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我国史前考古中首次发现的贮存火种的火种器,距今已有5600年了。</p><p class="ql-block">陶火种器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接近于如今我们使用的煤球炉。</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方座簋</p><p class="ql-block">这件兽面纹铜方座簋(gui) 口径22厘米,侈口,鼓腹,圆底,圈足,下有方形座。腹有两对称的象鼻兽头耳。簋腹和座四侧均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内底有铭文“作宝彝”3字。形体方正,纹样庄重。是西周早期典型的食器。上为双耳圆体籃,下置方座,是洛阳地区唯一的一件方座铜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子申父己”铜鼎</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年间的商代的文物。鼎的纹饰采用了三组浅浮雕花纹,中间是玄鸟纹,上下为斜角雷纹。玄鸟纹是商代的一种常见纹饰。商代认为玄鸟是一种祥瑞的神鸟,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说,商人将玄鸟看做祖先崇拜,玄乌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燕子。下方有三足,采用的是鸟的样式,头接鼎底,鸟尾着地,与腹上的扉棱相连。在该鼎的腹部内壁,有铭文“子申父己”。这“子”是商代时期王族姓氏,这是子申为他的父辈“己”所制作的铜鼎</p> <p class="ql-block">“内白”提梁铜卣(盛酒器)</p><p class="ql-block">提梁铜卣束颈,垂腹,圈足。提梁饰有蝉纹,两端饰大兽耳,盖首上有握手,盖上饰变体饕餮纹,颈部饰夔纹,中间饰一兽头圈足饰弦纹,盖器刻有铭文:“内白作父宝樽彝”七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召伯虎盟</p><p class="ql-block">是来自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一般是椭圆口,有盖子,两侧有附耳,底部有四条柱状足。召伯虎蕴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足部,一般来说,的足是圈足,像召伯虎盟这样的柱状足较为少见。更为重要的是内壁有两行铭文“召伯虎用作朕文考”,表明这件器物是西周晚期的名臣召穆公为祭祀亡父所用。</p><p class="ql-block">召伯虎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召穆公,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及我们现在所说的“共和”一词都和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按照《史记•周本记》的记载,周厉王为政暴虐,不允许国人当街发表言论。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道路以目。召伯虎劝谏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水”,但厉王刚愎自用,并不纳谏,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在公元前841年酿就了国人暴动。厉王带着亲信仓皇出逃,暴动的国人冲入王宫没有发现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静。召穆公将太子静藏在了家中,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迫于压力便将自己的儿子假充太子静交了出去,被国人杀掉。从此便开始了召穆公、周定公(周厉王到周宣王时期担任周公,周公旦后裔)共同执政的“共和时期”,公元前841年也就被认为是共和元年。到了公元前828年,也就是共和十四年,厉王死在彘地,召穆公和周定公才拥立太子静继任王位,成为周宣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齐侯盂</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的文物,看起来非常巨大,它高43.5厘米,口径75厘米,腹深65.5厘米,重达75公斤,是迄今为止在洛阳一带发现的东周时期体积最大的一件青铜器。</p><p class="ql-block">它的四周是四个小怪兽造型的提手,小怪兽瞪大这眼睛,很是可爱,器身采用的是波曲纹。盂,是中国古代一种盛液体的器皿。这是用来盛水的一件大型容器,器物盛满水后,贵族们可以当镜子用。这件器物还是一件陪嫁品。东周时期,王室微弱,诸侯强大,周天子的实力常常不及一些强势的诸侯,甚至会受到一些诸侯的侵扰。为了自保,周王室不得不采用“联姻”的方式寻求诸侯大国的保护。齐侯宝盂就是齐、周两国联姻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双面人四管铜器座</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洛阳林校车马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制百花灯</p><p class="ql-block">百花灯的造型像一棵树,所以也叫“树形灯”。古时候的人,对树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树是生命的象征,有通灵、通神、通天的功能。灯的底部,是一个倒扣着的盆子的形状,上面有很多的动物在奔跑,有人、虎、狼、鹿、猪、狗、羊、猴、兔、蛙等,这象征的是昆仑丘上的居民。昆仑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是万山之主。这里的动物都是逆时针走,表示地道右行,即与天盘左行相反。再往上看,是昆仑天柱,又叫“昆仑木”。天柱有三层,代表了三层天。天灯盘有八个圆孔,交替插入四枝曲枝灯盏和四枝龙形饰件,盏上插有火焰纹样花饰,枝上坐着四位红色羽仙人,表示这里生活的是仙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件百花灯是道教“升仙思想”的最佳诠释。</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鳞纹铜牺</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胡人俑 唐代(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出行图壁画(局部)</p><p class="ql-block">洛阳汉代墓室中的壁画装饰,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目前洛阳已发现汉代壁画墓近20座,这些汉墓壁画内容丰富、手法娴熟,深刻地折射出汉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趣。