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风——读《心境的颜色》感怀

晨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晨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心境的颜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5624939</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前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炎炎夏日,雨过天晴,那便就是一个热。连续的高温让人心烦气躁,无心思做什么。七月十二日,收到了《心境的颜色》上下册两本书,心情格外激动。因为这两本书是美篇《教师交流园地》主持人,作家,教育家,王德增老师用半生心血凝成的作品,自己向往已久,今日终于到手。两本精美的书籍,沉甸甸的。我双手捧在手心里,爱不释手。欣赏过精美的书面,阅过跳水奥运冠军,跳水大满贯任皓的推荐,带着“心境的颜色是金色还是银色”这样具有激趣撩人的问题,急切的想走进王老师的内心世界,了解老师的心路历程,感受师者的教育情怀。</p><p class="ql-block"> 打开书的一页页,如夏日清风拂过心田,让一颗烦躁的心沉静下来。那富有感染力的文字,精美适宜的图片,深深地吸引着我,思绪,便随着作者的笔端飞入到了字里行间,走进了作者的心里,嗅那缕心香,感受那份心念,探询老师的心路历程。我不顾腰椎突出不能久坐,拿着书本,一会躺下,一会坐起。克服了血压高头昏脑胀的痛苦,用了四天时间认真阅读了《心境的颜色》上册,被老师的文采所折服。边读边被感动着,读到动情处,竟双目泪流,偷偷地哽咽。读后自然有一种抒怀的冲动,成就此文。</p><p class="ql-block"> 拜读《心境的颜色》上册,感动于一个“情”字。那浓浓的乡情,亲情,爱情,友情,感恩之情,教育情怀,无不感染着我,如夏日清风,荡起我心海的涟漪。</p><p class="ql-block"><br></p> 乡情,亲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谁没有对家乡的眷恋?谁没有对亲人的依恋?乡情和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风筝》一文中写道,“特别是年节的时候,我们回老家,姐妹们都携家带口地来了,漂亮的小楼更是溢满了欢乐和祥和。她们放下了包袱,一边帮着妻和母亲用大锅准备着一大家子的饭菜,一边亲热地拉着家常。外甥们和儿子的欢闹声涨破了小院。父亲总是在一旁眯着眼,吸着烟,亲情和着暖阳般飘动。”这段描写,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一家人的和谐相处,有父母在,家就在。</p><p class="ql-block"> 《老家》一文,通过写老家的建筑,分布,景致,写出了对老家的眷恋之情。文章结尾说,“老家是心灵的别墅。在这里,不仅可以小憩,可以洗涤疲惫的心灵,还可以采摘到浓浓的亲情。还引用了台湾作家刘墉的话:“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热爱之情。</p><p class="ql-block"> 《微山湖岸老家香,周边景点青翠芳》,通过写老宅的各处景致,引出微山湖,沙堤坝,刘村梨园,五公里樱花大道,十公里枫树,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微山岛。铁道游击队纪念碑,似一艘帆船,昂扬碧波的湖面,最美的还是泛舟湖上,笛声飞扬。一曲《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让人沉醉,骑行在湿地,水汽氤氲绿意尽染。”写出了家乡微山湖的美好,乡情尽显,使人向往。</p><p class="ql-block"> 《我就是你》老师深情的笔触,写了九十四岁的老父亲,在去逝前前后后一家人的经历。展现了作者与姐妹们和谐相处,孝敬老人的感人画面。我边读边流泪,让我觉得人老了,能有一群孝顺的儿女陪伴,真乃人生之幸。作者对老人的孝心与感恩之心使人动容,真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也让我们懂得,尽孝是中国传统美德。尽孝不能等。</p><p class="ql-block"> 这篇还写了送女儿出嫁的情景。让我感觉到了离别的忧伤与女儿成长的欣喜。感受到了做为儿子和父亲不同角色所具有的心境。篇尾写道:“你就放飞吧,我的心尖,你会强大,最终,会成为一个新的我。安息吧,我的老父亲。母亲,爷奶及所有我远逝的亲人,你们走出了我的视线,却走进了我的心里。那里是你们永远的家。我,就是您。永别了,我的老宅。你并没有被拆,你移居在了我的记忆力,移居在了子孙们的思念里。”这饱含深情的话语,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后辈的殷切希望。读着读着,自己就被感动了。谁又能不被感动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出,书中的兜兜是作者的爱人。