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铭新,2010年毕业于渭南师范学院,竞存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注重因材施教,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对待学生耐心细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深受学生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动形象的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始终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让一个同学掉队”为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物理的世界里畅游,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p> 教育,一场温柔的双向奔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手机相册里,一张特殊的合照静静躺在2025年的时光褶皱里,模三考试刚落幕的那个晚自习,三个学生趁着课间十分钟的空隙,悄悄用我的手机定格下青春的笑脸。等我发现时,晨光已漫过窗台,惊讶与疑惑如潮水般瞬间将我淹没。看着无需解锁就能拍照的OPPO手机,我一时哭笑不得。但上课铃已在走廊尽头敲响,理智让我迅速将这件事暂且封存——物理课容不得半点分心,有些答案,或许需要课后慢慢寻找,就像等待春芽在晨露里舒展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课后的追问与抉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追问之下,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其中一个学生挠着头,露出不好意思的笑:"老师,没经过你同意就用手机,我们知道错了,你不会生气吧?"我低头看着手中的成绩单,77分、64分、66分,三个数字在阳光下微微发烫,仿佛能触到他们笔尖划过试卷时的紧张。抬眼望向眼前三张写满忐忑与期待的脸庞,中考倒计时的数字正在墙上不停跳动,红底白字像悬在心头的小钟。如果此刻严厉斥责,或许会在他们心里投下阴影,不仅影响复习状态,更可能在师生之间筑起一道冰冷的墙。我想,家长们若知晓,也定希望大事化小,让教育的温度先于规则的棱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教育直觉里的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虽然如今只是代课老师,不再像担任班主任时那样时刻守护学生的衣食住行,但那些年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span>“</span>教育直觉<span>”</span>,早已化作本能。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里的话语突然在耳畔回响:<span>“</span>教育学生,莫站在对立面发号施令,而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从真善美的角度,引导他们思考<span>"</span>我们需要什么<span>""</span>怎样做会更好<span>"</span>。"那一刻,"包容"二字如同破晓的光,驱散了我心中的犹豫,让我想起掌心曾接过的无数个类似的瞬间——那些需要俯身倾听的少年心事,从来不是靠说教就能抚平的褶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记忆里的交警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让我想起多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下午。西安城北客运站的交警亭里,我见到了失踪三天的学生。他翻墙离校,身无分文,硬是从富平骑着自行车,一路颠簸到西安,车胎磨出的纹路里还沾着异乡的尘土。当他扑进我怀里痛哭,声嘶力竭地喊着不想见那站在亭外的父亲时,我紧紧抱住这个倔强又脆弱的孩子,掌心触到他后背的汗湿,心疼得说不出话——那是比成绩单上的数字更沉重的重量,需要用岁月慢慢焐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同桌用餐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为了帮助他重新融入校园生活,我特意安排他与我同桌用餐。从最初的沉默抗拒,到主动帮我打饭时指尖的试探;从逃避谈及家庭,到愿意在操场夜谈时,望着星空说出内心的委屈。我一遍遍告诉他,有些家庭的矛盾,我们或许暂时无力改变,但至少可以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就像照顾一株被风雨吹斜的幼苗。不知从哪一天起,我惊喜地发现,他眼中的阴霾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期待与热爱,连打饭时都会哼起不成调的歌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教育的真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年后我才明白,成年人对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包容和兜底。就像春日里的泥土,默默承托着种子的重量,哪怕破土前有漫长的黑暗,也要让他们知道,脚下永远有可以回归的温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暮色中的鼓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思绪回归当下,晚饭后的校园沐浴在温柔的暮色里,西边水池的睡莲正合拢粉白的花瓣。我在池边找到了那个腼腆的女孩,将二模三模的物理试卷摊在石桌上:"你看,两次都突破60分了!"我笑着指给她看,"我猜,这和你身边两位总讨论电路图的伙伴脱不了干系。与优秀同行,自己也会不自觉向上生长。<span>“</span>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藏着两簇跳跃的火苗,那是被认可、被信任的喜悦,在暮色里一闪一闪,如同当年那个在操场夜谈的少年眼中重燃的星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永不落幕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的故事,永远没有剧终。曾经作为班主任,我是举着火把照亮前路的引路人;如今作为代课老师,我是并肩同行的陪伴者。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的教育片段,如同播撒在春天里的种子,在不同的校园、不同的岗位上,持续生长、开花。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我们从前辈手中接过温暖的光,再将这份光亮,轻轻传递给更多年轻的生命,让希望与爱,如同校园里的香樟,在年轮中生生不息,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