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亲孙玉波(曾yong名孙毓波,笔名鲁滨),1925年8月15日(农历6月26日)生于山东省福山县西宋洲村。1943年参加革命,1946年入党。1948年鞍山解放时任中共鞍山市委调研室第一任主任,曾任鞍山中苏友好协会秘书长、鞍山市铁东区副区长、鞍山第三机床厂厂长等职。1984年离休,享受地专级政治生活待遇。1999年2月24日病逝,享年74岁。</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一生忠于党的事业,勤勤恳恳为党和人民工作,在领导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勤奋敬业,成绩斐然;蒙冤受辱、身处逆境,也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经过几十年的艰苦磨砺,父亲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历经风雨、百折不挠,终于成长为一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热爱家庭,疼爱孩子,从小就教育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并以大量藏书和收藏、书法爱好给我们品德和知识的熏陶。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一生爱好收藏,几十年如一日,以大量原始收藏品记录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也留下一个时代的印记。这里,仅将父亲保存下来的部分历史资料和历史照片整理编辑,作为对我亲爱的父亲的永久怀念!</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篇 投身革命即为家</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1948年)</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日寇的铁蹄践踏着苦难的中华大地,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正在哈尔滨大陆日语学院读书的18岁的孙玉波,放弃了小康家庭优渥的生活,毅然离家出走,回到家乡山东烟台参加了革命,投身到中华民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火热斗争中去。</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1月,他受党组织委派,在福山县四区浒口小学任教,利用高小教师身份进行抗日宣传;1944年7月,任福山县宅院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并参加敌后武工队工作;1945年3月,任山东省福山县青年救国会宣传委员,直至日本投降。父亲投身革命即为家,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火红的青春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和考验。</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1943年11月,孙玉波由哈尔滨离家出走到关内抗日,临行前向亲友告别,摄影留念。</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各解放区派了大批干部前往东北。1946年1月,父亲孙玉波被党组织派到东北解放区,任松江省政府教育厅秘书。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一生。</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战争初期,父亲先后在松江省苇河县石头河子区担任民运工作队队长、后任中共松江省苇河县庆阳区委书记。</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为1946年父亲从山东解放区到达哈尔滨后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3月,父亲奉命调往东北解放区,历任松江省政府教育厅秘书、松江省苇河县石头河子区民运工作队队长、苇河县庆阳区区委书记等职。图为时任庆阳区区委书记的孙玉波,1947年8月摄于松江省亚布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当时解放区干部的供给证</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9月至1948年5月,父亲随老政委邹问轩</b><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span><b style="font-size:22px;">同志调往南满地区开展土改工作,先后任安东省赛马县土改工作团第三队队长、中共安东省孤山县凤窝铺区委书记。按照我党土地改革政策,发动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劳动致富。</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注:邹问轩,邹韬奋之弟,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之叔,1948年鞍山解放时为第一任鞍山市委书记,文革前任黑龙江省秘书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为父亲组织召开的“孤山县土改发家动员大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的东北解放区,为防止国民党反动派和土匪破坏捣乱,在各个交通要道都设有哨卡,需要凭路条、护照通行。下图即为当时东北解放区的护照(1947年7月,孙玉波任庆阳区区委书记时的护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1947年11月,孙玉波从苇河县前往哈尔滨公干的护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解放区的资源所限,当时的解放区干部实行供给制,吃穿用等一切日常生活所需均由政府配发,当然只能满足最低水平的生活必需品。下图为当年解放区干部的供给证(1945年,山东省胶东区政府发,使用人:孙玉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区干部供给证(1947年,松江省苇河县民主政府发。使用人:孙玉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孙玉波的解放区干部供给证(1948年2月安东省政府财政厅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孙玉波的解放区干部供给证(内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适应武装斗争的需要,当时解放区干部会配备武器,但必须有解放区政府发给的枪证。