这幅车马出行图,从绘画艺术上看,画技娴熟,线条流畅,以写实的手法,把人物和奔马描绘的形神具备、极富动感和质感,可以说是汉墓壁画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褐釉白斑龙柄执壶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双龙尊 唐代(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香薰 唐代</p> <p class="ql-block">银盘 唐代</p> <p class="ql-block">银簪 唐代</p> <p class="ql-block">石辟邪 东汉(公元25-220)于1955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孙旗屯。出土时是一对,一件在洛阳博物馆,另一件独角天禄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石辟邪是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刻而成的雄性石兽,它高近2米,长2.9米,重约8吨。</p> <p class="ql-block">龟座石灯 东汉(公元172 178年</p> <p class="ql-block">絞胎瓷孟 唐代</p> <p class="ql-block">图一,彩绘四神纹陶壶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图二,彩绘陶豆 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图三,彩绘陶匜(yi) 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镇墓兽</p><p class="ql-block">唐代的镇墓兽多为陶制或三彩,有人面和兽面之分,头上长着长长的额独角,身上带着翅膀,披着火焰,面目狰狞。</p> <p class="ql-block">三彩灯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灯的顶部有一个盏,倒上油,加上灯芯,就可以使用了。整个灯盏由盏碗、莲花瓣盏托和托盘组成,内外均匀施有棕、绿、白三种釉色,像一朵盛开的莲花,造型十分优美。托盘下面是竹节状的灯柄,中部饰仰覆两朵荷花,两侧点缀连续小圆圈纹,被放置在一个倒扣的碗状底座上,底座上还有宝相花和力士的纹饰,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母鼓铜方罍</p><p class="ql-block">“鼓”通作顾,照顾的顾,是国族名,是商朝</p><p class="ql-block">属国。这是鼓国女子嫁给母氏为妻的称谓,这件</p><p class="ql-block">印证着母氏与鼓国相通婚的青铜器,整个方罍看起来稳重大气,重达22公斤,器身雕刻着华丽的纹饰,盖子像个屋顶一样,盖和颈内壁都刻有“母鼓”二字,方腹上装饰的是圆雕兽头组成的兽面纹饰,腹下部饰双龙组成的垂叶纹,由上及下的各种纹饰显得庄重而不失华丽,堪称商周青铜器中极为难得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方鼎</p><p class="ql-block">俗称“洛阳鼎”,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这件方鼎通高36厘米,长33厘米,口宽25厘米。您看,方鼎呈整体呈长方形。立耳,直腹,柱足,突出的特点是腹部正中和腿的上部都铸有粗眉大眼的饕餮纹,四个角和每面正中都有突出的扉棱。给人一种森严凝重,神秘之感,仿佛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无限的力量,瞬间就能进发出凶猛的咆哮</p> <p class="ql-block">叔牝铜方彝</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的盛酒器。盛酒器的盖、身、座都刻满的是云雷纹,而盖、腹的主体花纹为饕餮纹,再看口沿下、圈足和盖顶上的是凤鸟纹。最特别的是,它的边角和每个面的正中都有凸出的扉棱,就好像龙脊暴突,给人一种锐不可当的阳刚之气。在文物的盖子和腹内,铸有“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的铭文。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根据器型和铭文,认为“当是武王或成王时器”,铭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当是文王之子,武王、周王之弟成叔武。所以考古学家最后将这件文物命名为“叔牝铜方彝”。</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马与驯马俑</p><p class="ql-block">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唐代驯马表演的场景。</p><p class="ql-block">陶马高40厘米,长47厘米。陶马鞍鞯佩饰一应齐全,膘肥雄浑,匀称有力。陶马形态让氛围看起来颇为紧张,前腿凌空,其余三蹄紧扣地面,整个身躯向后发力,张口嘶吼,似乎在极力地想挣脱束缚。</p><p class="ql-block">而驯马俑则是让整个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只见他头戴幞头,神情专注,着圆领短衫,两腿跨立,左手外扬,一副呵斥驯马模样。人与马的对峙,力与美的流淌,让整个紧张的局面瞬间凝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彩骆驼</p><p class="ql-block">这件三彩骆驼的造型非常逼真,嘶吼着的骆驼似乎在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p><p class="ql-block">驼背上两峰之间是兽面的托囊,制作十分精美,兽面的颧骨处施以褐色,看起来很逼真。囊的前后有丝绢,丝绢两头分别系有小口瓶、鸡头壶、干粮袋和肉块。看来这些干粮足够远行好几天了。这种骆驼背负托囊、丝绢,漫步向前行进的形象,再现的是中国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三彩黑釉马</p><p class="ql-block">三彩黑釉马全身黑色,只有马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在唐三彩中非常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只见这匹马低着头,体态雄健,色彩搭配和谐统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唐三彩的杰出代表,1981年在洛阳安菩墓出土。