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姥姥(二)

雪梨花

<p class="ql-block"> 我的姥姥(二)</p><p class="ql-block"> 袁莉</p><p class="ql-block"> 2025年二月初五我们至亲至爱的姥姥与世长辞,享年92岁。从此,我们少了一个牵挂的人或者说少了一个牵挂我们的人。儿女孙甥无不悲痛,深感遗憾,永念其恩。</p><p class="ql-block"> 姥姥是一个普通的人却过了不平凡的一生,姥姥骨子里的那种刚强、睿智、豁达、开明、包容、善良、忍让与担当,造就了姥姥的格局之大影响之深,儿女后辈深受其益,一切优良品性伴随一生。</p><p class="ql-block"> 姥姥乐善好施,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好人。八十年代初期,姥爷承包了村里的油坊,油坊就设在姥姥家南边的院子里。当时使用传统的榨油技术,靠的就是姥爷和三舅的辛苦劳作,由于质优量足,方圆十里八乡的人都用骡马驮着胡麻来加工,油坊挣的是加工费。手工压榨费时费工,每次遇到上门讨水喝的乡民,姥姥总会热情相待,遇到饭点,总会毫不吝啬地邀请吃饭,当时条件有限,哪怕是一顿莜面、一碗豆面,也会让人们吃饱再走。尤其是芦草沟村娘家门上的来人,不管是否沾亲带故,姥姥那份热情劲,惹的还不怎么懂事的儿女们经常嗔怪姥姥,姥姥常说:“恓惶的,出来一天了给吃上些哇”。多年以后,芦草沟的人念叨姥姥的好,经常上门探望姥姥,亲热地“姑姑”“老姑姑”地叫着。除此之外,一些过路的、讨饭的,姥姥也从不嫌弃,吃吃喝喝的送上。这种善良的品行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根植于每个后代孩子们心里。</p><p class="ql-block"> 姥姥极其“迷信”,每个时节的禁忌记得一清二楚,动土修建记得“偷修日”,初一十五不让家里人出远门,什么七不出八不入,家里有人出门不能扫地,半夜归家不进有孩子的房间,腊月二十三忌骡马不搭鞍,正月忌做针线,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等等禁忌。家里有人生病,姥姥更是虔诚地烧香祷告,甚至晚上做了噩梦,也总会认为是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对家里人会千叮咛万嘱咐。姥姥极其相信“神灵”的存在,要求家里人一定要积德行善,千万不能做冲撞“神灵”之事,不做“损德”之事。孩子们经常暗自嘀咕“姥姥思想太封建了”。其实仔细想想,姥姥经历了多少的生离死别,早年幼子夭折,中年两婿早逝,晚年姥爷故去,见证了周围邻居乡亲的家破人亡家道中落。姥姥做为一个母亲,最简单的祈愿无非是希望儿女平安。这个大家庭真如姥姥所愿,一切顺遂安康。</p><p class="ql-block"> 在刁儿沟村,姥姥是出了名的能干女人。农业合作社集体劳动,人们一字排开割莜麦、割胡麻,姥姥手挥镰刀,左手搂蔓右手挥镰,三下五除二一捆莜麦就捆好码在地里,姥姥往往比别人割的又快又干净,就连壮年劳力也甘拜下风,惹得周围的人啧啧赞叹。歇工的间隙,一群女人又要纳鞋底子做针线,姥姥的针线活照样出类拔萃,袼褙子粘的紧实,鞋底子边溜的美观细密,面子纳的针脚密集匀称,结实耐穿,大姑娘小媳妇羡慕不已,纷纷取经,姥姥总会毫不保留地教给大家。八十年代农业合作社解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姥姥姥爷都是好劳力,姥爷负责扶犁赶牛,姥姥点粪、点籽种、打坷垃,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家里逐渐摆脱贫困日渐兴旺起来。据四姨夫回忆,他当年二十多岁,帮姥爷收秋,一群人割莜麦,姥姥边指挥大家,边双手开工,中间还要给大家递干粮递水,下午收工,姥姥割的数量总是最多。四姨夫暗自嘀咕,这老太太咋永远不知道累,回到家又马不停蹄烧火做饭,趁男人们歇息的功夫,眨眼间就爬到了几米高的莜麦垛子上码莜麦。除此之外,家里骡马牛羊成群,猪鸡满圈,样样不落套。