下图即为孙玉波的枪证(1946年5月,松江省政府签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孙玉波的枪证(1946年8月,松江省主席冯仲云签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孙玉波在鞍山工作时的枪证(1948年12月,鞍山市公安局签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孙玉波1950年时配枪的枪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孙玉波在东北工作期间的几位警卫员,其中张廷玉后任中共鞍山市委副书记、鞍山市政协主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摄于1948年5月4日。孙玉波时任安东省赛马县土改工作团第三队队长、中共安东省孤山县凤窝堡区区委书记。此片拍摄后父亲即寄给山东家乡的母亲(我的祖母),以免亲人惦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拥军优属是我党我军历来的革命传统,我父亲参加革命后,我的奶奶王连杰即为革命工作人员家属(当时爷爷已去世),在山东家乡受到政府各方面的照顾和优待。下图即为当年山东省政府发给我祖母的革命工作人员家属证(1950年6月,山东省主席康生签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孙玉波的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1946年3月,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发)。该会会长是抗日将领李兆麟将军。</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篇 当年忠贞为国酬</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48-1960年) </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中共辽南地委书记杨春茂暂兼鞍山市委书记。同年6月,省委决定正式组建中共鞍山市委,邹问轩同志任鞍山市委书记兼卫戍区政委,父亲孙玉波为第一任市委调研室主任。主要负责人口状况调查和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工作(鞍山市委的第一枚公章“中国共产党鞍山市委员会”就是父亲找人刻制的)。</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鞍山刚解放时,我党急需干部,市委决定在工人中培养一批干部。1948年11月,中共鞍山市委举办了第一期干部培训班(即中共鞍山市委党校的前身),父亲孙玉波从鞍山市委调研室主任调任干训班指导员。1949年1月,又以鞍山职工总会名义举办了干训班,杨克冰(即鞍山人习惯称之的杨大姐)同志兼任干训班主任,父亲孙玉波和路政同志任副主任。两期干训班共培训707人,为解放初期干部奇缺的鞍山市和鞍钢提供了一批急需的干部资源(我母亲刘素荣为第一期干训班学员,并在此与父亲相识相爱,后结为伉俪)。</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鞍山市委第一期干训班干部和学员名册(1949年1月),名册中的绝大多数同志后来都走上了鞍山市和鞍钢公司的各级领导岗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鞍山市委第一期干训班全体学员与教师合影(1949年1月10日摄于鞍山)四排左一是父亲孙玉波,前排左六是我母亲刘素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鞍山职工干训班工作人员合影(1949年3月3日摄于鞍山)。前排右一是父亲孙玉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第一期市委干训班学习期间,共同的革命理想让父母亲走到了一起,从相识、相恋到相知,最终成为相濡以沫、相伴终生的革命伴侣。下图为父亲孙玉波与母亲刘素荣订婚合影(1950年3月25日摄于鞍山天芳照相馆)</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父母亲于1950年6月22日举行婚礼。但父母的“爱情撞上了战争”,两天后,1950年6月24日,新婚的母亲刘素荣便告别丈夫,前往沈阳军区后勤部报到,义无反顾地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了。</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母亲的结婚证书(1950年5月10日,鞍山市人民政府发,夫妻双方各一份)。</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元旦,领导特批新婚燕尔的刘素荣回鞍探亲。图为父母合影。照片背面父亲用钢笔注释:“捎给俺妈。毓波素荣合影。素荣参军后和毓波欢聚团圆年。1951.1.1”</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2月24日,父母亲的“第一个作品(父亲笑称)”——我,出生,因鞍山时为共和国钢都,我在家谱中为“元字辈”,父亲为我起名“孙元钢”,1961年,我在读小学三年级时改名为孙志钢。下图为1952年8月3日元钢五个月时与父母合影。原片背记“寄给奶奶存”。</b></h1> <h1> <b>1949年6月,中共鞍山市委根据党中央指示,着手领导恢复鞍钢生产的工作。依中苏两国协议,苏联将派专家来鞍帮助鞍钢恢复生产。为做好苏联专家接待和联谊工作,中共鞍山市委决定成立鞍山市中苏友好协会,市委宣传部长赵君哲任会长,孙玉波任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为中苏友好和鞍钢恢复生产做出了特殊贡献。</b></h1><h1><b>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2月14日,鞍山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六次会议决定成立“鞍山市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与中苏友协合署办公,孙玉波兼任秘书长,为抗美援朝征兵动员、宣传群众和后勤保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b></h1><h1><b> 1953年5月至1957年6月,父亲孙玉波任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时事文化处负责人,其间在中共中央第一中级党校学习一年。</b></h1><h1><b> 1957年7月至1960年2月,父亲任鞍山市铁东区副区长,在那个火热的大跃进年代里分管工业工作。