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山鹪莺 Yellow-bellied Prinia

jing jing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3日上午,在梅江河畔的湿地公园,我静静地守候在一片树荫下,透过斑驳光影,凝视前方的灌木丛,期待东方鹊鸲自隐秘处现身。就在这片沉静中,耳畔忽然传来一声细细的“喵” - 柔软而轻巧,竟酷似猫咪的叫声!我一怔,莫非有“喵星人“ 悄然潜伏于芦苇深处?目光不由自主地在芦苇间游移搜寻。还未从疑惑中回过神,那“喵”声又响了一下,仿佛是一只调皮的小猫在悄声捣蛋,又像是在和我玩捉迷藏。循声望去,只见芦苇轻轻摇曳,像是被某个小巧的身影拨动。果不其然,下一瞬,一只尾羽修长、身形纤巧的小鸟倏然飞出,边飞边发出那令人错愕的“喵”声。它身姿灵动,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从我眼前掠过,轻盈落在不远处的一枝高树上。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 - 原来这位“猫语鸟鸣”的神秘访客,竟是黄腹山鹪莺,大自然的惊喜,竟藏在不经意的一声“喵”中。</p> <p class="ql-block">英文名:Yellow-bellied Prinia</p><p class="ql-block">学名:Prinia flaviventris</p><p class="ql-block"> 黄腹山鹪莺是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鹪莺属的鸟类。又名: 黄腹鹪莺、灰头鹪莺。其鸣叫声独特,至少有4种以上不同的叫声,拥有独门绝技,又可以变化多端,按照功能类型可划分为12种,其鸣叫句型包括联络声、惊叫声、呼唤声、应答声、报警声、警戒声、恫吓声、安全声、雄鸟求偶鸣叫、雌鸟安抚鸣叫等,而它那似猫儿般的弱而哑的轻柔“喵喵”叫声,更是教人“一听难忘”!广泛分布于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麓南部、印度次大陆东北部和东南亚。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p> <p class="ql-block">外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黄腹山鹪莺体型非常小,长12–14厘米,体重6–11.9克。外观吸引人,尾羽长而渐尖。非繁殖季节时尾巴细长、分层、松散。黄腹山鹪莺的春季换羽开始于3月份,持续时间约60天,仅尾羽换羽,飞羽及覆羽不换,为不完全换羽。每年8月,黄腹山鹪莺开始进行第二次换羽,也就是秋季换羽。秋季换羽持续的时间约为100天,为完全换羽。在繁殖羽时期,头部为灰色,眼前和眼上的淡白色眉纹较窄,上体呈橄榄褐色,喉部泛白,胸侧、腹部和尾下覆羽呈黄褐色和淡黄色。眼睛为红褐色,喙为深色。非繁殖羽时期,头部和上体颜色更浅,虹膜为浅褐色,喙为黑褐色,喙下部基部呈浅色。两季节中腿部均为橙肉色。雌雄相似,雌鸟如非繁殖季节的雄鸟。两季节中腿部均为橙肉色。幼鸟头部无灰色,上体为暗橄榄褐色,翼羽边缘红褐色,下体泛黄,眼睛灰褐色,下颌黄色。</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 黄腹山鹪莺栖息于芦苇沼泽、高草地及灌丛,尤其是低地田野、湿地和草地。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甚惧生,平时藏匿于高草或芦苇中,仅在鸣叫时栖于高杆。鸣叫声独特,在嗡嗡的引子后,发出一系列层叠的鸣叫。在低矮的植被中靠近地面觅食,觅食时常隐藏在草丛或芦苇中,十分隐蔽,并不断摇动长尾。食物主要是昆虫及其幼虫,包括小型苍蝇、蚱蜢、蟋蟀、蚂蚁、小甲虫、鳞翅目幼虫,偶尔吃小蜘蛛和蝴蝶。黄腹山鹪莺的育雏食物以蜘蛛目物种和鳞翅目幼虫为主,这两类物种可以消化和代谢植物中的维生素E,而食虫鸟类捕食这类食物后,可以有效利用这些物质建立自身的抗氧化系统。</p> <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p><p class="ql-block"> 黄腹山鹪莺的繁殖通常在3月底至4月初开始,第二窝雏鸟孵化时间为6月和7月。雌雄鸟共同筑巢巢建于离地30–150厘米处的坚固象草草茎或小灌木垂枝上。它们能巧妙地用蜘蛛丝和植物纤维将树叶缝合在一起,筑起舒适精致的巢穴,巢为椭圆形,由粗细不同的草、草根和植物绒毛混合蜘蛛网制成,内部铺细草。每窝通常产卵3 -4枚,平均孵化期为11-14天,由双亲共同孵化。幼鸟在11至12天后离巢。黄腹山鹪莺在野外通常能活4-6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