在这本书的多篇文章中,作者都提到了妻子,还有两篇专写妻子的文章。可以感觉到,作者和妻子感情融洽,互敬互爱。人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总有一位伟大的女性。王老师能有如此成就,肯定与有个好妻子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在《兜V兜》一文中,开头就写道:“兜V兜真的了不起。本学期她们的学校一共有四个县级以上的荣誉,她自己就囊括了两个,县级师德标兵,还有县级优秀教师。我很惊讶,我平时身不着家,家里却井井有条,没想到还没有影响她的工作,真的佩服!晚上搂着她,说:我的档次提高了,陪我睡的,是县级优秀教师。”这发自内心的赞誉,自豪感,外加诙谐的语言,表明了作者对妻子的真爱与佩服的情感。是的,只有真正的理解,适当的沟通,调节情趣,才能使家庭和睦,夫妻感情深厚,如美酒历久弥香。</p><p class="ql-block"> 《那情》中写道:“兜兜病了,终于,又好了。皆大欢喜的事呀,没有张扬,又不好说,只是心中窃喜,鄙人,由内人又转为外人,又转正了。做饭,洗衣,卫生,以及受责备的日子终于到头了。”从作者的只言片语中,就能知道,在妻子生病的日子里,老师究竟付出了多少!一个身兼重任的领导干部,在家里这样的爱妻子,照顾生病的妻子,这才是君子所为。有句民间谚语:“虐妻者百财不入,宠妻者风生水起”家和才能万事兴嘛!给那些有点儿钱,有点儿权就嫌弃甚至抛弃自己妻子的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晨练与放生》结尾写道:“鱼市的旁边就是各色早点了。鲜香的鳝鱼粥,不停地勾引着我的味蕾,平底大锅里黄亮亮地张着口,那探出头的鲜绿韭菜,在向你招手,豆油在锅底霹雳地叫着,这声音怎也变成了馋人的味道。只需两元,这些鲜美就可以尽享了,但是我不能够,兜兜还在家照顾两位学生上学,她甚至可能做了更好吃的早点在等着我。我自享了这晨风,自享了这佛心已经是不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的自律,对家的重视,对妻子的尊重及感恩。</p><p class="ql-block"><br></p> 友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男女之间的友情,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愫。特别是在青涩的年华里的那份纯真,更令人难忘。每每回味起来,都是一种温暖与美好。《枚》一文中,写的是作者三十多年前师范时的同学,又是同行,他们之间一些来往的事情。重点回忆在师范时两人交往的故事。吃枚带来的窝窝头,一起到机井房背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参加工作后,一直保存着这份友谊。枚的儿子结婚,作者召集各路同学去贺喜,自己却临时有事耽误了。作者写道:“其实,工作忙是真的,我倒是想拉开一点距离,保留住她的美好,让友谊更纯洁。”可见作者严格自律,懂得男女之间的分寸感,具有纯洁而高尚的品格。也是对家庭的尊重。在这淫欲施虐的时代,能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能够懂得保持分寸、自律,知道避嫌,真是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那,曾经的一缕》写的是那一年十六岁,入师范学校时,与梅之间的经历。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参加学校活动。一个把自己菜里的肉送给他吃;一个把自己剩余的馒头让她带回家。从而彼此之间产生了感情的火花。但那个封建保守的时代,那个青涩的年纪,也只能把一份情掩藏在心里,成为了以后美好的回忆。以至于再见面,怕遇春风,变成流水中的桃花,而彼此刻意保持距离,以留存那份纯真,把那份美好的情愫,化作诗意氤氲。感叹,世人中,这样的情感还少吗?读此篇能唤起多少人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昔日春风仍味浓》展现了一位女学生小霞,暗恋老师的故事。而老师只是在学习上给小霞以帮助,恪守了自己的为师之道,君子之德。在二零一八年,八七届学生三十周年庆,再见面时心中应该会忆起曾经心动的美好吧。学生们一遍遍唱起老师教唱的歌,老师第一次的失态,酩酊大醉。我想这一切,都源于浓浓的师生情,相聚的快乐,美好的回忆吧。</p><p class="ql-block"><br></p> 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王老师的文章,总能感受到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无论阳光与风雨,都显示出一种向上的力,生活中充满情趣。《书房》抚慰灵魂的书籍,木琴,太阳花,彰显了作者的品味,从“一套桌椅承载了我们几代人,以后还可能经历一段更加珍贵的古董岁月,但百年千年之后,桌椅终会破旧,最后仍然化作灰烬。这宇宙天地,没有什么永恒,山会塌,海会枯。”由此得出“的确人生苦短”。但作者并没有忧伤,而是唤起人们生活的热情,呼吁人们,“我们来到这太平盛世,享受着先辈们从未体验的繁华,那就让我们尽情去享受每一片阳光,每一滴露珠吧。”