刚刚经过1956年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区办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一无厂房、二无资金、三无人才,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父亲上依靠区委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尽职尽责、励精图治,辛勤工作,很快就将区办工业办得有声有色。</b></h1><h1><b> 在建国初期的若干年里,父亲在党安排的各个领导岗位上,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整党整风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项工作,尤其在促进我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往来等事业中,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为1949年8月至1954年5月,父亲任鞍山中苏友好协会总干事、秘书长、党支部书记。下图为时任鞍山市中苏友好协会秘书长的孙玉波(摄于1949年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1950年孙玉波于鞍山市中苏友好协会办公室(苗明摄)</b></p> <h3><b>图为孙玉波任鞍山市中苏友好协会秘书长时的工作证。</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10月1日,父亲应邀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国庆观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下图为天安门观礼台的观礼证。</b></p> <h1><b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10月5日,中苏友好协会第一次全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孙玉波参加了会议。下图为全体代表与会长刘少奇、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合影。二排左八为全国人大委员长兼中苏友好协会会长刘少奇,前排左八为父亲孙玉波。</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1950年10月5日,孙玉波在中南海怀仁堂参加中苏友好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的请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父亲参加鞍山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的入场券(1952年1月15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父亲接待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来宾时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常务书记、1953年斯大林加强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比利时妇女领袖、世界和平知名人士布伦姆夫人来鞍,下图为孙毓波秘书长陪同时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父亲参加慰问抗美援朝志愿军代表团宴会的请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5月至1956年7月,孙毓波任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时事文化处负责人。下图为孙玉波在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工作时的工作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7月至1957年7月,组织上送孙玉波到省会沈阳中共中央第一中级党校脱产学习一年。下图为孙毓波在中共中央中级党校学习的毕业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任鞍山市铁东区副区长期间主持铁东区群众大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值事业巅峰,意气风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父亲孙玉波(1958年5月摄于北京天安门)</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篇 高天滚滚寒流急</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60-1976年)</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57-1959年,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大跃进的高潮时期,32岁就任鞍山市铁东区副区长并主抓工业的父亲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区工业“处于雏形阶段,无厂房,缺资金,更没有管理人才和干部,应该说是白手起家,从头做起。玉波同志担此重任,可谓重任在肩,工作十分繁重。他辛勤工作,尽职尽责,励精图治,力求发展,使得区里的工业工作大有起色”。(摘自时任铁东区副区长的孙景大《怀念玉波同志》)”</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可惜好景不长! 1959年的庐山会议错误批判了彭德怀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随后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反右倾”运动。父亲孙毓波性格耿直率真,刚正不阿,在党的会议上敢于仗义执言,终因“袒护右派分子,同意彭德怀观点,反对大炼钢铁”等莫须有的罪名,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予以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行政降六级、下放农场劳动改造,从副区长一下子变为饲料粉碎工。面对如此不公正的待遇,父亲尽管有一肚子委屈,却对党毫无怨言,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一切。</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从1960年2月至1962年7月,任劳任怨地在农场劳动改造了两年零五个月。</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8月,根据党中央有关对错误处理的同志实行甄别的指示精神,组织上为父亲做了部分甄别,解除劳动改造,恢复党组织生活,重新安排工作。在铁东区政府安排了一个副科级的岗位——铁东区手工业联社副主任。