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问】伏日是怎么计算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b>【答】</b>伏的日期是按照(天)干(地)支来推算的。</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称为“天干”,而将“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称为“地支”。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按序将天干中的一个字与地支中的一个字相互搭配,共有60种组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甲子”。干支最早用来纪日,后用来纪年、纪月、纪时。</p><p class="ql-block">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的十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初庚的中伏;立秋后初庚起的十天为末伏。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p><p class="ql-block"> “热在三伏”。“三伏”恰在小暑和大暑节气之间,确实是盛夏酷暑时节。这一时节,全国多地都会开启“蒸烤”模式。</p><p class="ql-block"> 三伏还有公伏、母伏区别。它是根据入伏的农历日期区别的。如果入伏当天是农历的单数日,那么这一年被称为“公伏”:反之,如果入伏当天是农历的双数日,那么这一年则被称为“母伏”。在古代,人们将单数视为阳,代表雄性,而双数视为阴,代表雌性。</p><p class="ql-block"> 民间有俗语“公伏凶,母伏爽”,意味着公伏通常比较炎热,而母伏则相对凉爽。此外,还有说法认为“公伏”的天气晴热少雨,而“母伏”则雨水较多,给人以湿热的感觉。不过,这仅仅是经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