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李雪冰 <p class="ql-block">位於廣東的大芬藝術村是上千名藝術工作者的家。他們在復制世界名畫的同時也基於自己的想法創新。這個深圳外圍的小村子正成為中國藝術的中心之一。大芬村原本是深圳眾多客家村落的其中一個,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油畫生產和出口基地。走進深圳布吉大芬村,仿佛走進了油畫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大芬村的街道不是很寬,但是很整潔,满眼看見的是一家家的原材料商店,如同走進了建材大市場,但是,這裏卻是深圳的藝術市場,畫布、顏料、木材、畫框、半成品,在一家家的商鋪裏面堆著或挂著,有序或無序,呈現出市場的繁榮景象。</p> <p class="ql-block">走進大芬村,你會發現畫廊是大芬油畫的一個窗口,油畫的很多批發、零售業務都是在這裏完成的。一些國際油畫商慕名長期來大芬村下訂單收畫,這也成為了油畫出口的重要途徑。</p> <p class="ql-block">這座占地僅0.4平方公裏的小村落,給人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在這裏,不但可以見到國際上著名油畫家的作品,而且可以了解國際油畫市場的走势。因為這裏不但雲集了中國各地2000多名畫家和畫師,而且200多家畫廊復制的油畫作品都是市場最流行的名畫。</p> <p class="ql-block">油畫村的形成和油畫產業的發展也為深圳聚集了一批美術專業人才。大芬村街道兩旁都是販賣各種商品畫以及繪畫工具畫框、毛筆、硯臺之類的店鋪,還有一些油畫培訓班,許多小朋友們來這裏學習繪畫。</p> <p class="ql-block">越往村裏走,就越驚詫於大芬村的藝術生產力,這裏不僅能夠看到年輕的畫師正在牆上的畫布上塗塗抹抹著一幅幅作品,還能看到許多夫妻店,有的店主邊看店面邊創作。</p> <p class="ql-block">有人曾說,深圳是個“文化沙漠”,可是當你來到大芬油畫村的時候,你會驚詫於所看到的生機勃勃的藝術品的生產與銷售,驚詫於十幾年前的小漁村現已成為國際油畫集散地。你會想,這是一個什麽樣的地方,什麽樣的文化產業模式呢?</p> <p class="ql-block">走進這個神秘的國度,你會發現這裏每條小巷裏主要可以憩腳的地方都是工作室,一幅幅裱框好的油畫随處可見。</p> <p class="ql-block">大芬村以油畫復制品藝術生產起家,油畫復制藝術是大芬美術產業的重要支點。據統計,大芬村每年生產和銷售的油畫達到了100多萬張,年出口創匯3000多萬元人民币,被全球的藝術同行誉為“世界油畫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以前,這裏的村民只依靠種田為生,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人民币。大芬村曾有撲鼻而來的名字——“大粪村”。它本來會隱沒在深圳的東南旮旯,人們也不會設想它跟達芬奇、梵髙、畢加索有什麽關系。直到1989年,一位名叫黄江的香港畫商來深圳、廣州等地開辦商品畫加工產業,他被大芬村民風的純樸和熱情所吸引,便带領十幾位畫工來到大芬村,租用了一間民房,開始了中國少有的油畫加工、收購、出口的產業。</p> <p class="ql-block">慢慢地,村内畫廊發展到1000多家,畫家、畫師1萬多人,形成了油畫生產、收購和集中外銷一條龍的體系,這便是“大芬油畫村”的雏形。随著越來越多的畫師或畫家紛紛在大芬村安營扎寨,在黄江之外,又出現了兩家規模較大專門經營油畫收購和外銷的畫商,而每個畫商的周圍都聚集了一批專門為其供貨的畫工。“大芬油畫村”的規模一年一年的擴大,名聲也一年一年的提髙。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大芬油畫村”。</p> <p class="ql-block">大芬油畫村以原創油畫及復制藝術品加工為主,附带有國畫、書法、工藝、雕刻及畫框、顏料等配套產業的經營,形成了以大芬村為中心,輻射閩、粤、湘、贛及港澳地區的油畫產業圈。大芬油畫的銷售以歐美及非洲為主,市場遍及全球。現已形成黄江油畫廣場、茂業書畫廣場、集藝源油畫城和大芬盧浮宫四個相對集中的展銷中心。</p> <p class="ql-block">油畫村的形成為村民創造了具有濃厚文化氛圍的生活環境。村民所到之處看到的是油畫,聞到的是墨香,所接觸的都是具有藝術修养的文化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經過長年的耳濡目染,村民的人格品質和道德情操都在不知不覺之中得到了陶冶和凈化。對於成年人是如此,對於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少年兒童來說這裏是“五髒俱全”的“麻雀”小作坊,服務可謂是一應俱全。大到大型壁畫的繪制,小到人物的肖像創作,髙中低油畫批發零售,而這樣的小作坊,在大芬村也是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這裏是“五髒俱全”的“麻雀”小作坊,服務可謂是一應俱全。大到大型壁畫的繪制,小到人物的肖像創作,髙中低油畫批發零售,而這樣的小作坊,在大芬村也是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這裏的畫牆是畫工們經逐漸改進而形成的:他們先是在牆面釘上木條挂畫,接著弄個帆布遮住。看沒人管就把帆布换成鐵皮卷帘門,巷子再封上天花板,裝上燈和風扇,還有的巷子口兩端用帘子擋上。一條巷子最多時擠著五六個人作畫,行人通過時需要反復側身讓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