文章结尾还写道:“等到有一天我们老了,旧了,就安静地坐下来,为年轻人的辉煌而喝彩。”表明了作者不惧衰老,坦然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不服老,就喜欢上了晨练。”“不服老,对工作多了依赖。”晨练的路上,碰到老妇卖水鸟,就买下来放生。足见作者的善良,仁德,慈悲之心,对自然生命尊重的品质。</p><p class="ql-block"><br></p> 寓教于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德增老师做为教育家,教研工作者,把自己的一双儿女都培养得非常优秀。如今对两个孙子也是特别用心的培养。不失时机的进行点拨,引导。经常是寓教于乐,在游山玩水中,对孩子进行心灵的启迪。如老师在《寻味儿》中写道:“儿子机关正忙,只有扯着孙子们去看亲,拉了一车的礼品,还要奉上礼金。要让孩子们知道尊老敬亲,知道自己的来处和责任。一回生二回熟,亲情需要培养,感恩需要养成。”是的,培养孩子的亲情与感恩教育,是家长的义务和责任,王老师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那一座梅山》写了老师与大孙子正则边游边学的感人情景。“在黑暗的山道上摸索,清冷的晨曦中忽然闻到一股幽幽的清香。我忙止住脚步,问正则:你感觉到了什么吗?有一股香。“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袭来何处香。”什么香呢?是梅花的香吧。你能用一首诗应景吗?梅花</p><p class="ql-block">宋 王安石</p><p class="ql-block">墙角数枝梅,</p><p class="ql-block">凌寒独自开。</p><p class="ql-block">遥知不是雪,</p><p class="ql-block">为有暗香来。</p><p class="ql-block"> 这四句中只有一句是应景的,唯有暗香来。写梅花的古诗还有哪些?</p><p class="ql-block">卜算子•咏梅</p><p class="ql-block">宋 陆游</p><p class="ql-block">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p><p class="ql-block">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p><p class="ql-block">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p><p class="ql-block">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p><p class="ql-block"> 核心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一首很多人都喜欢的咏梅词,毛泽东主席也很喜欢,还专门写了一首和词,是否还会背?</p><p class="ql-block">卜算子•咏梅</p><p class="ql-block">毛泽东</p><p class="ql-block">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p><p class="ql-block">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p><p class="ql-block">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p><p class="ql-block">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p><p class="ql-block"> 很为孩子厚实的基本功点赞。我补充说:同样咏梅,同样用的拟人手法,诗人陆游笔下的梅是寂寞、无意、妒忌,满满的失忆。而伟人毛泽东却写出了梅花报春,丛中笑的豪迈。更有气势,正能量满满。最后问正则,你能得出梅花象征着什么样的品格么?他断断续续地说:凌寒,不畏寒;报春,给人希望;鲜艳幽香,给人以美好。总体就是高风亮节,品格坚强。为孩子点赞,此游收获满满。我补充说:梅的美和香,是汲取了寒的营养,“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要成就梅一样的品格,就应该不畏严寒,勇敢拼搏,坚持正义,高风亮节。”</p><p class="ql-block"> 读到这些,我深深地被孩子的博学与爷爷的巧妙引导点拨所打动。这样的游学岂不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山情飞》中,坐索道时,“一片白云飘来,透过小窗挤进来。小孙子说:奶奶,我捉住了一片白云。兜兜吓得紧紧抓住扶手,不敢睁开眼睛。我打趣小孙子说,你不是捉住了一片白云,是白云吻上了你的脸。”我想,这样生动,富有诗意的说法,一定在小孙子心里打下文学的烙印。“小孙子问:黄山也不黄呀,为什么叫黄山?