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沙里的文明印记——《大唐西域记》册页的前世今生

格格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套册页由唐代高僧玄奘书写,全套共15本,分三函装盛,洋洋洒洒13万字,以瓷青纸为底,泥金字书写,单本尺寸15×42厘米,函套尺寸16×43×32厘米。历经岁月洗礼,字迹已略显斑驳,却更添历史的厚重感。尤为特殊的是,其册页后跋分别由唐太宗李世民与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这跨越时空的双重加持,更让它在文化史上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玄奘,这位唐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与翻译家,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程。他历经艰险,跋涉数万里,遍历中亚、印度等地,带回了大量佛经,并将其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著成《大唐西域记》。这部著作不仅是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更是佛教文化传播的珍贵资料。而由玄奘亲自书写的册页,无疑是对这段伟大旅程最直接、最珍贵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瓷青纸与泥金字的搭配,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瓷青纸色泽沉静庄重,泥金字则闪耀着华贵而内敛的光芒,二者相得益彰,尽显唐代工艺的精湛与审美情趣。在唐代,这种材质的运用多用于重要的典籍与宗教文献,足见《大唐西域记》在当时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5本共三函的规制,也体现了古人对典籍整理与保存的严谨态度。每一本册页都经过精心设计,尺寸适宜,便于翻阅与收藏。13万字的内容,涵盖了西域各国的地理风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为后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西域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时光在册页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这些痕迹,是历史的印记,是时光的勋章。它们见证了无数次的翻阅与传承,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而李世民与乾隆皇帝的后跋,则为这套册页增添了皇家的权威与文化的底蕴。李世民作为唐代的开创者之一,其题跋或许蕴含着对玄奘西行壮举的肯定与对佛教文化传播的期许;乾隆皇帝作为清代的盛世君主,其题跋则可能体现了对这部文化瑰宝的珍视与对历史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唐西域记》册页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们得以触摸到千年前的历史脉搏,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在当今时代,它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学术界而言,它是研究古代历史、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文化传承而言,它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每一个热爱历史与文化的人而言,它是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窗口,让我们在欣赏其艺术价值的同时,领略到历史的深邃与广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凝视这套《大唐西域记》册页时,仿佛能看到玄奘在油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听到历史的回响。它是文明的结晶,是智慧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向世人讲述着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故事,让文明的火种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燃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