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jrzou

<p class="ql-block">  五月九日下午一时,我来到了安徽省黄山市歙(she)县,游览观光了黄山市著名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徽州古城”。</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 ,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徽州古城”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治、府治的所在地。因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里,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派”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是“徽州文化”以及“国粹京剧”的发祥地,也是“徽商”主要发源地。1986年,“徽州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徽州古城”,又被列入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徽州古城”,是“古徽州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徽州古城”,又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p> <p class="ql-block">  宋代至明清时期,“徽州古城”进行了多次扩建和修缮。民国时期,“徽州古城”景观,遭到了极为严重的毁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保护“徽州古城”,并对“徽州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和维护。“徽州古城”,分为内城、外郭,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此外,还保留了大量的瓮城、城门、古街与古巷。</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城区景点 :包括“徽园”、“徽州府衙”、“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徽州大宅院”等七处。它们覆盖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主要景点 :</p><p class="ql-block"> “徽园” ,1999年3月动工建设,2000年11月建成开园。“徽园”,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它位于“徽州古城”的闹市区,南连中和街、北接徽州路,占地面积2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 :“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以及“住宅楼房”百余间。</p><p class="ql-block">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它位于歙县古城内的“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设立的“牌坊”(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它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建筑。它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p><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始建于元末明初。隋朝义宁年间(公元617年-618年)越国公汪华,迁址于“歙县”。宋代绍熙年间(公元1191年-1194年)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将其改为“枢密院”。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明代正统、崇祯年间,两次大修。清代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再次重修。清朝道光末年,再次大修。2009年,黄山市与歙县,按照明代弘治年间的建筑规制,重建了“徽州府衙”。</p><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 :“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宅第”等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气势雄伟、规模宏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斗山街”,因依靠“斗山”而得名。它是“徽州古城”历史文化一级保护区。是“徽州古城”内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斗山街”,长300米,建于明清时期。街内的徽派建筑,主要以许、汪、杨、王四大家为主要代表。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等“古徽州建筑”。</p><p class="ql-block"> “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园”。它是将散落在歙县范围内,濒临坍塌的26座明末清初,以及民国时期,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进行拆迁和修缮,整体搬进“西园”。大宅院内的古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多达14000多处。整座古建筑群,集“牌坊”、“戏台”、“亭阁”、“花园”、“水榭”等于一体,为组合式宅第建筑群体。“徽州大宅院”内,有宅第26座、房屋数百间、天井36个、柱廊1580根。徽商大宅院”内,建有多座能反映“徽州文化”的博物馆,如“徽派建筑博物馆”、“徽州雕刻精品馆”、“徽州民俗馆”、“徽州历代名人馆”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