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福”伏

『黑牡丹』朱春华

<p class="ql-block">《荷塘月色》黑牡丹/童心致远</p> <p class="ql-block">  七月的城市,天空悬浮着一层黏稠的热气,柏油马路在烈日下软化,行人撑伞疾走,像一条条游动的鱼,入伏了……2025年7月20日中国农历中夏季最炎热时期开始,一个被古人用智慧标记的气候节点。三伏天,分为:初/中/末伏,从查看资料中得知计算方式遵循着"夏至三庚数头伏"的古老法则。</p> <p class="ql-block">  在空调尚未发明的漫长岁月里,入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生存仪式。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食俗,江南人家则忙着晒伏姜、酿伏酱。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是先民对抗酷暑的智慧结晶:饺子形似元宝,寓意"伏宝";面条象征舒展阳气;辛辣的姜制品则为体内积蓄对抗寒冬的能量。中药铺里,此刻总见老中医配制"三伏贴",这是中医"冬病夏治"理论的生动实践,利用盛夏阳气驱散体内沉寒。</p> <p class="ql-block">  而现代都市人对待入伏的态度呈现出奇妙的分裂。写字楼里白领们享受着恒温空调,却依然在朋友圈转发"今日入伏"的养生帖,超市冰柜前,年轻人左手拿着冰镇饮料,右手选购绿豆薏米,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身影与中医"夏主散,不宜过泄"的告诫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恰如玻璃幕墙外灼热的阳光与室内冷气的交锋。</p> <p class="ql-block">  当温度计取代了物候观察,当天气预报替代了民间“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老辈们通过观察天空亮度的分布预测天气变化的民间气象谚语。而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套气候知识,更是对自然律动的细腻感知。入伏不仅是一个节气,它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生态密码。在这个空调制造恒温的时代,或许我们仍需要保留对炎夏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当电子设备显示"高温预警"时,那些传承千年的入伏习俗,恰似一剂唤醒身体记忆的良方,提醒我们,人终究是自然之子,而非空调房里的囚徒。</p> <p class="ql-block">  在烈日炎炎似火烧的季节里,日子还是要过下去,怎么过,和谁过,过多久,都不重要,只要笑容比眼泪多,就过的特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