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洞石匾

刘彦俊

<p class="ql-block"> 飞云洞石匾</p><p class="ql-block"> 一方青石镌刻的千年文脉</p><p class="ql-block"> 图/文 刘彦俊</p><p class="ql-block"> 在稷山县化峪镇四合庄村的山间,一方静静嵌于洞门之上的青石匾,默默守护着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这方题为“飞云洞”的石匾,刻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闰二月,高32厘米、宽58厘米,通体透着岁月打磨的温润。“飞云洞”三个楷书大字以双钩技法雕琢,字径14至15厘米,笔锋遒劲,线条流畅;两侧则以阴刻小字题注,字径2.5至3厘米,一侧书“稷山县紫金山文中子隐居处”,另一侧记“万历三十年闰二月吉日重修”,虽无题刻人与书丹人姓名,却丝毫不减其承载的历史分量。</p><p class="ql-block"> 石匾所指的飞云洞,来头不小。据清同治四年版《稷山县志》记载,这里是隋代思想家王通隐居读书、教授门徒之地。因洞外常年白云缭绕、变幻无定,故得名“飞云洞”,更跻身稷山古八景之列,成为历代文人追怀先贤的胜地。</p><p class="ql-block"> 王通(584~618),字仲淹,谥号文中子,本是绛州龙门(今万荣县)人,却选择在紫金山飞云洞潜心治学。他身处隋末乱世,不求仕进,专注于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这方石匾的“文中子隐居处”题注,正是对这段历史的直接印证,让后人得以循着石刻的指引,遥想当年这位思想家在此传道授业、静观云卷云舒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飞云洞的烟火气或许渐淡,但文化的印记从未褪色。1981年12月6日,飞云洞被稷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这方明万历年间的石匾,作为洞门之上的“点睛之笔”,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脉的传承者。它以坚硬的青石为纸,以刀为笔,将王通的故事、飞云洞的景致与古人的敬意,一并镌刻进岁月长河,让每一个驻足凝望的人,都能从中读出一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厚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