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读书报告

美友318617

<p class="ql-block">近期拜读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施良方、崔允漷教授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span>一书。这本书旨在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理论体系。施良方先生在本书中整合了国内外教学研究成果,系统阐述教学的基本原理、核心策略及研究方法。主要围绕三大核心部分展开:</p><p class="ql-block">1. 教学原理:</p><p class="ql-block"> 理论基础: 探讨了教学理论的性质、功能、研究范式,及其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强调了教学理论的实践指向性。</p><p class="ql-block"> 教学目标论:系统分析了教学目标的含义、价值取向、分类体系,以及教学目标设计、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要求。</p><p class="ql-block"> 教学过程论:深入剖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基本矛盾(教与学、个体与群体)、基本阶段(如激发动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评价)及其内在规律。对“教学认识论”进行了重点阐释。</p><p class="ql-block"> 教学主体论: 聚焦于教师与学生。探讨了教师角色的演变(知识传递者、引导者、促进者等)、专业素养要求(知识、能力、伦理)、师生关系的性质(主导-主体关系、主体间性)及其构建策略。</p><p class="ql-block">2. 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 教学方法:系统梳理了中外主要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分析其理论基础、操作程序、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强调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特点进行选择和组合。</p><p class="ql-block"> 教学组织形式: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及其变式(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现场教学等组织形式的特点、优缺点及选用依据。探讨了课堂座位安排、分组策略等具体问题。</p><p class="ql-block"> 教学媒体与技术:介绍了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教科书、板书、模型、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的特性、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选择与应用原则。关注了技术对教学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课堂管理策略:重点讨论了课堂规则与程序的建立、课堂环境的创设(物理环境、心理环境)、问题行为的预防与干预策略(行为矫正、人本主义方法等)、时间管理技巧等,旨在营造积极、高效、有序的学习氛围。书中详细阐述的‘预防性课堂管理’策略(如清晰明确的规则程序、积极的物理/心理环境营造)让我联想到初中班主任的做法。她开学第一周就带领全班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并设计了积分奖励墙。这并非单纯控制纪律,而是如书中所言,旨在‘建立积极的学习共同体’。但是初中的社会老师主要依赖批评惩罚,课堂氛围紧张,同学们的兴致都不高,导致效率低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书中强调的‘管理服务于教学’和‘积极引导优于消极控制’的理念。未来我若成为教师,会优先考虑建立基于尊重和共同责任的课堂规则,积极的引导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p><p class="ql-block"> 教学评价策略:阐述了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激励、调控等)、类型(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常模参照、标准参照)、方法(测验、观察、问卷、档案袋评价等)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强调评价对改进教学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3. 教学研究:</p><p class="ql-block"> 教学研究概述:论述了教学研究的性质、意义、基本范式及发展趋势。</p><p class="ql-block"> 教学研究方法:具体介绍了教学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问卷、访谈)、观察研究(结构式、非结构式)、内容分析、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常用方法的原理、步骤、优缺点及适用情境。</p><p class="ql-block"> 教学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探讨了研究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案设计(变量控制、抽样)、数据收集与分析(定量、定性)、研究报告撰写等研究过程的核心环节。</p><p class="ql-block"> 教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强调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重要性(教师即研究者),倡导教师立足课堂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提升专业水平。展望了教学理论研究的未来方向。</p> <p class="ql-block">除了上述阅读感悟,我还有一些困惑:</p><p class="ql-block">关于“师生关系”, 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在当时极具启发性,强调了学生的能动性。然而,在当今“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自主性、合作、创新的背景下,这种主导的内涵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书中所谓的“主导”是否会在实践中被理解为教师权威的绝对控制?在探究式学习中,我认为教师的更像引导者、协作者、资源提供者,其主导作用更多体现在提供学习环境、调控学习过程上,而不是对知识传递和课堂流程的绝对掌控。结合当今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理论的发展,师生作为平等对话主体、共同建构知识的关系模式值得更深入的探讨。</p> <p class="ql-block">施良方、崔允漷教授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是一部厚重而实用的教学理论奠基之作。它不仅提供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基于理论自觉、策略优化和研究反思来持续改进教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尽管出版时间较早,可能有部分观点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具体情境进行批判性吸收和创新性转化,但其核心精髓:对教学规律的不懈探索和对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依然在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理解教学、走向专业教学迈出了重要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