我说:你看,黄山,黄山的黑石头较多,黑加多,组成一个黟,读作(衣),所以黄山原来叫黟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这个山上炼丹,所以,唐朝的黄帝就把这个山改叫黄山了。”在游玩中,爷爷巧妙的向孙子传授知识,孙子开心接受,岂不美哉?</p><p class="ql-block"> 接着,爷爷还适时的为孙子传授知识。见到陶行知的格言,就给孙子讲“要知行合一,要学会知行合一。”登上黄山最高处,就给孙子讲山高人为峰的内涵:“山再高,还是在人的脚下,没有不被人征服的高山。学习上,只要肯吃苦,也一样会克服任何困难,取得优秀成绩。”见到迎客松,就给孙子讲迎客松的可贵之处,“是它生在崖缝中,历经风雨雷电和战火,依然保持着昂扬的生命力,不屈不挠,喜迎八方客。”见到团结松,就给孙子说:“要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真正含义。生活中团结,可以化敌为友。团结,可以壮大自己。”</p><p class="ql-block"> 游南湖书院时,作者还写道:“导游说,南湖书院的建筑特色是正梁上精美的木雕工艺,是中国木雕工艺的杰出代表。我却注重梁的宏大了。给孙子说:你看这梁,粗大,豪气,负重着整个房屋,这叫栋梁之材。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国,一个家的栋梁,必须像这个木梁一样,粗壮,豪气,有能力,才能有担当。”</p><p class="ql-block"> 我想,爷爷的话必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发芽。并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大,将来成为国和家有担当的人。</p><p class="ql-block"> 《红色微山湖,渔火耀千秋》中,在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前,“两个孩子纷纷和纪念碑合影,我一边忙着拍照,一边问他们,纪念碑那么高大,还有胆量和她合影,有什么感想呢?两个孩子有些茫然。我启发说,纪念碑的高大,是因为铁道游击队做出了顶天立地的事业,人们用高大的纪念碑形容他们的功绩。大孙子明白了,抢着说:爷爷的意思是,希望我们也要做出顶天立地的事业,就和纪念碑一样高大了。”</p><p class="ql-block"> 老师这些带领孩子游学的好方法,给孩子增长了多少课外知识啊!幼小的心灵必定会变得坚强,充满奋进的力量,前进有方向。我被深深地触动了。这些又是多么值得每个家长学习啊!</p><p class="ql-block"><br></p> 教育情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为教研工作者,王老师可谓是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上,推动了当地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指导帮助老师们提高教学水平。读着老师一篇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我仿佛看到了教育的鲜花竞相开放,嗅到了满园花香,桃李满天下,还有一棵棵小树成长为祖国栋梁。我深深地被老师的教育情怀所感动。</p><p class="ql-block"> 《访得万家灯火香》一文,讲王老师响应县教体局的号召,亲自下去家访,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热烈欢迎。老师亲切的和家长交谈,给他们讲某个学生如何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实例。文中写道:“几年前,微山一中有一个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前几名,有些科目成绩都近乎满分。老师学生都以他为榜样。那,他的优秀成绩都是怎样得来的呢?原来,每次老师把试卷发下来,他总是安静地反反复复地检查,对那几个做错的试题,他不仅要认真地做到纠错本上,还要分析出错的原因,并触类旁通,推广到相关的题型。他每科的纠错本,记录详细,分析透彻,书写工整。后来,这位同学考上了复旦大学。老师们都说这位同学的学风让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我想,老师讲的这些。是多么值得所有学生及家长借鉴呢!</p><p class="ql-block"> 接着又写道:“我说,这说明什么呐?这说明优秀的学习品质,一丝不苟、十年如一日的治学精神,才是成功的法宝。”</p><p class="ql-block"> 老师总结性的语言,无疑是对学习方法的最好总结,给人以坚持的信心和勇气,给人以鼓舞与奋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到学生孙芸家家访时,老师还热情的为其改变家庭生活条件出谋划策。还把自己亲身学习经验传授给孙芸。文章是这样写的:“我小时候就决心走出渔村,改造渔村,那时候发疯的学习。记得初中时,语文课本发下来,老师还没讲,后面的古文我就全部背会了。数学课,老师讲到哪里,我就把所有的练习题做到哪里,并且按时间和页码的顺序做,以便复习时查询。老师布置作业时,我早已全部做完了。