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刘公岛吹来的风</p><p class="ql-block">我坐在去刘公岛的渡轮上,无数的海鸥追逐着渡轮,海鸥飞翔着,发出吱呀吱呀的叫声。渡轮突突、突突向前,船尾泛起白色的浪花。</p><p class="ql-block">刘公岛一个不寻常的名字,承载着中国海军的荣辱。我奔它而来,是我知道它曾经的伤痕,我现在就要面对它,它的荣耀和它的伤痕,我那一颗不知所以的忐忑的心,此刻要何以面对,何以面对……</p><p class="ql-block">船在海上缓缓而行,我站在船头,向刘公岛那一片浮在水面上的土地张望——刘公岛闪耀在初阳的光彩中,那一尊巨大的雕像,仿佛刘公岛的守护者,在刘公岛的海面,远远的都可以看见。我知道那是民族英雄邓世昌。邓世昌象征着,甲午海战众英烈的群体。邓世昌,他手持望远镜注视远方——雕塑雄姿伟岸、邓世昌英姿勃发!</p><p class="ql-block">海鸥在海面上翱翔,蓝天白云,大海静静的涌着波浪,仿佛在倾诉曾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下船登陆的第一眼,就看到习近平的一副巨幅画像和题词,题词上写着“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是给刘公岛的一个盖棺论定。</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的1894至1895年,这里发生了一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以失败告终,造成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和开放五口通商,赔款。这是清政府的腐败卖国。</p><p class="ql-block">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不能遮盖中国人民的抗敌事迹。正是这一片海域,演绎了一场人民抗敌的故事。其中代表人物就有丁汝昌和邓世昌等。</p><p class="ql-block">刘公岛的海域宽阔,从岛的岸畔高处俯瞰大海,一望而无际,此刻正是晨光熹微的时候,大海波光粼粼,散发着诱人的光液。海鸥不停的在岛的海面上飞翔,一些温柔的海风吹来,这里一片祥和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岛上乘观光车做环岛游览,从码头向环岛的道路,是绕海岸线的一路。第一站就是东泓炮台。东泓炮台位于刘公岛南部的半腰,我此刻正是站在东泓炮台的高处,身旁的一侧,面向大海——我落足的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块人高的巨石,巨石上雕刻着习近平主席视察刘公岛时,写下的一段文字“十三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文字描红鲜艳,刚健有力,给人是一种警醒,且更是一种召唤。然后我看到的是炮台。炮台原一列排去,有十四门大炮,是扼守威海卫南部进出海域船只的军事屏障。然而在甲午战争期间,这十四门大炮,悉数尽毁。现在眼下,唯独的一门大炮,是后来拼凑修复的。这门大炮依然架在原址的炮台上,炮身乌黑铮亮,长长的炮筒足有8.4米,威风凛凛,一头伸向大海,威海湾南部海域尽在其射程之内。大炮是当时著名的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造,望去黑色铁塔一般十分威猛,是当时最先进足以威守一方的海岸武器。</p><p class="ql-block">许多游客围绕在大炮周围,一旁的导游介绍着大炮和当年炮战的故事,游客聚精凝神,仿佛在回顾着当年的情景……太阳烈烈的照晒头顶,发烧的头顶蒸蒸的烟气升腾,仿佛燃烧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在环岛的公路上行进,穿梭在岛上林木和起伏的山间,一旁沿着威海湾大海的一线。夏季的蝉鸣声由林木深处传来,响彻耳际,一种莫名的骚扰。一路上太阳尽管暴烈,环岛的海风习习而来,在车上却并不觉得特别的热。山林里不时有几只梅花鹿窜出,车上人不觉的惊叫,举起的手机抢着拍照,梅花鹿闪电一般,却是捕捉不到身影。据说这里山野的梅花鹿有几百只之多,是后人野化散养的,也不用特别照顾,山上的林木充盈,牧草丰富足够饥饱,也没有虎狼那样的天敌,梅花鹿在这里无拘无束,自然生息繁衍,成为海岛的生灵,使海岛更加充满生气——海面上海鸥飞翔,时而大海时而陆地,俯仰自得,海鸥叫唤着,咿呀咿呀的叫唤着,又仿佛唱着歌,是哪一首岁月静好的歌,在这静静的海岛和海域之间;平静的海面透明的绿色琉璃一般,被海风吹拂,折叠出一道一道海波的皱褶……</p><p class="ql-block">刘公岛沿海的一周圈的环游,海域天高、林木翠绿,安详而平静,看不到一点当年甲午战争的炮火硝烟激战的影子。