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旋律遇见课堂:听王崧舟《遇见白娘子——<中国民间故事>》课有感

宋美慧

<p class="ql-block"> 一曲《千年等一回》的前奏响起时,西湖的烟雨仿佛浸漫了整个培训的礼堂。王崧舟老师的《遇见白娘子——&lt;中国民间故事&gt;整本书阅读》的读点探究课,像一场精心编织的文化锦缎,把民间故事的肌理、人性的光辉与教学的智慧,一针一线绣进了每个听者心里。这不仅是一堂阅读课,更是一场关于美、关于传承、关于真善美的精神漫游。</p> 诗意  让民间故事文化在旋律里流淌 <p class="ql-block">  课堂从熟悉的旋律开始,又在同样的旋律中结束。《千年等一回》的歌词里藏着故事的密码——“西湖”“断桥”“千年修行”,王老师没有急于揭晓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旋律中猜测、联想,仿佛把一颗文化的种子轻轻放进他们心里。这种“以乐引文”的设计,恰似为课堂打开了一扇诗意的窗,让学生在音乐的浸润中自然走进白娘子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当课堂行至尾声,旋律再次响起时,学生心中的白娘子早已不是模糊的传说,而是有血有肉的“蛇仙”。此时的音乐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与文本、与情感共振的纽带,让“千年守望”的文化意象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这种首尾呼应的诗意,让课堂有了余韵悠长的美感。</p> 美育  在形象演变中看见人性之光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课,最动人的是对“美”的层层挖掘。他没有停留在“白娘子是善良的”这种表层认知,而是带着学生追溯白娘子从《西湖三塔记》中“杀人取心的蛇妖”,到《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有真情的蛇精”,再到现代版“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蛇仙”的演变轨迹。</p><p class="ql-block"> 在分组研读“过端午”“盗仙草”等情节时,学生通过填表格梳理关键要素,亲手触摸白娘子的“善良”(施药救人)、“勇敢”(独闯昆仑)、“忠贞”(永守誓言);在对比不同版本时,他们发现:民间故事的演变史,其实是劳动人民对“理想人性”的雕刻史——剔除凶残,保留真情,最终让“美”与“善”成为故事的灵魂。这种美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文本细节中自己发现:真正的美,是人性里的光。</p> 具体 于细微处见教学真功夫 <p class="ql-block"> 这堂课的“落地感”,藏在无数具体的设计里。王老师让学生“读一读:指定小标题” “分一分:情节段落” “填一填:要素表格”,看似简单的任务,实则是在搭建“信息提取—梳理—分析”的阶梯。当学生在表格里写下“过端午: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吓死许仙”时,他们不仅在完成任务,更在学习如何“读懂故事”。</p><p class="ql-block">‍ 最妙的是那个开放性问题:“雷峰塔倒时,许仙是活着还是已离世?”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学生心中,激起学生的深层思考。在交流讨论中,民间故事的“留白之美”被悄然领悟。这种具体到“一句话、一个表格、一个问题”的设计,让深度学习有了支点。</p> 寻美   让美好在故事流转中实现 <p class="ql-block">  当课堂行至尾声,王崧舟老师轻轻抛出一个温暖的任务:“许仙凡人寿命,但仍想再见白娘子一面,他该如何向吕洞宾求救?”这个小练笔,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心中对“美好”的想象之门。孩子们化身为许仙,在字里行间倾诉着千年相伴的情分,未曾说尽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稚嫩却真挚的文字里,藏着的正是民间故事最动人的内核——对真善美的执着向往。王老师没有限定“求救理由”的框架,却让每个孩子在角色代入中,自然而然地触摸到“忠贞”“感恩”“坚守”的分量。当孩子们笔下的许仙向着吕洞宾深深作揖时,他们不仅在续写故事,更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相信美好、追求美好”的种子。这便是寻美的意义:让民间故事里的理想人性,在孩子们的笔尖生根,在心灵深处绽放。‍</p> <p class="ql-block">  这是本次培训王老师上得最后一堂课,舍不得、没听够、王老师讲课的风范,就像那《千年等一回》的旋律——初听时节奏欢快,如春风拂面;细品时却见从容深邃,字字珠玑里藏着对文本的通透解读;转折处又显灵动巧妙,一个问题、一句引读便让思维的涟漪层层扩散,既带着学者的严谨厚重,又不失师者的循循善诱,那股浸润人心的力量,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忽然懂得,好的教学就像白娘子的故事,既要扎根文本的“实”,又要有文化浸润的“虚”;既要让学生看见知识的“形”,更要让他们触摸到人性的“魂”。这,或许就是王崧舟老师带给我们的最深启示。</p> <p class="ql-block"> 十五组宋美慧</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