</span>这样的三彩黑釉马一共在洛阳出士了两尊,一尊是您眼前的这尊,另一尊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金银平脱花鸟铜镜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泥塑人面像 北魏</p><p class="ql-block">永宁寺,这是北魏时期的皇家寺院,不幸毁于雷电所引起的火灾,大火持续燃烧了整整三个月,人们在废墟里发现了这尊泥塑佛面像。它原本是一躯完整的佛的立像,但经过大火的洗礼,佛像不仅只留下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这些部分,而且原有的彩绘也损失殆尽,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美。她的两个嘴角微微上扬,如此的神秘又如此美丽。</p> <p class="ql-block">白玉杯 三国时期的文物—白玉杯</p><p class="ql-block">白玉杯可以说玉质非常细腻,是由一整块和田玉精雕细琢而成,当之无愧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白玉杯高11.5厘米,口径约5厘米。杯口非常平整,杯身呈圆筒形,杯壁厚薄均匀,通体光素无纹,抛光细润、线条流畅,虽没有任何装饰,却给人美在天然的艺术享受,走的是极简主义的风格,这也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趣味。据说,三国时期推崇简朴生活</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铜鼎 战国时期的文物。</p><p class="ql-block">这件错金银铜鼎顶部的提手叫铺首衔环,是用来提携的构件。以铺首衔环做盖钮的形制,在商周青铜器中极为罕见。只有王室贵族家中才有,这件精美华贵的器具,应是东周王室的用品。</p><p class="ql-block">此鼎由盖、身组成,三蹄足。盖正中有一铺首衔钮,钮的旁边有对称的鎏金蟾蜍一对,鼎口的一侧,有一个极少见的短管流,也就是壶嘴,微微笑向上翘,两侧是附耳。整个鼎用了青铜来铸造,外层用金银来装饰,其中盖顶、口沿、流和附耳都采用了错金银三角纹,盖中和鼎腹则用皿银为瓣、血金为芯的四出花瓣纹样,鼎足用了三角云纹。整体看,这件文物非常小巧精致,是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羽人</p><p class="ql-block">羽人通高15.5厘米,头戴面饰,高鼻深目,凸颧宽耳;头顶长角披发,肩背生翼;双膝下跪,两手捧方形与圆形管座,造型生动,通体鎏金,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汉代,人们把羽人也称为仙人或真人,是栖息于山上并能飞升的一种神人,故而其形象诡秘。汉代羽人形象的出现与道教关系密切,当时也将道士称为羽士。鎏金铜羽人的出现与汉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幻想的“羽化升仙”的宗教思想</p><p class="ql-block">有专家推测,铜羽人耳高于顶,与汉诗中仙人形象相吻合,双手捧持的器物应为药箱</p> <p class="ql-block">血珀骑羊俑及“白画骑羊儿一”石牌</p><p class="ql-block">曹魏(公元220-265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秦景教经幢 唐代</p><p class="ql-block">这件经幢虽然在出土时底部有些残缺,但大体保存完整。经幢中部的每个面都刻有楷书文字2至</p><p class="ql-block">6行,分别刻有《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一部、《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一篇,共计存字809个。仔细看,还会在经幢上看到一个完整的十字架图案。景教是是基督教的一支,唐贞观九年(635年),传入中国,随后向全国发展。那么景教为何与佛教扯上关系呢?因为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到唐代达到鼎盛,上自帝王权贵,下至平民百姓,礼佛、信佛蔚然成风。景教作为外来宗教,初来乍到,只能借助于佛教的力量传播。所以,您看到的大秦景教经幢,便是这样的一种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始石经</p><p class="ql-block">石经是中国古代朝廷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作</p><p class="ql-block">为经文的标准。正始石经也叫《三体石经》,因为碑文的每字都用了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来写刻。曹魏在洛阳立国后,太学再度繁荣起来。后来,曹芳继承了皇位,决心整理《熹平石经》,也叫《汉石经》碑石,并刻经石作为补充。于是就有了从正始二年,即公元241年,开始刻制的《正始石经》。</p><p class="ql-block">《三体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共约二十八碑,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p><p class="ql-block">侧。正始石经和东汉熹平石经、唐开成石经并称</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石经。</p> <p class="ql-block">三彩贴花带盖罐 唐代(618-90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3年因西哈努克亲王要前往白马寺参观,经周恩来总理批示、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洛阳博物馆。这批文物原藏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多为清代全国各地进贡之品。</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塔(清代)</p><p class="ql-block">震撼数据:高6米,8面3层,304个佛龛,每龛供奉一尊鎏金菩萨</p><p class="ql-block">木头奇迹:不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支撑百年</p><p class="ql-block">传奇身世:原藏故宫慈宁宫大佛堂,1973年因“特殊任务”迁至洛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