一百多年前的历史,虽然已经被固定在近代历史的史书上,历史的遗迹也在这里被珍惜的保存着,但是眼下的一派和谐,才是这里现实的最真切情景。刘公岛,我们不能忘记你的过去,然而,我们更应该珍惜你的现在。刘公岛在威海湾大海的环抱之下,仿佛威海卫海域之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游览车走过了最后停靠站,下车之后,面前面对的,是当年清北洋海军公署。是一排木质结构的建筑,是当年北洋海军办公和指挥军事的地方。这里每一间房间都记载着曾经这里发生的故事——甲午海战“济远”号船舰被打捞出来之后,船舰的残驱、锚、鱼雷,弹药和舰炮,展示在了这里,让我们能够更多的去实际体会当时的情景……我流连于这些曾经过往的留痕,心里有别样的感触——一支用近代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理念打造的北洋水师,就这样的在这里被打得溃不成军,是腐败清政府衰败的结局。</p><p class="ql-block">北洋海军,中国近代海军的发源,使刘公岛成为近代海军的见证。于是我想到了中国近代另一个海军和船政的发源地福建福州的马尾。福州马尾,是被誉为近代海军摇篮的地方。马尾的船政和“船政学堂”以及马尾造船厂,是近代海军的标志。1866年左宗棠和沈葆桢在这里主持船政,诞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船政学校“马尾船政学堂”培养出对中国近代船政史有推动作用的人物严复,以及萨镇冰、詹天佑、邓世昌等,他们之后对中国近代海军有极大影响;在马尾组建近代中国第一只海军舰队“船政轮船水师”;建造了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舰船“万年清”号和第一艘铁壳军舰“平远”号……马尾也和威海卫一样,经历过对外海战“马江海战”,也遭受舰毁人亡的失败残局。</p><p class="ql-block">近代海军船政的兴起,南北两处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侵略者:一个是日寇一个是法兰西,却是遭受同样的惨败结局,这说明了什么!看到这些,我想到的就不仅仅是落后就要挨打!还有是船坚炮利就能取胜吗的世纪之问……我思想着许多许多,心如翻江倒海,味同嚼蜡一般的难受——</p> <p class="ql-block">我从游览车下车的地方,就近参观了刘公岛北洋海军公署之后,便徒步走向距离几百米,一座庞大的建筑,甲午海战巨型人物雕像,高高的矗立在这座庞大建筑物之上——这座灰白色的坚如磐石的建筑物就是我期首以待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面前,高高的门盈上,挂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字幅——这是刘公岛最具意义和影响力的地方——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我要去刘公岛游览的时候,我住处的服务员就告诉我,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凡是来到威海要去刘公岛,就必须要去的地方。这里不仅是整个刘公岛,而且几乎是整个威海的灵魂所在;他接着又说,但是你去刘公岛,不要先去这里,而是要在游历过整个刘公岛历史遗物和风光锦绣之后,再去参观这座“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我思想着,它是想告诉我,这“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游览整座刘公岛之后,这里是一个对刘公岛的历史结论。从这里看待,可以让我们更加认清刘公岛的过往今生。</p><p class="ql-block">刘公岛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门前,是一尊乌黑铁疙瘩一般的现代样式的雕塑,高十米左右,无序地前高后低,呈不对称立体三角形,如铁疙瘩的雕塑,层叠堆积着,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层叠。雕塑面对博物馆大门那一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门盈之下,一侧大海,在我的眼里,大概是表现甲午战争虽然以中国海军失败告终,但是给我们后人的却是钢铸铁打一般不屈的意志。