不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记录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的地方,但陪伴这位00后少年前来,却让一切熟悉的景象都镀上了一层新的色彩。作为老一辈,我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听闻过中国航空人的奋斗故事;而眼前这个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少年,他眼中的战鹰腾空又将是怎样的图景?我们之间相隔的不仅是六十三年的岁月,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与认知体系。</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歼-20的等比例模型赫然矗立,其流线型机身与隐形设计彰显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最高成就。李京泽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他熟练地调出手机中的某个航空App,向我展示这款战机的各项参数:“姥爷,你看它的最大飞行速度能达到2.5马赫呢!”,数字从他口中蹦出,流畅得如同背诵乘法口诀。我惊讶于他对此的了解之深入,更惊讶于他获取知识的便捷——在我年轻时,这样的信息属于国家机密,普通人连一张模糊的照片都难以得见。此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正站在历史的不同岸边眺望同一片天空:我的记忆中还回响着老式螺旋桨飞机的轰鸣,而他已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驾驶"最新型战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展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的展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简陋的工棚里,第一代航空人正在手工打磨零件。那时候连像样的机床都没有,我指着照片告诉孙子,他们是用榔头一锤一锤敲出飞机蒙皮的。孙子难以置信地瞪大眼睛,这与他认知中满是数控机床和3D打印的现代化飞机制造厂相去甚远。我们在一件件展品前驻足,从仿制的米格-17到完全自主设计的歼-10,再到今日的歼-20,金属的冷光里凝结着几代人的热血。我讲述着当年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持航空工业的故事,孙子则补充着他在网络上看到的某位总设计师的访谈细节。两种叙述方式在展馆中交织,形成一种奇妙的代际对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歼20首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1年1月11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重型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威龙”首飞。2018年中国空军宣布歼20列装部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装备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span></p> <p class="ql-block">参观过程中,孙子对技术细节的关注令我印象深刻。在航空发动机展区,他能够理解涡轮叶片单晶合金的微观结构意义;在航电系统展示台前,他讨论着相控阵雷达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可能。这些知识显然超出了高中课本的范围,全是他在B站、知乎等平台自主学习所得。数字原住民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学习方式,与我当年全靠书本和师傅口授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我不禁思考:这是否意味着新一代对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入?还是说,便捷的信息获取反而冲淡了知识背后的艰辛与深度?当孙子轻松地说出“我们以后肯定能造出超越F-35的战机”时,我既为他的自信欣慰,又不禁担忧这种自信是否建立在足够坚实的基础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公园的“航空报国 航空强国”标语前,我们遇到了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胸前的勋章显示着航空工业建设者的身份。老人们颤抖的手抚摸着雕塑底座,眼中泛着泪光。孙子礼貌地帮他们合影,却难以完全理解那种情感。“他们为什么这么激动?”回家的路上,孙子问我。我试图解释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人们的奉献精神,描述当年在戈壁滩上啃着窝头搞研发的情景,但语言显得如此苍白。对于从未经历过短缺的一代,“艰苦奋斗”更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非切身体验。这种精神传承的困境让我忧心:当亲历者逐渐老去,如何让年轻人真正理解铸剑为犁背后的代价与抉择?</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书房的灯光下,孙子兴奋地在电脑前整理今日拍摄的照片,准备制作一个短视频分享给同学。我则翻出珍藏多年的《中国航空工业四十年》,泛黄的书页间还夹着当年参观航空展览的门票。两种记录方式,两种记忆载体。孙子邀请我观看他剪辑的视频——无人机的俯瞰镜头穿梭于各型战机之间,炫酷的转场特效配上动感的电子音乐,最后定格在我们祖孙在歼-20前的合影。这无疑是种全新的表达,充满活力却稍显轻快,难以承载我所感受的历史厚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我独自思考着今日的所见所感。与孙子同游成飞公园,犹如在两个时代的交汇处漫步。他的知识广度令我惊叹,他获取信息的能力远超我同龄时期,但我也隐约察觉到某种缺失——对历史纵深的感知,对苦难辉煌的理解,对“为何而战”的思考。或许这不全是年轻一代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些亲历者未能找到合适的传递方式。科技的发展改变了知识传承的路径,但人类情感的共鸣依然需要面对面的交流,需要故事的温度,需要共同经历的沉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我发现书桌上多了一本笔记本,李京泽用工整的字迹记录了他对昨日参观的思考,其中一页专门抄录了航空报国精神的诠释,还附有自己的理解:“不仅要会操作无人机,更要明白谁在守护这片蓝天。”在最后,他写道:“暑假作业要求采访一位长辈,爷爷,你能给我讲讲你年轻时的故事吗?”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落在纸页上,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新的传承路径正在我们之间悄然形成——不是单向的说教,而是双向的对话;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共同的意义建构。</p> <p class="ql-block">铁翼之下,隔代的我们终将找到共同的语言。这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记忆延续,更关乎一个民族如何在飞速发展中保持精神的连贯与平衡。成飞公园里的那些钢铁巨鸟,终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我和外孙子,正在这座桥上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