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子故里

郭少玲

<p class="ql-block">  今年六月三日,端午节假期刚过,一早我们就从南昌出发了,回家途中准备绕道去老子故里、孔子故里和泰山玩一下。行车八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河南鹿邑老子故里。</p> <p class="ql-block">河南鹿邑,古称苦县,鸣鹿 ,位于河南省周口市东北部,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处。这里是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出生地,拥有“老子故里”,“道家之源”,“李姓之根”等文化,被誉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p><p class="ql-block">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他创作的《道德经》一书,是地球上最高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鹿邑老子故里是由太清宫风景区、明道宫风景区与其他风景区组成,景点很多,我们主要参观了太清宫。</p><p class="ql-block"> 太清宫始建于西汉,到了唐代由于皇帝认为姓李的老子是他们李家的远祖,所以大肆追捧老子,扩大了太清宫的建筑规模。武则天又封了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扩建了李母庙为洞霄宫。因此,在太清宫景区就有了两个主角,一个是前部供奉的老子,一个就是后面供奉的老子的母亲。祭祀老子的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太极殿,里面供奉着老子神像。</p><p class="ql-block"> 太清宫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道家智慧。</p><p class="ql-block"> 老子被官方和道教尊为道家鼻祖、道教教主,太清宫作为祭祀老子的庙宇,是世界第一座被正史记载、官方修建、皇家保护、规模世间无二的超级庙观。</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太清宫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我们请了一个导游,由她带我们参观,能让我们了解更多人文景观和其中的历史典故。</p><p class="ql-block">走进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两个“灵溪池”</p> <p class="ql-block">  灵溪池位于太极殿前,一左一右分布在当院两侧,传说老子诞生时九龙取水浴老子,洗浴老子圣体的水,汇集而成灵溪池,所以灵溪池分别为日月之形(一个圆形、一个为月牙型)唐朝帝王拜谒老子的时候修建了灵溪池,清朝光绪年间修《鹿邑县志》时,灵溪池已湮灭了,只是转述《顺治鹿邑县志》对灵溪池的记载,说它在太极殿前。2005年鹿邑根据考古勘探结果,恢复建设了灵溪池。</p> <p class="ql-block">望月井:位于太极殿南约50米的神道上,唐朝时修建,为青砖垒砌的圆形水井,原有井台和栏杆。每逢甲子年的农历八月十五,风清月圆之时,天上的明月正好投影在水井中央,正应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诗意境。这口井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古人用古钱币投落井中,钱币在落水的瞬间,发出一种类似青蛙的鸣叫声,所以人们闲来无事,就投钱币听蛙鸣取乐。</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是太清宫主体建筑之一。该殿建于民国二年,是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汉唐础、宋拱、明檩[lǐn]条。它坐落于边长18.7米的正方形平台之上,台高0.55米,南正面有三级石阶通于台上。太极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式结构,黄色琉璃瓦顶。琉璃大脊,南龙北凤,正脊之中置兽驼葫芦宝瓶,两端饰龙头形大吻,上插剑把。垂脊饰仙人,小兽。唐时的太清宫前宫内“太极殿”位于中央,大殿前有丹桂古柏2棵,铁柱1根。据鹿邑旧时县志记载,古柏为老子亲手所植。树之纹理奇特,其一左旋,另一右转,象太极图中的阴阳二气,故又称阴阳柏;铁柱是老子做周柱下史之职的纪念物,俗称“赶山鞭”,为唐朝皇帝所立。</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前的两颗丹桂古柏。</p> <p class="ql-block">这是铁柱</p> <p class="ql-block">太清宫执照碑</p><p class="ql-block">镶嵌在太极殿正墙西侧,高0.6米,宽0.9米,碑文为楷书,满行13字,是元朝中央政府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五月一日颁布的太清宫执照碑。碑文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的保护范围,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p> <p class="ql-block">太清宫圣旨碑</p><p class="ql-block">太清宫圣旨碑现在保存完好,嵌于太清宫太极殿前右侧槛墙内。石碑高0.60米,宽0.96米,为青石刻成,是是元朝中央政府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1261)为保护太清宫颁布的旨令。</p> <p class="ql-block">  九龙井位于太极殿东侧。旧传九龙井共有九口,今仅存一口,井口用青石板覆盖。今存九龙井口以上青石刻成的井口饰件(也叫做井头)一件,存放于太清宫院内。该饰件为一块完整的青石雕凿而成,高52厘米,厚23厘米,内径50厘米,整体为圆形覆盆状,上小下大,通体阴雕六条竖线,把饰件(其作用同栏杆)分为均等五部分,呈一花瓣形,外表高浮雕九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棵楮树,又名构树。相传这棵树是老子亲手所植。因为当时书写用竹简,当地竹子稀少老子发现楮树的树皮可以代替竹简写书,便种了这树。农历3月15日老子母亲生日前后树上会冒出白色烟雾,每次持续时间10天左右。所以,老百姓认为是老子的母亲李母显灵,纷纷前来烧香跪拜、祈福纳祥。</p><p class="ql-block">(这里有珍贵的影像资料,游客点击屏幕即可观看。)</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两尊重要的馆藏碑:大唐碑和大宋碑。</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道德经》注碑</p><p class="ql-block">该碑全称为"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 碑文系大唐开元神武皇帝玄宗李隆基对老子《道德经》的释文,立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碑高3.70米、宽1.20米·厚0.36米。