那时的暑假,老师根本不留作业,我就用白纸订一个本子,写上《千题解》,一暑假做一千道题。我这样说,是想告诉你,只要我们有这种刻苦学习、负重拼搏的精神,就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没有多余的金钱,但是,我们有的是百倍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孙芸,你听到了吗?”</p><p class="ql-block"> 老师的话,不但是在教给孙芸学习方法,更是从心灵上给予鼓舞的力量。我想,孙芸听到了,更多的莘莘学子也听到了。</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结尾写道:“晚上,坐在微机前,心境难以平复。读万家灯火,品四方炊烟,我们汲取的不仅是对教育的思考,还有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对孩子的教育,知识的培育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矫正他们的思想和人生的方向。教育他们,以父母为鉴,以环境为鉴,有思考地学习和生活,不再重复那不堪回首的老路。现在,不管家庭贫富,孩子们都是生活在溺爱的温柔乡里,汪琳是,孙芸不也是吗?他们的学习成绩好也罢差也罢,缺少的,都是高远的志向和为之要付出的磐石般的毅力!这,当是一个发展中最重要的成分吧?社会进步了,教育资源越来越精良,教育手段越来越现代,教学质量越来越高,但是,塑造孩子们崇高的理想,培养她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比提高她们的成绩更为迫切和重要!”</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些,我想,这就是一个教研工作者深入地思考,一个教育家博大的情怀吧!这也很好地诠释了“教书育人”的真谛。是的,只要孩子具备了伟大的理想,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远大的志向,具有磐石般的毅力,还愁学习成绩上不去吗?</p><p class="ql-block"> 《研学旅行张家口小组合作在东方》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评测”,《春在校园泗水风》中的老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三讲三不讲”,都给教育教学开启了一扇天窗。又会给多少教师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改进呢?</p><p class="ql-block"> 《春在校园泗水风》里有这样一段话:“如何还课堂于学生进行了耐心的说教。1.教师要做到课上少说,就应该认真备好课,教师功夫在课前呀。让学生“累”起,解放自己。2.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课改二十年了,有些老师还是留恋自己的习惯,不愿放弃复习课烫剩饭的旧念。复习的本质是对所学知识的梳理整合,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梳理整合,形成体系,典例剖析,挖掘拓展,当堂检测,形成能力,是复习课的经典三部曲。”</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无疑是对如何上好复习课的最好指导。</p><p class="ql-block"><br></p> 后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百四十九页,七十九篇短文的书籍,让我逐一细数,实在做不到。我只能凭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粗略的摘记,以此抒怀。</p><p class="ql-block"> 因为自己的水平有限,所写肯定不尽人意。但自己确实是真真的阅读了,认真品味了,努力让心与文章相融,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读老师的作品,如沐夏日清凉凉的风,舒爽,惬意,满足,时而漾起心湖的涟漪,留下满心的感动与敬仰。老师的每篇文章都能恰如其分的引进古诗,恰当的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增加了文章的色彩,使语言更生动,更感染人。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可见老师思想的深邃、博学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通过认真学习,让自己真切的感受到了“心境的颜色”是金色的,也是银色的,更是五颜六色的,那斑斓的色彩,渲染了我的内心世界,也必将让更多人的心境,染上绚烂的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您的光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