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海陆丰的革命史册上,有一位身影虽不似彭湃那般声名远播,甚至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却以深沉的革新情怀与坚定的革命行动,在教育与农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便是高子超 —— 前清秀才出身的启蒙者,丘东平兄弟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海丰农民运动的早期开拓者。<br></h3> <h3>一、书香底色与教育初心:启蒙乡村的革新塾师<br><br> 1879 年,高子超(又名:高君江)出生于海丰县梅陇水口村。他自幼饱读诗书,考取前清秀才、贡生,后游学外地开阔眼界,又于 1904 年与梅陇上墩尾的叶子新一同入读海丰速成师范学校。这时的中国正处新旧交替之际,高子超参与辛亥革命,骨子里早已埋下革新的种子。<br><br> 师范毕业后,高子超毅然回到家乡,立志以教育唤醒蒙昧。他在家乡水口村创办新制启蒙学校——水口毓英书院,打破传统私塾的桎梏,开设国语、算术、图画、手工、音乐、修身、体育等课程,将 “新学” 的火种播撒在梅陇的土地上。他治学严谨,毛笔字苍劲有力,课堂上是严师,课下却以宽厚待生,很快在村中及周边赢得敬重。<br><br> 因与马福垅丘家的世交之谊,高子超成为丘东平二哥丘国珍的老师;1920 年,10 岁的丘东平和 11 岁的五哥丘汝珍(丘岛人)也入读水口村小学,也师从高子超。兄弟二人刻苦聪慧,深受高子超赏识,而高子超身上的革新气派与进步思想,更如春雨般浸润着少年的心 —— 这是丘东平兄弟最早接触到的 “革命启蒙”,为他们日后投身革命埋下了第一颗种子。<br><br><br></h3> <h3>水口毓英书院旧址</h3> <h3>二、勇立潮头:推动教育改革的先行者<br><br> 1921 年重阳节,梅陇地区文人齐聚梅峰庵以文会友,话题很快聚焦梅陇教育的积弊。当时的梅高(东斋)小学,校款被私吞、账目从不公开,既不增建校舍,又在招生中作弊排异,许多优秀学子被拒之门外。众人越说越愤,皆呼 “非改革不可”。<br><br> 身为前清秀才却满怀革新精神的高子超,当即站出来支持改革。在他与一众进步文人的声讨下,梅高校学生代表程作忠、罗振友、冯竞武毅然赴县城,恳请教育局长彭湃介入。最终,在彭湃主持下,梅高小学迁址梅峰庵,西斋小学并入,一场积弊已久的教育沉疴得以涤荡。这场改革中,高子超以文人的担当与勇气,展现了他 “以革新为己任” 的底色。<br><br></h3> <h3>《梅峰苍松》</h3> <h3>三、投身农运:从讲台到田间的革命转向<br><br> 1922 年 7 月29日,彭湃在海丰成立 6 人农会,点燃了农民运动的星火。与彭湃是忘年交的叶子新(高子超的师范同学),深知彭湃主张的意义,主动联络志同道合者开展梅陇农运。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思想进步、向往革命的高子超。<br><br> “教育能启蒙心智,却救不了饥寒交迫的农民。” 或许是这样的信念,让高子超毅然放下教鞭,与叶子新、杨其珊、胡汉南等人一道,深入小溪峒、水口、将军帽等穷困山村,挨家挨户发动农民。他们用朴实的话语讲透“团结起来才有力量” 的道理,一步步说服农民签名入会。<br><br> 当年冬,银溪约农会在水口村公馆成立,这是海丰最早的 12 个约农会之一。 12 个村、374 户、2244 人,规模仅次于赤山约农会,居全县第二。杨其珊任会长,高子超与胡汉南任执行委员。从教书育人到组织农会,高子超完成了从启蒙者到革命实践者的转变,而银溪约农会的成立,也让山区农民第一次感受到“组织起来” 的力量。<br><br></h3> <h3>银溪约农会旧址</h3> <h3>四、薪火相传:家庭与革命的双重传承<br><br> 1925 年,高子超任三区农民协会委员,革命工作愈发繁重。这一年,他的儿子高宗燊 —— 广东省师范学院毕业生,在父亲感召下放弃外地机会,回家乡梅陇高等小学任教。<br><br> 高宗燊有着父亲的进步基因,不仅教学勤恳,更从高校带回大量进步书刊。他深知丘东平兄弟(高子超的学生)对新知的渴望,特意将部分书刊赠予丘家的“慕戆山房” 。这些书刊,对十三四岁的丘东平弟兄而言,是“春风、雨露,星火、明灯”,进一步照亮了他们的革命道路。<br><br> 1926 年冬,高宗燊不幸因病早逝,遗下年迈的父母高子超夫妇。悲痛之际,高宗燊的学生高宗勤 —— 这位与高子超同乡的年轻人,主动站出来承诺 “奉养二老终身”。水口村的村民们也自发为高宗燊料理后事、协助修建坟墓。一时之间,这段佳话在乡邻间广为流传。这份跨越师生的深情厚谊,正是高子超父子平日 “以善待人、以革命育人” 最好的印证与回响。</h3> <h3>五、血沃乡土:悲壮的落幕与不朽的精神<br><br> 1927 年 11 月,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高子超当选三区委委员,继续在这片土地上领导革命工作。此时的他,虽已年近半百,却仍奔走于田间地头,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倾尽心力。<br><br> 1929 年,白色恐怖笼罩海丰,高子超被民团长高某残忍迫害,活活蹬踏阴部而死。不久,悲愤至极的高子超妻子也撒手人寰。一对为革命奉献一生的夫妇,以最悲壮的方式告别了他们深爱的乡土与事业。<br><br> 高子超的一生,是一部从传统文人到革命先锋的蜕变史:他以秀才之身办新学,是启蒙的良师;以文人之勇推改革,是时代的诤友;以赤子之心闹革命,是农民的战友。他与儿子高宗燊播撒的进步火种,不仅照亮了丘东平兄弟的革命之路,更融入了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壮阔洪流。这份 “教育救国”到 “革命救国” 的赤诚,终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h3> <h3>丘東明忆述《浮生录》</h3> <h3>资料来源:《丘东平研究》,丘俊回忆录《浮生录》、《梅峰苍松》、《中国共产党海丰组织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