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7月的风掠过贺兰山麓,一则消息让这片沉寂的黄土塬骤然沸腾——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宁夏大地上第一颗闪耀的世界遗产明珠,也是中国第60处世界文化瑰宝。这座与巩义宋陵、北京明十三陵规模相当的帝王陵园,终于以世界的名义,揭开了它蒙尘八百年的神秘面纱。而我踏足这片土地时,艳阳高照,贺兰山的轮廓在天际线铺展如黛,仿佛要将一个王朝的兴衰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盛夏时节的清晨,银川平原的稻浪还沾着露水,我们已踏上前往西夏陵的路。车窗外的景象渐渐从田畴切换为戈壁,远远望见贺兰山余脉如巨龙蜿蜒,而山脚下那片赭黄色的土丘群,便是被称作“中国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导游说,这里是西夏王朝留存至今最恢弘的遗存,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最生动的见证——单是这份评语,已足够让人对前路充满遐想。</p> <p class="ql-block">踏入景区的刹那,最先撞入眼帘的是贺兰山的背影。主峰的雪痕在盛夏依然清晰,余脉却化作温柔的臂弯,将58平方公里的陵区轻轻揽在怀中。风穿过旷野,带着戈壁特有的干燥气息,掠过那些残断的墙基时,竟发出呜呜的声响,像谁在低声诉说。远处的九座帝王陵呈纵长方形排列,200余座陪葬墓星罗棋布,规模之宏伟,让人不难想见当年“三分天下居其一”的西夏王朝,曾有过怎样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西夏博物馆的佛塔式穹顶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座5300平方米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密檐式的造型既呼应着陵区的佛教元素,又融入了党项族的建筑智慧。馆内的玻璃展柜里,一块西夏文石碑静静躺着,那些似汉非汉的方块字,是党项人用智慧创造的文字密码。讲解员指着碑上的纹路说,这是汉族的篆刻技法与党项族图腾的结合,旁边展柜里的鎏金铜牛,肌肉线条分明如活物,却在蹄部刻着佛教的莲花纹——三种文化的交融,早在建陵时就已刻入砖石。</p> <p class="ql-block">3D影院的黑暗中,光束突然亮起,《西夏情缘》的剧情在眼前铺展。北宋使臣陈圣哲与西夏将军之女野利静姝的身影在银幕上交错,他们的爱恨纠葛里,藏着西夏与宋的政治博弈,也藏着两种文明的碰撞。当画面定格在出土的中原山水画上时,我忽然明白,那些被战火焚毁的宫殿、被风沙掩埋的典籍,其实从未真正消失——它们化作了壁画里的线条,陶俑上的纹路,化作了陵区里每一块砖瓦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出来,乘车穿行在陵区的土路上,远处的陵塔时隐时现。这些倒立的半圆形建筑,最高的仍有20余米,裸露的夯土在阳光下泛着暗红色的光,像被岁月啃噬过的巨人骨骼。导游说,这是西夏陵最独特的标志,融合了汉族封土堆的形制、佛教须弥座的意象,还有党项族特有的“山形”崇拜——难怪连见多识广的考古学家,也会惊叹于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三号陵前的荒草已没过脚踝,这里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长眠之地,当地人叫它“昊王坟”。15万平方米的茔域里,角楼的残基仍倔强地立着,门阙的柱础上还能辨认出缠枝莲纹,献祭台的砖石缝里,竟钻出几株沙蒿,在风中摇摇晃晃。站在巨大的倒立半圆形陵塔前,想象它未被焚毁时的模样:朱漆大门映着朝阳,琉璃瓦在阳光下流转,碑亭里的石刻记载着李元昊称帝的壮举——那样的盛景,想必不亚于明清皇陵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麓的沟壑在远处纵横如刻,风过时,山涛声与陵区的寂静交织,竟生出一种悲壮的交响。李元昊大概不会想到,他一手建立的王朝,会在百年后被蒙古铁骑踏破,连同他的陵墓一起,被烈火焚去大半。但他或许也该庆幸,这些夯土筑成的遗迹,终究扛过了岁月的冲刷,成了西夏文化最坚实的骨架。</p> <p class="ql-block">本想骑单车去探访一二号陵,奈何时间仓促,只能在电瓶车上远远眺望。那些陵塔在旷野中若隐若现,像一个个沉默的惊叹号,标注着历史的断点。忽然想起明代安塞王朱秩炅的《古冢谣》:“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此刻望着窗外掠过的陵墓,才算真正读懂了诗里的苍凉。</p> <p class="ql-block">返程时,夕阳将陵区染成金红色。那些残垣断壁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贺兰山的剪影重叠在一起。我忽然意识到,西夏陵的价值从不止于“规模宏大”或“保存完整”——它最动人的,是那些文化交融的细节:是西夏文里藏着的汉字基因,是佛塔形制中融入的中原营造法,是党项族图腾与汉族纹饰的共生。这些细节像散落在戈壁上的拼图,拼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图景。</p> <p class="ql-block">车过景区大门时,回头望见“西夏陵”三个大字在暮色中矗立。世界遗产的光环或许让它声名远播,但真正打动人心的,仍是那份穿越八百年的沉默。在这片土地上,王朝会覆灭,文字会失传,唯有文明的印记,会像贺兰山的岩石一样,在时光的冲刷中愈发清晰。而我们这些造访者,不过是偶然路过的风,在历史的褶皱里,短暂地读懂了一个王朝的残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