父亲在管理手工业者的岗位上与修鞋、修表、做眼镜等老工匠、老师傅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使得这一阶段的区手工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手工业联社工作期间,他亲自下到钢锋刃器厂车间和工人、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终于使得鞍山生产的“钢锋牌”菜刀走出了国门,出口换汇。</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为孙玉波任区手工业联社副主任的工作证。</b></p> <h1><b> 正当父亲在手工业管理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之时,高天上又一股寒流迅猛袭来,一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浩劫开始了。1966年8月至1968年底,父亲又一次被关进牛棚,和许多老干部一样,被当做“走资派”,戴上高高的尖帽,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批斗、游街,身心再一次受到严重摧残。(注:走资派是对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简称)。<br></b><b> “屋漏偏遇连阴雨,寒冰雪上又加霜”。政治上的冤案未解,身体上又遭病痛折磨。1962年8月至1968年8月,父亲患胰腺炎、胆管炎、胆汁血症,做了两次大手术,险些丧命。然而,面对病痛,父亲依然乐观以对,有一次护士为他换药时问他疼不疼,他强忍疼痛微笑着说,没关系,只当是鬼子给我上刑了!</b></h1><h1><b><br></b></h1><h3><b>下图为鞍山市第一医院当年出具的“病情介绍”(原件)。</b></h3><h3><br></h3> <h1><b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中经过“清理阶级队伍”,“全国山河一片红”之后,根据毛主席“最高指示”,先后有一批老干部被解放出来。父亲也被解除了批斗,回到家里。1969年底,又开始了干部“走五七道路”。父母亲带着全家老少三辈七口人,上到70岁的外祖父,下到刚满3周岁的小弟,在那年冬天最冷的腊八之日,来到盘锦垦区新建农场安家落户。到达目的地才知道,我家的住房竟然是原来的猪舍,刚把猪赶出去,我们家就搬了进去。</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的盘锦被称为“南大荒”,吃水都非常困难,夏天喝的是“鸭子汤”(泡子里的水,一边是鸭子在里面浮水觅食,一边挑水到家喝水做饭)。冬天是凿冰化水:先把冰面凿开,再用麻袋把冰块背回家,在灶坑里添上柴火(盘锦的柴火就是稻草),把冰块放到大锅里,烧火化成水,让泥沙沉淀后再喝水、煮饭。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下放农村的艰苦生活,父亲不仅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反而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1971年冬,在我家房后的水渠里凿冰,用麻袋背“水”的情形。父亲在这张照片背面写的一段话“盘锦艰苦乐趣多,冬季背冰化水喝”。</b></p><p class="ql-block"><br></p><h1><br></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从1960年到1972年,十几年身处逆境,父亲都默默地承受着,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丝抱怨,他用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中的“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自勉,用毛主席名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支撑着自己的信念。冤屈、挫折、苦难、病痛,劳改、抄家、批斗、流放,丝毫没有动摇这名老共产党员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忠诚,忠贞不渝,初心不改,始终如一!并时时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对待眼前发生的一切。他坚定地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严寒挡不住暖流,历史的车轮只能滚滚向前!</b></h1><h1><b style="font-size:22px;">1972年9月,随着党的干部政策的落实,我们全家从盘锦农村重新回到了鞍山市。父亲被重新安排了工作,任铁东区工业局工业组组长(股级干部),直至1978年5月。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父亲在盘锦农村走“五七”道路时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父亲回城后在烈士山顶俯瞰鞍山,这个他曾经为之奋斗几十年的第二故乡。</b></p><p class="ql-block"> </p> <h1><b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篇 大地微微暖气吹</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77-1985年)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10月的粉碎“四人帮”,1979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接踵而来的改革开放,一阵阵春风频吹,也使获得解放的父亲重新焕发了青春。他欣然命笔写道:“壮士不愁双鬓老,桑榆仍是好时光”。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6月至1981年5月,父亲先后任铁东区铆焊厂厂长、鞍山农机厂副厂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父亲都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挥洒汗水,发挥才干,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5月,父亲被任命为鞍山第三机床厂厂长,(后第三机床厂改为鞍山市劳改支队,厂长改为支队长。其后又改为鞍山监狱)。父亲上任时,该厂亏损245万,在他和全厂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下,不到两年便扭亏为盈。1983年11月,父亲被聘为劳改支队顾问,直至1985年5月离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篇 满目青山夕照明</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86-1999年)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5月,父亲正式离休。