半圆形碑首·官身。</p> <p class="ql-block">大宋碑</p><p class="ql-block">大宋碑即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位于太清宫东路北。该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碑身几乎沉在地平面下。碑头完好,碑面破坏严重,很难看清碑文,龟趺[fū]头部受伤。碑文记载了宋真宗赵恒来鹿邑朝拜及重修太清宫的经过并描述了修复后的宏大规模和壮观气势。</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来到了三清殿。</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位于太极殿后,距离太极殿约百米,是太清宫中最大的殿宇,高33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重檐庑(wǔ)殿顶仿宋风格的宫殿建筑。于2007年修建,因殿内供奉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而名。大殿坐落于台基之上,前有宏阔的遗址广场,高敞华丽。</p> <p class="ql-block">  老子故居,占地36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仿汉风格,分主仆院落、山体和水系,宅院溪水环绕与日月池、望月井水系相通,可谓灵池清澈,六气平和,向人们再现了春秋末年老子在此生活的场景和社会风貌。现在为长军古陶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老子故居前拍了照片作为留念。</p> <p class="ql-block">走进老子故居大门,这是一个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大树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军古陶瓷博物馆</b><b> </b>唐代造像常阳天尊</p><p class="ql-block"> 相传"常阳天尊"指春秋未年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传说中又称"太上老君"。因唐代皇室姓李,故追认老子李耳为先祖,奉其为玄元皇帝。唐代道教极其兴盛,兴建道教宫观,塑道教造像,一时成为风尚,</p><p class="ql-block"> 常阳天尊像塑造于唐开元七年(719),通高3.15米,像高2.15米,由石像、底座、基座三部分组成。石像以青灰石雕造,底座和基座以青灰色石灰岩制成。天尊头戴莲花形冠,面相丰颐,细目微眯,长髯垂胸,神态安详慈和,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p><p class="ql-block"> 常阳天尊石像右手执扇和拂尘,左手凭几而放。身着宽大道袍,盘坐于长方形石座之上。底座正面刻天尊像铭并序计二十二行。</p><p class="ql-block">由于常阳天尊被世人公认为是道教的"始祖",老子的真身。但实际上,常阳天尊是道教中的三清之一,在道教中的地位非常高,常阳天尊是道家天地本初、营运始末之神,掌管生灵、玉帝、伏羲等人所处的时代,是道教传统信仰的至高神。而"老子"的真实身份是一位哲学家、道家思想的创立者。</p> <p class="ql-block">老子居住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部分陶瓷展品.</p> <p class="ql-block">这个高大的牌坊上写着:洞霄宫,这里是祭祀老子母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凌霄宫 圣母殿</p><p class="ql-block">现存的圣母殿是一座民国初期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清代硬山造,灰筒瓦盖顶,灰大脊,正脊为南龙北凤,两端饰龙头形大吻,现存无宝瓶,有檐柱无斗拱,覆盆式青石柱础,板门,木棂[líng]窗,位置在太极殿北一里处。常年烟火不断,十分兴盛。据说最最鼎盛时期,是唐武则天称帝之时,被封为天后殿。殿里供奉的是三位老母:中间为道家之祖——老子的母亲、左侧是儒家之祖——孔子的母亲,右侧是佛家之祖——释迦牟尼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娃娃殿:是洞霄宫的附属建筑,和圣母殿属于同一时期建筑,主祀主管生育的神灵。娃娃殿内两旁是娃娃山,山上有造型各异的泥娃娃。民间传说,没有孩子的人在此烧香祷告三声过后,在娃娃塑像前走三个来回,再去摸一下娃娃像,便可领受神的赐福,就会怀孕喜得麟儿,生个满意的宝宝,当然这只是过去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三御碑,也叫“先天太后之赞碑”,是太清宫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和前宫的宋碑一样,它也是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拜谒太清宫时留下来的。这块石碑由宋真宗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故名“三御碑”。这块石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宏,碑文的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仅腐蚀了几个字。</p> <p class="ql-block">先天太后墓</p><p class="ql-block">此墓建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二月,唐高宗李治偕武则天朝谒老君庙,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追封老子母亲为先天太后,并诏令对李母墓进行整修,更名为先天太后墓,墓碑文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题。</p> <p class="ql-block">太一元君殿</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我们来到河南鹿邑,走进太清宫,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香火鼎盛的年代,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道教氛围和深邃的文化底蕴。从老子故里到李姓根脉,从三改县名到千年文脉,鹿邑:这座古城诠释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密码:尊重历史,方能守正创新;根植文化,方能面向未来。鹿邑以老子思想为底色,以李姓文化为纽带,正书写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崭新篇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