姥姥一米五的身躯哪来那么大的能量啊!“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是姥姥常念叨的话。姥姥把勤俭持家发挥到了极致,为以后的家族兴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甚至到了六十多岁,上房晒豆渣,爬树捋榆叶,砍圪针搭院墙,下窖取山药,样样活计依旧手到擒来。八十多岁,二姨带姥姥游览长治太行大峡谷八泉峡,爬山坐缆车丝毫不惧,走路稳稳当当根本不会落在其他人后面。甚至坐飞机游深圳,送慧慧去武汉上大学,那精神头年轻人也不及。九十一岁,刁儿沟村赶庙会,庙院台阶又高又陡,姥姥根本不用人搀扶,噔噔噔一口气爬了上去,周围的人“啊呀!这老太太真硬朗”。</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老人有德,子孙兴旺,老人无德,一家遭殃。我们的姥爷是一个善良正直之人,他性格敦厚,从不做任何不义之事,一生坦荡而行。姥姥又是极有智慧之人,在刁儿沟村居住多年,两人从未与周围的人发生争吵,有理讲理无理忍让。姥姥极精明,把人情世故处理的滴水不漏,不管是远亲还是近亲都无法挑出姥姥的任何不周。上行下效,儿女们个个秉承这种教诲,不管富贵贫穷都是一身正气,无一人行不良之举,这个家族在社会上口碑极佳。但如果遇到无赖之人欺辱家人,姥姥却极不容忍,不卑不亢地站在那里,句句掷地有声,无一句污言秽语却让人无地自容,这是做为一个母亲的担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2003年姥爷去世,姥姥随二舅居住在静乐县医院的窑洞宿舍,那排窑洞依山而建,约三十多间,居住约百人。姥姥继续发扬那种“舍衣放饭”的慷慨精神,只要做点稀罕饭,人们都会闻味而寻,你来我往,大家吃吃喝喝,姥姥笑容可掬从不嫌弃。同时那拿手的针线活也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帮助邻居们粘袼褙子,教小媳妇们锁鞋垫边,做抱枕,做棉衣服,邻居们有了一些稀罕物也会第一时间送给姥姥品尝,邻里关系一团和气。二舅搬了家,居住在新的小区,已近九十岁的姥姥又发明了做布顶针,因为铜顶针用起来容易割线,这个发明让小区的女人们争相效仿,但无人能及姥姥做的好用,姥姥又慷慨地做了很多布顶针送给大家。点滴之事彰显人之本性,姥姥真是本性难移。</p><p class="ql-block"> 姥姥极有“博爱”之心,含辛茹苦养大一群儿女,把母爱发挥的淋漓尽致,想儿女所想,急儿女所急,目不识丁但极具智慧,不管多难的事只要经姥姥头头是道一分析,总会使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随着孙子外甥一一降临,姥姥又承担起照顾这群孩子的重任。我年龄最长,又在一个村里生活,切身体会更深。二十几个孙子外甥,在姥姥家生活的时间都很长,姥姥成天忙忙碌碌,极有耐心地关爱每一个孩子,我们对姥姥姥爷的依恋不亚于对父母的依恋。提起姥姥家,内心深处就涌现出一股暖流,温暖我们一生。遗憾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姥爷早逝,当时我们未有能力尽一点孝心。随着孩子们一个个成家立业,我们竭尽所能地孝敬姥姥,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姥姥接过我们给的零花钱时那种欣慰的心情,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姥姥为我们付出的何止于此。就是这样一个和善可亲的姥姥却于2025年别离我们而去,当高亢的唢呐哀乐在灵堂前奏起来,我们的心揪的生疼,遗像上的姥姥依旧和蔼可亲,却与我们阴阳两隔永不见。从此,重壤相隔,长眠长念,思念如马,自别离,未停蹄。</p><p class="ql-block"> 我们亲爱的姥姥别了!</p><p class="ql-block"> 音容犹在慈祥笑,片片追忆祖孙情。一缕思念寄夜雨,两世重隔眼朦胧。 </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