但对于一个无论是坦途还是逆境,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一生都不懈地为党的事业勤奋工作的父亲来说,离休,不过是他毕生追求的一个新的起点。离休后的十三年,父亲以他的忠心和赤诚,用他的才华和智慧,书写着一名老共产党员人生最后的辉煌。</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86-1989年,应聘到铁东区政府做区志顾问,主编和参与编辑《铁东区志》、《铁东年鉴》、《铁东区组织史》。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87年任司法局“关心下一代协会”会长,并组建了“两劳”分会。1990年,到铁东区第四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并获市户口普查先进个人。1991年,为市老干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团成员,多次到基层开展调研工作并写出多份调研报告。1991年末,到劳改大队三大队帮助工作,先后清欠135万元,为支队低价收购钢坯1300吨。自1987年开始,先后担任市直机关老干部宿舍“自管会”主任、居委会治保主任、和平街道房子教员、钢都小学校外辅导员。</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离休后的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他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习,参加了书画函授班,积极参加辽宁省和鞍山地区老年书画活动,多次获奖,并成为“千山诗社”社员和鞍山市诗词学会首批会员。 有谁能想到,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考验,经历过多次艰难困苦磨炼,历经沧桑又拖着病驱的老人,他的晚年生活竟然如此丰富多彩,如此乐观向上,如此充满着浓浓的正能量。写到此处,我不禁想起叶剑英元帅那句著名的诗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鞍山市铁东区政府的聘书。</b></p> <h3><b> 下图为离休后的父亲和母亲刘素荣。</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父亲的书法作品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发表的书法作品</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99年2月24日,我们最敬爱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在与他告别的时刻,鞍山监狱全体干警以人民警察的崇高敬礼,向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的父亲做最后的告别。</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走后,我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这样两份遗嘱: 一份是关于家事的遗嘱, 另一份是关于丧事从简的遗嘱:“一、丧事要简而又简。不要通知亲友,不要扎灵棚,不要奏哀乐,不要烧香焚纸,不要收礼金,也不要扎白腰带子;二、不留骨灰,遗体若有医疗需要,要什么就取什么;三、请组织上帮忙进行火化。单位不要来许多人,以免影响工作。子女可以披戴黑纱三天。此嘱,务必落实。”</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遵照父亲的遗嘱,我们来到父亲生前所在鞍山监狱,将父亲最后一个月工资代他缴纳了最后一次党费,将父亲丧事中亲友们送的礼金4万元全部交给了党组织。鞍山监狱党委郑重决定,设立“孙毓波奖励基金”,奖励在公安司法战线作出突出贡献和牺牲的干警。当年的《辽宁日报》对此事做了详细报道。</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辽宁日报》的报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鞍山日报》的报道</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平静地走了。他的身后,没留下任何物质财产,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一生酷爱读书,也喜欢藏书。文革前父亲的藏书就有数千册,他将所有藏书都像图书馆一样分了类,登了记,编了号,盖上章,并亲手精心制作了《家庭藏书目录(全三册)》。(在他珍藏的书籍中,有一套《毛泽东选集》,这是后来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同志送给他叔叔邹问轩,邹问轩又转送父亲的。) 父亲的读书习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父亲丰富的藏书给我们以良好的家庭环境,我们几个子女都受益匪浅。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父亲珍藏的《毛泽东选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父亲亲手制作的《家庭藏书目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风华正茂的父亲孙玉波</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亲孙玉波,一名历经沧桑和磨难的老共产党员,“清风两袖去,洁如玉壶冰”,用他走过的七十四年历程,以他的正直、勤奋、执着和清廉,在他的历史上端端正正地书写了两个大字——“忠诚”!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对伟大祖国的忠诚!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历尽劫波,艰难玉成!</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亲爱的父亲,您是我们人生的楷模,我们永远爱您!</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撰稿、编辑:孙志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资料收藏:孙玉波 、刘素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资料提供:孙志强、孙小波、孙志明、孙志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7年12月12日初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廿六)修改于北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