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上海浦东美术馆的“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见到了印象派代表人物雷诺阿、德加、莫奈、罗丹等大师作品。当得知“后印象派”代表人物梵高、高更等大师的作品就在浦东美术馆三楼展出时,我赶紧来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三楼展厅的参观者,对梵高的作品自画像、室内写生等油画充满了热情,我也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欣赏这些名画。在这里也见到了后印象派其他画家和近代法国雕塑家马约尔的作品。后印象派画家以光源色为色彩基础,以变形为造型手段,塑造了非现实直观的艺术作品,开创了与现代工业革命相符合的表现形式,推动了近现代的视觉设计和工业美术设计。</p> <p class="ql-block">1,后印象派的兴起</p><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是19世纪80至9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艺术思潮,以保罗·塞尚、文森特·梵高和保罗·高更为代表,强调主观表达与形式创新,突破印象派对自然光色的客观描绘,为20世纪现代艺术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步入浦东美术馆三楼展厅,这里展出的画幅比二楼展厅似乎小一些。</p> <p class="ql-block">展厅开始的是高更作品。</p> <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受印象派启发,主张艺术应表现主观情感与内在结构,而非单纯模仿自然。</p> <p class="ql-block">这里见到一幅倒挂的作品,是后印象派大师高更的《威廉·莫拉尔肖像》,画作背面绘有另一幅倒置的肖像画,通过展墙开洞的独特设计实现双面展示。</p> <p class="ql-block">2,高更与梵高</p><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与保罗·高更是19世纪末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的相遇与合作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88年,梵高在阿尔勒租下黄色小屋,并邀请高更前来共同创作。高更在收到梵高寄出的卧室速写后决定前往,两人开始探讨艺术理念并合作创作。</p> <p class="ql-block">高更于1891年移居塔希提岛,被当地原始艺术和民风吸引,创作了多幅描绘土著生活的作品。这幅《塔希提妇女》作于他定居该岛期间,通过展现土著女性的劳动场景,传递出对原始生命力的赞美。 </p> <p class="ql-block">高更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梵高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梵高作于1889年的《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是此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1888年2月19日,梵高登上了从巴黎开往南法阿尔勒的火车。他非常喜欢这个阳光充沛、充满异国情调的小镇。梵高热切地盼望着高更的到来,等待与他一起追寻艺术的乌托邦。在此期间,他画了第一幅油画《卧室》。在给弟弟的信中他写道:“我画了我的卧室。色彩平铺,但笔触粗放,颜料厚涂:墙壁用了淡丁香紫,地板为柔和、略显褪色的红,椅子和床则是铬黄色的……我想表达一种绝对的休息……”。画面中,卧室上方的墙壁上挂着肖像画《诗人》和《情人》,是梵高为两个朋友所画的细密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3,点彩派的创新</p><p class="ql-block">点彩画派是19世纪后期兴起的新印象主义油画技法,主张通过科学排列原色色点实现视觉混色效果。点彩画派采用直径约5毫米的纯色点进行密集排列,要求画家以非混合的原色颜料直接作画。根据光的混合原理,观者在特定距离(通常超过3米)观看时,视网膜会将相邻色点自动混合为新的间色。</p> <p class="ql-block">《井边的女人》是保罗·西涅克作品, 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他主要画风景,且经常使用点彩派技法作画 。早年学建筑,后转而学绘画。这幅画就是代表作,让人们见识到点彩派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西涅克的作品中,有大量描绘法国海岸风光的画作。他驾驶小船,遍访港口,将那些生动的瞬间捕捉成写生水彩,再于工作室中精心转化为由较大色点构成的画布。</p> <p class="ql-block">该画派以谢弗雷尔色彩对比原理为理论基础,直接影响欧普艺术的视错觉实验,并启发现代数码成像技术的像素原理。</p> <p class="ql-block">《模特背影》是乔治·修拉的作品, 他是新印象主义的创始者,以独特的点彩画法闻名,其作品通过细密色点排列呈现光影变化,对西方绘画技法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p> <p class="ql-block">4,后印象派人像画</p><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即后印象主义,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后印象主义画家放弃了只是追求色彩这一狭隘的目标,而追求更富激情的主观表现。</p> <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导致欧洲绘画同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决裂,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出现了,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就此得以萌芽。</p> <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人像画抛弃传统透视与写实束缚,采用变形、想象等手法重构客观物象。</p> <p class="ql-block">5,纳比派绘画</p><p class="ql-block">纳比派绘画的核心特点在于主观与客观变形的艺术理论、装饰性色彩运用及对传统技法的革新,其作品融合象征主义与平面装饰美学,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p> <p class="ql-block">纳比派绘画基于美学原则重构自然形态,强调装饰性构图与色彩对比,将三维空间压缩为平面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戴绿色帽子的女人侧影》是维亚尔·爱德华作品,维亚尔是法国纳比派代表画家。那比派描绘现实的方法,不依中心透视法,而是依纳纯粹主观与装饰性的观念所带出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私密》是皮埃尔·博纳尔作品,他是法国后印象派与纳比派代表画家,被誉为“色彩魔术师”。</p> <p class="ql-block">《白猫》是法国画家皮埃尔·博纳尔于1894年创作的纸板油画。该画以一只白色猫咪为主角,通过简化的轮廓和夸张的姿态展现了家庭场景的温馨氛围,是博纳尔众多以猫为主题的代表作之一。 受日本浮世绘及高更艺术影响,注重色彩的平面化与装饰性。画中猫咪的姿态(缩身、眯眼、弓背)带有明显日本艺术特征,体现了博纳尔对东方艺术形式的借鉴。</p> <p class="ql-block">《欢愉》是皮埃尔·博纳尔的纳比派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属于纳比派典型创作,强调私密性与装饰性的结合,色彩明快、构图平面化,体现了博纳尔对日常生活的诗意捕捉。</p> <p class="ql-block">6,象征主义雕塑</p><p class="ql-block">《地中海》是法国雕塑家阿里斯蒂德·马约尔的作品。马约尔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美的艺术家,《地中海》是他用女人体来比喻大自然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这个象征着“地中海”的裸体女子身体健美、四肢粗壮、姿态优美。她右手支持着身体,左手向前托着低垂的头,神态含蓄而安详,如同坐在地中海的海滩上,低头瞑想。</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1834—1917)是法国印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更倾向于自称为“现实主义”画家。尤其在芭蕾舞主题的创作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后期专注于雕塑。</p> <p class="ql-block">德加的雕塑 “14岁小舞女的裸体研究”。</p> <p class="ql-block">德加的雕塑《女按摩师》、《浴盆》、《女人坐在扶手椅上擦拭身体左侧》(1921-19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