表达那些过往,是熔化了的黑色钢铁;但是人民不屈的意志,却是熔炼在这钢铸铁打之外的坚定。博物馆的墙上,一展的巨幅横雕,表现甲午战争人民英雄抗击侵略者的史诗一般的故事,不仅有英雄的抗战也是人民的抗战,其中就有丁汝昌和邓世昌一众民族英雄人物的群像,让人从这里就感受到了栩栩如生,可歌可泣的人民英勇抗击侵略的战争场面,表现出甲午战争人民抗击侵略一个轮廓性的概括。</p><p class="ql-block">进门一巨幅横向,写着“国殇.1894——1895甲午战争史实展”是整个甲午战争的时间、过程和意义的标识。我从刘公岛北洋海军公署顶着灼热的阳光一路而来,正浑身大汗,进入博物馆迎面一股凉风习习而来,一时舒爽。正可以抬眼细细浏览,博物馆给我带来的历史和现实的感受。我这时也想到,之前来刘公岛的时候,服务员对我说的,在岛内游历的最后,再来博物馆的另一层意义,就是一个上午好游历的高热,可以在这时的这里得到凉快和喘息,再继续可以悠闲自得,慢慢游览和体会刘公岛带来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我在几幅当年真实的照片下驻足,不能自己,照片展示当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鬼子骑着高头大马,一些荷枪实弹的鬼子兵,押送着刘公岛被攻占后,北洋水师被俘的三千名士兵和岛上住民,被用绳索牵连成长长的一串,从刘公岛峡谷穿过,还有被戴上枷锁的一众士兵,几十人,他们虽然衣衫褴褛,等待着被处决的命运,但是他们毫不畏惧,昂首挺胸,坚强不屈,表现一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概。然而,我且要责问,这样的一些日本鬼子,何以能在他们本国的土地之外,而是在中国的土地之内,他们可以如此的肆意妄为,可以随意欺凌和屠杀我的同胞,我的中国的人民,这是何来霸道的森林法则,弱肉强食——面对如此场面,我一时情绪激动,无法抑制,悲戚与悲愤的感情同时触发,一时不知所以,顿时泪如雨下,痛哭不止——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者,是不屈不饶,抗击到底绝不屈服。</p><p class="ql-block">有一幅是梁启超的字幅,写的是“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可以作为甲午战争历史意义的概括和延伸——中国睡狮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历经甲午战争,然后辛亥革命,再然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醒过来的中国人民持续一百多年的为民族兴亡的斗争,最后站立起来了,立标于世界民族之林——甲午战争惨痛的教训,给了深刻的历史回眸。</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大门之前,是一幅巨幅题示,大字横幅写着“历史在这里沉思”——我于是想到甲午战争中国的船坚炮利,所以抵不过不比中国军舰优势的日寇的船舰的侵略,而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三千年以来的中国皇权政体的腐朽没落。中国要立于世界民族民主之林,必须发愤图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刘公岛之后题下的“十三亿多的中国人,要发愤图强”</p><p class="ql-block">离开刘公岛,我在渡轮上,一边是追逐渡轮的翩翩飞翔的海鸥,一边是静静远离的刘公岛的身影,我的思绪仍然沉渗在刘公岛甲午战争的情景里,为着那一座承载历史之悲的岛屿——我的心还在淌血,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即使今天我们富强了,我们仍然要发愤图强,仍然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强大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祖国的军事,不容侵略者再来侵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渡轮突突突突,向前再向前,掀起的白浪,划破了大海琉璃般透亮的平静,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午后一时惨淡的阳光里,海风不停的吹拂,环境没有那么高热了,而且有了些许的凉快,是在7月的夏阳之下,海空辽阔,只有海鸥还在不停的叫唤,离威海大陆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p>