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7月20号正式入伏,为近60年来最迟入伏的日期。农谚说:“晚入伏,热死牛”,预示着盛夏酷暑高温后劲足。想到此,虽说热得汗流浃背,却有些令人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 所幸今年的三伏只有30天,打破连续十年“40天长伏”的模式。而8月7号将立秋,但愿秋后会凉爽些,不要遭遇“秋老虎”。</p> <p class="ql-block"> 临近中午时分,艳阳高照。气温高达38°,据说路面高达六七十度,可以煎鸡蛋了。故而不敢外出,待在空调房里无所事事,不禁想起儿时暑期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生长在西洞庭湖区的一个小县城。那时经济落后,生活窘迫,家里称得上的家用电器只有手电筒。盛夏酷暑,主要靠手摇蒲扇或芭蕉扇,夜晚露天纳凉。蒲扇由蒲草编织而成,而芭蕉扇则是蒲葵叶制成的。它们虽不贵重,但度夏必不可少,一般不会外借。遇到有人要借,我们就用这句顺口溜来推辞:</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六月天气热又热,我的扇子借不得。虽然是朋友,你热我也热。</b></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炎炎赤日渐落西山,稍微阴凉一点。我家和街邻们一样,会用木桶提水,泼洒在家门前的街面上,一是清洗灰尘,而是降降温。之后搬出竹床放在街上,端出粗茶淡饭,通常有红薯南瓜汤或者稀粥,还有自制的“坛坛菜”,摆放在竹床上一家共享。</p><p class="ql-block"> 有时还端着饭碗游走街邻,东家夹一口菜,西家喝一碗汤。邻里关系融洽和谐,大家欢欢喜喜,其乐融融。晚饭收拾干净后,我们就在竹床上乘凉,“闪经”(扯淡吹牛),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时,县城不大,居民不多,生活简单节奏慢。街上极少有汽车,自行车都不多,晚上街上纳凉也不会影响交通的。</span></p> <p class="ql-block"> 苦夏难度,热极则反。最令人兴奋的是“打风暴”——忽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从天而降。小伙伴们一呼百应,纷纷涌上高处风口,最好是河流的大堤上,迎着暴风骤雨而欢呼跳跃——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p><p class="ql-block"> 可真凉快呀!狂风裹挟豆大的雨滴打在脸上,浑身湿透也不在乎。有的还赤膊上阵,就图个痛快。</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是我们夏天的狂欢节!</b></p> <p class="ql-block"> 盛夏的暴风雨往往来去都匆匆。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如洗,有时天边会出现绚丽的彩虹。</p><p class="ql-block"> 站着大堤上,沿着大河放眼北望,可看见六十里外的黄山头,它是安乡唯一的山头。平常看不见,雨后露峥嵘。</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才知道“打风暴”主要是受到来自海洋的台风影响,冷暖气流交汇剧烈冲撞而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儿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不仅有电扇,空调,还有丰盛的餐饮。可惜,不再有儿时一家人在竹床上吃饭聊天的乐趣和“打风暴”的痛快。</p><p class="ql-block"> 近日有台风登陆东南沿海,若它北上,老夫聊发少年狂,会在柳叶湖畔享受“打风暴”的乐趣与痛快。</p><p class="ql-block"> 儿时快乐很简单,老来简单则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